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100年恐遭淹沒 李光耀生前早已定下錦囊妙計
2018-5-20

最近,一則新聞引起關注。美國宇航局的科學家說,最新的衛星數據顯示,隨著全球暖化,未來100年至200年內海平面上升1米或更多已無可避免。一些地勢較低的主要城市包括新加坡和東京,可能面臨被淹沒的威脅。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早在10多年前,新加坡已故總理李光耀就知悉這種情況,早已定下錦囊妙計了。
美國宇航局的最新調研顯示,格陵蘭島和南極冰原融化的速度持續加快,海洋暖化與膨脹的速度也遠遠超過以往所見。該局地球科學部主任弗雷里赫說,海平面上升對全球有「深遠的影響」,而全球有超過1.5億人居住在高出現有海平面不到1米的地方,其中大多數住在亞洲。
他說,一些地勢較低的美國州屬如佛羅里達州以及世界主要城市包括新加坡和東京,都面臨著消失的威脅。「一些太平洋島國可能會完全消失。」
對此,很多人大驚失色,新加坡要是不見了怎麼辦?
其實,新加坡已故總理李光耀,早已胸有成竹,巧作安排了。
2007年,李光耀就說,氣候升溫是個全球問題,對四面環海的新加坡來說,問題尤其嚴重。「新加坡太脆弱了,海水上升1米,我們還可以建堤壩,如果上升3至5米,我們將怎麼辦呢?半個新加坡都將消失,而且是值錢的濱海地段!」
任何一個乘飛機來過新加坡的人都不難看出一點:這個島國確實面臨著海平面上漲的威脅。新加坡海拔最高的地方是一個遍布樹木的小山丘,海拔高度只有165米,或540英尺。新加坡最重要的區域——機場、商業區以及忙碌的貨櫃港口——大多只有不到2米的海拔高度。
作為一個以大海為其生命線的海上貿易中心,新加坡卻面臨著被海水緩慢吞噬的危險。這促使新加坡開始向世界上在與大海搏鬥方面最成功的專家——荷蘭方面求助並學習。
李光耀當時接受媒體採訪時說道:「我們正在為籌建攔海大壩一事向代爾夫特(荷蘭西南部城市)方面徵求諮詢。」
專門研究水利問題的研究機構兼諮詢公司代爾夫特水利公司目前正在幫助新加坡將其最大的河流及其碼頭區改造成一個巨大的市區蓄水池。眼下,該公司又準備就如何防護新加坡長約200公里的海岸線問題替新加坡方面獻智獻策。
「我們覺得,對這個問題,我們有擔憂的理由,但無恐慌的必要。」新加坡-代爾夫特水務研究聯盟研究中心主任維拉丹·巴波維奇說道。新加坡-代爾夫特水務研究聯盟是2007年2月開始啟動的由代爾夫特水利公司、新加坡國立大學以及新加坡水利管理部門新加坡公用事業局三方聯辦的研究項目,耗資達4300萬美元。「我們將有能力解決好這些難題。」
新加坡在1974年就曾領教了因海水上漲而造成的巨大破壞。當時,某種異常天文現象的出現使得海潮高漲達3.9米,超過平時的一倍。
「那次漲潮使海岸地區受到了嚴重侵蝕。」新加坡國立大學專攻海灘地理學的副教授黃寶寶說道,他曾研究過1974年的那次災變。當時,新加坡河附近的地區全部遭到淹沒,靠海的機場以及一個海濱公園也被淹沒。
黃教授在事後發現,在海平面急劇上漲的那些時期,高潮與低潮之間的起伏變化來得更猛烈,這也使得新加坡的許多沿岸而建的蓄水池面臨更嚴重的威脅。新加坡的官方人員後來將黃教授撰寫的事件報告中的一份呈給了聯合國,以引起聯合國對全球變暖帶來的種種問題的關注。
儘管如此,沒有人知道,在海水上漲這一問題上,新加坡將面臨怎樣嚴重的威脅。新加坡-代爾夫特水務研究聯盟以及新加坡國立大學熱帶海洋生物研究院的研究人員今年3月已著手研究氣候變化對新加坡的潛在影響。不過,該研究項目的負責人Liong Shie-Yui說,到目前為止,尚沒有收穫什麼重大發現。
另一個事實也使得預測威脅變得更困難——沒有人準確知道,海水將上漲多少或者上漲速度將是多快。人們的估計也各自不同,有人預測海水只會上漲60厘米,而有人擔心海水將上漲6米之多。此外,各個地方的海平面高度也不是完全一致的:氣壓、風和海流等因素都會影響到海平面高度。
巴波維奇說,估計到最終,新加坡不大可能會建造真正的堤壩,而會建造混凝土防波堤。傳統上的堤壩一般都是採用泥沙建造的。而在過去,新加坡靠著填海造田將領土面積擴大了15%到20%左右,但也付出了代價:島內很多地方的土地和採石場都被挖掘一空。而現在,為保住填海造田的成果和製造水泥,新加坡不得不大量進口填築用土方和沙子。
不少科學家認為,就目前來說,堤壩並不算得上是最環保的措施。黃教授說,假如回到上世紀90年代,他會建議政府修建碼頭和防波堤,但現在,採取更天然的構造效果可能更好。
巴波維奇說,科學家們正在研究如何將熱帶海岸的紅樹以及海草融入到堤壩和防波堤的設計當中,這將更具有環保效果,同時會使造出來的防波堤更漂亮。
「我們需要發現更多的創造性解決方案,」黃教授說道,「我們並不需要擱在目前雖有用,但到了未來卻會帶來阻礙的東西。」(據新華網、國際先驅論壇報)
_____________
請加入我們的Faceboo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