這個工人,用雙手秒殺機器的精度,沒有他神州飛船上不了天!

優質好文| 2016-04-13| 檢舉

今天要講3個技術宅的故事

和下面三個圖對應

你都知道是啥嗎?

這些都是屬於

「不知道不是中國人」級別的

第一張:國產C919大飛機

中國第一款自己研製的

符合國際標準的民用飛機

彌補了大飛機一直以來依賴進口的空缺

研發過程耗時8年

圓了整整一代人的飛機夢

第二張:「長征五號」大運載火箭

2016年將成為中國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

彌補了和國外的差距

第三張:「蛟龍」號深海載人潛水器

創造了下潛7062米的中國載人深潛紀錄

同時也創造了世界同類作業型潛水器的

最大下潛深度紀錄。

意味著中國具備了載人到達全球99.8%以上

海洋深處進行作業的能力

這些看起來光鮮亮麗的成績背後

實際上真的是一把血一把汗完成的

其中攻克了無數的難關

大到整個項目的設計運營

小到一個小零件

一個地方出錯

滿盤皆輸

比如,大飛機零件加工的精度

要求達到100分之1毫米級

相當於一個人頭髮絲直徑的10分之1

沒錯,由於太細

我們只能拿頭髮絲作單位了~

大部分這樣精密的工作

應該都是機器操作吧?

並不是!!

實際上最精密的零部件

由於精度要求太高

或者是批量不大

很多都不會採用機器加工

那怎麼辦?

3分之1頭髮絲的精度哎...

沒錯,我們中國的高級工匠

是靠手完成的!

真正的「國寶級」工匠

僅用自己的雙手

就能完成秒殺機器的精密工作

比如,我國大飛機C919生產一線

有這樣一位手藝人

他在35年時間裡

加工過數10萬的飛機零件

而且創造了一個奇蹟:

10萬個零件中

沒有出現過1個次品

他的名字叫胡雙錢

老胡今年55歲

是上海飛機製造廠年齡最大的鉗工

在現代化數控車床的廠房裡

他的所有工作卻全靠手工完成

沒錯,他就是那個用手做出

頭髮絲直徑的10分之1精度的人...

而且這種在常人看來

完全是不可能的任務

對老胡來說稀鬆平常...

是幾乎每天都在做的工作...

有次生產中急需一個特殊零件

要在一個鍛造成本100多萬的零件上

鑽36個大小不同、

精度為0.24毫米的孔

這個原本要靠數控車床來完成的

但時間已經來不及了

所有人都絕望了

要麼工期完不成

要麼強行上

弄不好這個100多萬的零件就廢了

這時候,只有老胡

頂住壓力,站了出來

老胡在連圖紙都沒有的情況下!

連圖紙都沒有的情況下!

圖紙沒有的情況下!

僅憑一雙手、一台傳統的銑鑽床

用了1個多小時便完成了!!

所有人都驚呆了

回想他扛下這個任務的決定

這裡面不僅是責任

最重要的還是實力者的自信

最終他做出的零件

一次性通過檢驗,送去安裝

老胡的手藝如此精湛

沒有什麼捷徑

很簡單,就是30年來

日復一日的堅守

1986年,進廠不久的胡雙錢

便遭遇民航飛機「運10」項目意外下馬

圖:運-10客機,20世紀70年代由中國上海飛機製造廠研製的四發大型噴氣式客機,這是中國首次自行研製、自行製造的大型噴氣式客機。1986年,國家財政部否決3000萬元人民幣研製費用預算,運-10飛機研製計劃徹底終止。

那是中國整個大飛機事業

最黑暗的時候

對於老胡這樣的從業者來說

天都要塌下來了

工廠面臨倒閉

同事紛紛離職

他們有的選擇跳槽去私營企業

工資一下子翻3倍

瞬間走入小康了

而老胡作為一個廠里

擔當門面的高級鉗工

如果去私企

一定不會比同事差

這是一個看起來很容易的抉擇

一邊是半死不活

不知道什麼時候能東山再起的國家工廠

另一邊是高薪誘惑

分分鐘變成高富帥的私營企業

圖:中國現存唯一一架運10保存在總裝製造中心廠區,胡雙錢經常會去看看

正常理智的人

都會選擇顯而易見的答案

但是,在連他家人都無法理解的情況下

最終,胡雙錢還是拒絕了私企的高薪

選擇留守

說出來都沒人信

在中國的大飛機事業里

無數的崗位就是靠情懷撐起來的

老胡堅守自己的大飛機夢

他堅信飛機廠不會倒閉

還需要什麼別的理由嗎?

這樣的他,終於等到了

C919總裝下線的那一天

圖:2015年11月2日,C919中型客機首架機正式下線。其最大載客量190人,航程最大達5555公里。截止2015年10月,C919的國內外用戶數量為21家,總訂單數達到了517架。

當初自己都沒想到

這一等,等了30年

至今,老胡還是生產一線員工的身份

兩年前,老胡一家才從

住了十幾年的老房子裡搬出來

貸款買了70平米的新房

這樣的待遇

對於一個國寶級的工匠來說

實在是匪夷所思

我們國家這樣欺負老實人

真的好嗎?!

然而,據胡雙錢自己說

他對於目前的生活挺滿意

距離退休還有不到5年的時間

但胡雙錢覺得太短了

「年齡允許的話最好再干10年、20年,

為中國大飛機多做一點貢獻,

這是最好的,是我的理想。」

這是老胡和C919的故事

比飛機飛得更高的是火箭

再來看看我國航天領域的牛人

38萬公里

是「嫦娥三號」從地球到月球的距離

0.16毫米

是火箭發動機上一個焊點的寬度

0.1秒

是完成焊接允許的時間誤差

發動機被稱為火箭的「心臟」

在中國航天

53歲高鳳林

他給火箭焊「心臟」

發動機焊接的第一人

我國研製中的新一代

「長征五號」大運載火箭

高鳳林負責為它焊接發動機

發動機噴管上有數百根幾毫米的空心管線

管壁的厚度只有0.33毫米

高鳳林需要通過3萬多次精密的焊接操作

才能把它們編織在一起

焊縫細到接近頭髮絲

而長度相當於繞一個足球場兩圈

航天製造要求零失誤

對於焊接工作來說

一點小小的瑕疵

可能就會導致一場災難

航天無小事

高鳳林說

焊接時得緊盯著微小的焊縫

一眨眼就會有閃失

「如果需要十分鐘不眨眼,

那我就十分鐘不眨眼。」

每次有新的火箭型號誕生

對高鳳林來說就是一次技術攻關

最難的一次

高鳳林泡在車間裡

整整一個月沒合眼

面對鏡頭

高鳳林笑著稱

祖上沒有一個脫頭髮的

但自己脫頭髮了

高鳳林技藝高超

有人開出高薪

外加兩套北京住房的誘人條件

但高鳳林全都拒絕了

房子啊!北京啊!

兩套啊!!

拒絕對方以後

他還是就這樣

在自己的老工廠里

淡定地每天騎自行車上下班

35年的時間裡

130多枚長征系列運載火箭

在高鳳林焊接的發動機的助推下

成功飛向太空

老高說:

看著火箭升空的一剎那,這種成功的自豪感是金錢買不到的!

對於一個造火箭的人生來說

也許沒有什麼是不可以放棄的

最後一個故事

講講我國深海探索領域

還是要提兩個數字

在深海上,最難解決的問題是水壓

深海中1個指甲大小的面積上承受的水壓

有1公斤

深海載人潛水器有十幾萬個零部件

組裝起來最大的難度是密封性

精密度要求達到了「絲」級

這樣才能確保潛水器在深海里

既不漏水又能緩衝巨大的水壓

所謂「絲」級,

1絲是0.01毫米,

即一根頭髮絲的1/10

組裝首個自主設計製造的

4500米載人潛水器

對中國有巨大的戰略意義

然而其中的一個技術難點

就在於球體跟玻璃的接觸面

要控制在0.2絲以下

就是1/50跟頭髮絲

這個部分總要用機器完成吧

呵呵噠

遇到個大問題

在載人艙觀察窗的玻璃特別嬌氣

不能與任何金屬儀器接觸

一旦摩擦出一個小小的劃痕

在深海幾百個大氣壓的水壓下

玻璃窗可能漏水甚至破碎

分分鐘一船人的性命沒了

不能靠機器

又要這麼精密

怎麼辦?

在整個工作組裡

能完成這個的只有一個人

他叫顧秋亮

人稱「顧兩絲」

用眼睛看,用手摸

他就能做出精密儀器乾的活兒

這些都是依靠顧師傅自己的判斷

哪怕是在大海上

在不斷搖晃的船上

顧師傅打磨維修的潛水器密封面平面度

也能控制在兩絲以內

因此人稱「顧兩絲」

每一下都要用手磨出來的

你想像一下這個工作量

真的是鐵杵磨成針

顧師傅常常要把10公分的方鐵

銼到5毫米

銼刀都用斷了幾十把

幾十年工作下來,

兩隻手磨得基本上沒有紋路了

指紋打卡都刷不上卡

而且,顧師傅本人

是一個極度暈船患者...

對於他來說,每次出海

就是對身體極限的挑戰

一般出海的一個星期里

顧秋亮只吃得下去一包方便麵

連續出差3個月

顧師傅瘦了13公斤

顧師傅後來還和女兒開玩笑說:

「減肥最好的方式就是到船上去」

今年顧師傅就要退休了

4500米載人潛水器

或許是他組裝的最後一台潛水器

載人艙的玻璃裝好後

他依然是那麼精細和專注

一遍又一遍地檢查

中國載人潛水器首位試航員葉聰說:

下潛之前,顧師傅要把壓鐵上面的安全銷拔掉,這個時候我們會在艙內看到他給我們示意。

顧師傅的招手動作簡單,但是他給了我們很大的信心。

顧秋亮說:

「工作中,人家信任你一次兩次

一年兩年是很容易的

要一輩子信任是很難的

自己滿意了,人家才會滿意」

這就是中國的國寶級工匠

航空手藝人——胡雙錢

火箭心臟焊接人——高鳳林

兩絲鉗工——顧秋亮

他們並非名將之後

也不是什麼名牌大學畢業

原本也沒有扛起國家重任的抱負

他們只是跟你我一樣的普通人

他們只是在自己的崗位上

做好自己熱愛的這件事

沒有什麼轟轟烈烈的人生

只有平平凡凡的幸福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30/node101887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