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4月18日
晏斗補選的勝利無疑讓國陣支持者振奮人心,長期被行動黨壓制的馬華自然更是喜出望外。
馬華的興奮,不難理解,畢竟過去幾場補選華裔選票也沒多少回流,但晏斗補選至少讓馬華看到華裔選票的微幅增長。
然而,國陣在晏斗補選中吸納非巫裔選票,很大程度取決於莫哈末哈山的個人政績和形象,降低非巫裔尤其華裔選民對國陣的觀感問題,加上百姓對於希盟的民怨漸起。前者降,後者起,因此國陣在晏斗補選的非巫裔得票取得不錯的成績。
但是,晏斗華裔選民對國陣觀感些微好轉,與馬華有關嗎?這才是馬華應該思索的關鍵問題。
我相信答案較趨向與莫哈末哈山有關。當巫統領導人在509後已開始能夠靠一己之力連接華社的訴求,尤其在經濟層面的訴求,馬華在國陣的功能和需要性就逐漸被吞噬。
當然,對國陣而言,巫統領導人能夠一定程度靠著自身魅力吸納華裔選票,長遠而言,並非壞事。但是,馬華有必要從這樣的局面中做出適時的調整,才能回應快速變化的政治局勢。
馬華的調整在哪裡?網上看到比較有「做工」的是魏家祥和王曉庭,但是整體而言,馬華依然停留於「面向黨員及巫統」的思維。馬華領導人清晰知道區會主席及巫統要的是什麼,但對於「人民」沒有具體的概念。而區會主席或金主大部分是身兼華小董事或社團領導的商人,馬華在長期應付區會主席或做人脈人情時,潛移默化就以為華小和社團就是「為民服務」或「人民的訴求」,結果馬華的政黨功能逐漸萎縮,變成實質在為區會主席、商人金主或巫統而服務。
跟巫統「融洽」就能執政當官,跟黨員或區會主席「融洽」就能贏黨選,這兩者在馬華政治工作者的思維里最能保障前途。因此,馬華領導人在這兩方面可能耗盡每天的95%時間,即使下野相信也絲毫沒時間進行任何深度的思考及涉略。
現實而言,跟黨基層維持親近的關係,無可厚非,的確需要。但是,在這大破大立的下野時期,馬華領導人必須調整比率,更加著重自身的政黨功能,回歸「非黨員的人民大眾」,其次才是區會和盟黨。
509的挫敗,反而震出一些巫統領袖的韌性和底氣,因此巫統的氣勢才能在頹靡中快速復甦。馬華應善用當前新政治的際遇,調整與巫統的從僕關係,從以往失衡傾斜的盟黨關係中儘量解套,而不是繼續一頭栽進去,做巫統的小弟。
馬華需徹底改變思維,這無疑須從領導人自身做起。黨內,必須策劃與時並進的政治教育內容,馬華的政治教育及干訓十分過時粗糙;黨外,除了監督與制衡,也要策略性進行跨族群的接觸和交流,在多元族群和經濟兩大層面強化論述和提供替代性的想像。
若現在不改革,更待何時?跳脫巫統和區會主席的格局,做好黨內的政治教育,做好黨外的政黨功能,花點心思在非黨員的各族人民,馬華才有可能化危機為轉機。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晏斗州席補選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29/node2049704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