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改稱「僑民」  台灣僑務委員會被批

追光著| 2018-05-21| 檢舉

 

「華僑」改稱「僑民」  台灣僑務委員會被批

 

2018-5-21

 

(台北21日訊)台灣的「去中國化」政策,似推到「華僑」的定義上。台灣僑務委員會日前公布,已將相關行政規定中的「華僑」,一律修正為「僑民」。僑委會委員長吳新興解釋,這是希望以中性字眼,包容不同的自我定位。

 

台灣《蘋果日報》報導,吳新興周一到立法院國防及外交委員會接受質詢。藍委江啟臣提問,為何僑委會要將「華僑」一詞,一律修正為「僑民」?

吳新興回應,僑界一直有不同的聲音,有的人說自己不是「華僑」,是「台僑」,印尼僑胞說自己是「華族」,馬來西亞學生說自己不是「僑生」,是「華生」,各種名稱很多,僑委會就找一個最大公約數,用《憲法》第141條的用語,統稱為「僑民」,但僑委會絕對尊重其他僑民的自我定位。

吳新興表示,海外僑情複雜,僑務工作最難的地方就是無論怎麼改,都有人會不滿意。江啟臣指出,最怕的就是沒有解決現在的問題,反而開闢一個新的問題,有人就會說這樣的作法在排華,希望僑委會深思。

藍委李彥秀質疑,《憲法》第91條也有用到「華僑團體」,這就是各自表述,在許多僑胞眼中這就是政治操作,或是族群對立的作法。吳新興表示,絕對沒有政治操作,僑委會跟傳統僑社相處時,也用華僑來稱呼。

李彥秀認為,大家一致的目的應該是希望更多旅居國外的華僑,都能對「中華民國」這四個字有更多的認同感,但現在名稱改變,讓許多第一代的海外華僑跟我們關係越來越遠,甚至斷了跟台灣的關係。

留言評論: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29/node190298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