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雪蘭莪州)士拉央武吉依達曼一棟公寓的底樓,傳來一聲巨響,倒臥血泊中的死者,是住在該處的9歲印裔女童碧麗希娜。令人費解的是,女童墜樓身亡時內褲不翼而飛,手中還握有一串鑰匙。
警方接獲居民投報後,趕抵現場封鎖調查。起初,民眾及警方都以為這只是一宗普通的墜樓案,沒想到竟是一宗姦殺案。
驗屍報告顯示,女童生前遭人雞姦及[強.奸],頭部、胸部及背部有瘀傷,右手也折斷,不排除是遭人活生生推下樓斃命。
這宗先奸後殺慘案,頓時讓人吃驚,尤其死者是年幼女童,案發地點就在人人以為保安嚴謹的公寓範圍內。
案發後,警方展開緊密調查,發現女童就讀士拉央一間小學三年級,父母都是工作人士,所以每天下午放學後,都必須單獨返回在公寓9樓的住家。
父母於下午5時返家前,女童有2至3個小時必須獨處,因此警方推測案發時間,可能在下午2時至4時之間。

掌握女童作息
根據一名女居民向警方透露,案發當天下午2時,她與孩子及女童一同搭電梯,並未發現女童有異樣,較後她在3樓離開,女童則繼續往9樓去。
由於案發時間正是居民外出工作的時段,因此公寓內大部分居民都不在家,而在家的居民則對此案毫不知情,沒有證人目擊經過或聽聞爭執的聲音,女童被發現時已墜樓。該名婦女的證詞,成了全案唯一能證明當時女童身在公寓的證據。
警方檢查女童的住家,發現大門緊鎖沒有被撬開或強行闖入的痕跡。屋內更沒有被人翻箱倒櫃搜尋的跡象,一切井然有序。由此可看出,兇手相當狡猾,精心布局且不留痕跡,很可能根本沒有進屋,而是選擇在他處干案。
種種跡象顯示,兇手似乎對女童的行蹤了如指掌,還掌握了女童有數小時獨處的關鍵要素。更可怕的是,兇手可能認識女童,透過偽裝及謊言,騙信女童放下戒心,在對方毫無提防下犯案。

女童父母在獲悉愛女慘遭先奸後殺的噩耗後,感到震驚且傷心欲絕,他們哭訴一直以來都有教導愛女要防範陌生人,一個人獨處時該如何照顧自己。
最傷心的莫過於女童母親,她不斷懊悔自己一個月前決定復工,否則相信可避免悲劇發生。對此,警方不排除兇手或在女童母親一個月前復工時,就已開始觀察女童。
沒人證物證 警無從緝兇
9歲女童的命案,警方雖加緊腳步追查,可惜始終沒有足夠和有力的人證物證,迄今仍無法掌握兇手身份甚至干案地點。
警方雖然推測兇手可能是在公寓範圍內將女童擄走干案,但卻苦無證人目擊和證物指引,唯有將調查範圍擴大,向附近的地區著手。
由於女童曾於案發數天前,告訴父母有陌生人前來敲門,不久後就離開,因此警方懷疑案發地點附近的外勞,甚至公寓保安員可能涉及,而一一將他們帶返調查問話。

扣查31人無所獲
在調查過程中,警方先後扣查了31名可疑人士,並套取他們身上的去氧核糖核酸(DNA)樣本,與在女童遺體上發現的證物比對,但無法找到配對。
更令人沮喪的是,心思慎密的兇手,幾乎沒有留下任何指紋或[精.液]在女童身上,令警方的調查遭遇瓶頸。
在一片迷茫中,查案官發現一處疑點,為調查工作帶來短暫的曙光,就是發現女童並非由原先推測的9樓墜下,很可能是在同一座公寓的2樓某空置單位,遭兇手狠心推下。
警方在該單位搜索蛛絲馬跡,不放過任何可疑一角,套取相關樣本進行化驗,可惜分析結果沒有顯示該單位就是案發現場,僅有的線索再次斷線,警方的調查工作陷入前所未有的僵局。
時至今日,逍遙法外的兇手依然身份成謎,對方可能仍在犯案,由這一處遷往另一處下手,令家長們感到擔憂不已。
無論如何,警方都沒有放棄調查此案,只要一掌握相關線索,誓要逮到兇手為止。
這宗冷血命案,也間接曝露了公寓的保安漏洞,人們開始檢討所謂的保安措施是否有效,連保安員的誠信也受到質疑,許多住宅及公寓管理層為此加強保安程式,希望能避免悲劇重演。

兇手觀察慎密 干案不留痕跡
犯罪心理學家莫哈末拉欣認為,牽涉孩童的罪案往往都非即時發生,犯罪者通常都會事先準備,摸清楚目標的作息、動向、習慣及下手環境。而這些慎密的觀察和犯罪計劃,都是令警方難以破案的原因。
「破解這類案件有很多挑戰,其一就是科學鑑證,若沒有鐵一般的證據證明某人就是罪犯,就難以破案。從犯罪學角度來看,我們可以理解到,罪犯清楚知道,一旦留下[精.液]他就有可能被捕,所以他巧妙不留下[精.液],或者任何能夠指向他的證物。」
或是公寓住戶
針對此案,他從兇手的干案模式分析出對方可能是性無能者,只想透過[性.虐]待滿足自己扭曲的慾望。性無能的罪犯選擇孩童,不僅因為對方手無縛雞之力,也因為孩童沒有性經驗和知識,較容易下手。
莫哈末拉欣也推測,嫌兇有可能就是公寓的住戶之一,因為對方除了了解地理結構之外,還深知居民的作息時間。
武吉安曼性罪案、虐童及家暴調查組(D11)副主任王清蘭警監則表示,患有戀童癖的罪犯,會接近孩童並將自己包裝成好人,通過問答從孩童口中套取資料,在加以利用這些資訊引導或取信孩童,讓他們逐步墜入陷阱。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29/node187684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