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力處理 雲林暫置底渣惹議 李應元諾月內運走做護欄

劉德瑤| 2017-08-30| 檢舉

2016年高雄市政府以「1公噸垃圾換1.8公噸底渣」代價協助其他縣市焚化垃圾,但雲林縣領回了底渣之後卻無力處理,只能堆置著。29日環保署長李應元前往雲林口湖底渣暫置場會勘,面對居民質疑底渣品質不良、雜質過多,李應元在現場承諾,一個月內將把這一批底渣載走,以製作交通護欄來再利用。

 

環保署長李應元29日親上雲林口湖底渣暫置場,承諾一個月內移走,並再利用為交通護欄。環保署提供。

 

「為何台中市底渣完全沒有這種雜質,然而雲林縣內的底渣隨處可見這種大雜質?」居民對於底渣品質不良的狀況相當不滿,質疑在出廠時就有問題了。立委劉建國更表示,他一路溝通要求以加蓋、鋪不透水層來防止雜質污染環境時,環保署、廢管處一再回應說品質符合標準、沒有雜質問題,如今李應元卻同意重新處理底渣,等同親自承認這些底渣的處理有瑕疵。

劉建國更指出,環保署直到今年7月,才修正「垃圾焚化廠焚化底渣再利用管理方式」,才具體規範了底渣雜質。劉建國批,這也等於底渣管理2012年至2017年間沒有規範,導致再利用廠隨便處理,這一批底渣就是最好的證據。

劉建國要求,環保署除了要在一個月內不合格底渣全部運回再利用廠重新篩分外,篩分完後直接運至雲林縣內工程發包的廠商處,進行工程用料回填,不得再運回雲林縣內暫置,更要求環保署一週內提出懲處名單。

環署廢管處長賴瑩瑩則澄清,這一批底渣的確雜質較多,因此讓民眾觀感不好,但是重金屬等檢測仍符合規定。而這一批底渣,將在重新篩分後作為紐澤西護欄,確定不會再送回暫置處。

紐澤西護欄是一種交通用護欄,用來分隔牆和邊欄,其下方斜凸的設計,在車輛發生擦撞時會讓車子彈回車道,防止翻出公路外。

賴瑩瑩表示,該暫置場原規劃為雲林縣口湖鄉垃圾轉運站。為了善加利用,上週環署已決定補助3500萬元,要好好整理轉運站的環境,包括整地工程、清理積水、整理亂棄置的垃圾等。李應元也當場要求,在場區出入口等重要位置裝設監視攝影機,加強進出場管制、提升該場整體環境管理工作,來維護轉運站鄰近區域的環境,以消除民眾的不滿與疑慮。

環保署也強調,台灣從2011年即辦理底渣再利用工作,已有16年相關工程經驗與實績,更有8條示範道路證明對環境與工程無影響;此外,歐洲與日本等國家也廣泛使用底渣於公共工程,我國相關管理規定已與這些國家同步,確保對環境無害。

熟悉的音樂響起,快步追上垃圾車,把手中大包小包的垃圾,交給清潔隊員,這是很多人每天生活中的例行公事。家裡的垃圾清乾淨了,以為就此可以鬆一口氣,另一個更棘手的難題,才正要浮現。

 

家裡的垃圾清乾淨了,以為就此可以鬆一口氣,其實另一個更棘手的難題,才正要浮現。

 

金黃稻穗隨風搖曳,收割季節即將到來,住在雲林口湖鄉後厝村的稻農陳朝意,臉上卻滿是愁容,陳朝意20幾年前返鄉照顧生病的母親,從此靠著務農維生, 三年前更開始嘗試無毒農法種稻,花了20幾萬打了一口70米深井,希望取得純淨的水源。

沒想到2017年3月,距離他的田區只有一條馬路之隔,這處位在口湖鄉和水林鄉交界處的垃圾轉運站,運進上千噸焚化爐底渣,讓他十分擔憂。

 

距離陳朝意田區只有一條馬路之隔的垃圾轉運站,3月運進上千噸焚化爐底渣。

 

這些底渣是焚化爐燃燒垃圾後的產物。2016年下半年,南台灣規模最大的焚化爐底渣再利用處理業者映誠公司,涉嫌將底渣濫倒在台南市安南區的魚塭,遭到起訴。頓時間,過去由映誠負責處理的焚化爐,底渣無處可去,高雄市政府因而要求雲林、台東等縣市,每代燒一噸垃圾,就要回運1.8噸底渣。

儘管環保單位一再保證,底渣安全無虞,而且是可以再利用的資源,不過這些底渣裡面,混雜了金屬、廢電池等雜質,還散發異味,讓居民產生疑慮。

台南社大團隊來到現場調查,使用XRF儀器快篩,發現這些底渣的重金屬含量,已超過土壤管制標準。垃圾轉運站門口的馬路上,用儀器快篩也發現重金屬含量偏高,因為運送這些底渣的車輛,根本沒加蓋,粉塵碎屑就這樣沿途飄散。

 

拒絕回運底渣的斗六市,三月開始垃圾逐日累積,8000噸垃圾堆成十幾公尺高的垃圾山。

 

這塊垃圾轉運站的土地使用分區,雖然屬於環保用地,周邊卻全都是農地,底渣堆置在這裡,緊鄰水體,和周邊環境並無區隔,居民很擔心,底渣經過雨水沖刷後,會污染土壤和地下水,進而影響農作物。

在古坑鄉崁腳村,這處原本是垃圾掩埋場,使用期限屆滿後,重新開放做為垃圾轉運站的場址,現在也堆置了2000噸底渣。掀開帆布可以看到,裡面同樣有不少金屬殘渣和雜質。

 

拒絕回運底渣的斗六市,三月開始垃圾逐日累積,八千噸垃圾堆成十幾公尺高的垃圾山。

 

雲林縣長李進勇堅持「沒有底渣回運,就沒有垃圾運出」,拒絕回運底渣的斗六市,從今年三月開始,出不去的垃圾逐日累積,8000噸垃圾堆成一座十幾公尺高的垃圾山。在炎熱、多雨的夏季,不但持續散發惡臭,也成為衛生隱憂。

以目前雲林縣內累積未焚化的垃圾量來估算,到今年底總共必須運回15萬噸底渣,縣府目前已經規劃把底渣和混凝土混合,製作成紐澤西護欄,也積極請託隸屬中央的公共工程,協助去化底渣。

 

目前規範底渣可以做為道路級配粒料、混凝土或磚塊添加料、基地或路堤填築等用途。

 

目前的再利用辦法規定,底渣可以做為道路級配粒料、混凝土或磚塊添加料、基地或路堤填築等用途。環保團體則認為,不能為了急著去化底渣而忽略把關,這些沒有落實篩分的底渣,並不適合直接用來回填。

 

2016年11月,環保署請台北市替雲林縣代燒兩萬多公噸垃圾,密件曝光後,引來議員砲轟。

 

2016年11月,環保署以密件方式,請台北市替雲林縣代燒兩萬多公噸垃圾,密件曝光後,引來議員砲轟。垃圾一向必須運回台灣本島處理的金門縣,也因為底渣回運問題談不攏,從今年六月開始停止外運,累積上千噸垃圾,還兩度自燃造成火災。

根據環保署2015年的統計,全台灣目前24座焚化爐的有效處理量為650萬公噸,全台的一般廢棄物則為432萬公噸,容量雖然足夠,但因為來自商場、商辦大樓、住宅大廈、工廠等場所的一般事業廢棄物,處理費比家庭垃圾高,形成了焚化爐搶著燒一般事業廢棄物,家庭垃圾遭到排擠的現象。

 

一般事業廢棄物處理費比家庭垃圾高,造成焚化爐搶著燒,而排擠到家庭垃圾的處理。

 

再加上垃圾調度牽涉到地方自治,往往容易演變為政治風波,讓垃圾長期委外處理的幾個縣市,總是戰戰兢兢,調度一不順暢,就準備上演垃圾大戰。

一般事業廢棄物的垃圾分類,又往往做的不如家庭垃圾來的徹底,增加了底渣的污染風險。台南社大環境行動小組晁瑞光指出,焚化爐收了很多事業廢棄物來燒,造成底渣裡面的成分複雜,重金屬含量高,如果把它當成一般土方用來回填,對環境會造成影響,不能輕忽。

為了解決垃圾調度問題,今年7月,環保署預告「現有廢棄物清除處理設施統一調度辦法」,未來中央可以統一調度,回運底渣比例也不得超過20%,一噸垃圾最多只能換回0.2噸底渣,新制預計10月份就會上路。

7月24日,環保署也已經公告修正底渣再利用管理辦法,未來對底渣的篩分、熟化等各個處理流程,雜質含量與流向追蹤,都將有更嚴格的規定。

對花了好幾年時間,辛苦養地、努力轉作無毒農法的農民來說,好不容易才要迎來收割季節,他們只希望,數量越來越稀少的優良農地,不要又成為垃圾與底渣大戰下的犧牲者。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29/node161894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