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不自量力搞小動作 挖大陸牆角遭這幾個國家打臉
如今,大陸在國際上地位今非昔比,而台灣看不清局勢還作困獸斗,甚至妄圖用「新南向」政策刷存在感,但是卻接連兩次被打臉!5月17日,媒體報道稱國民黨「立委」盧秀燕當日在「立法院」質詢時主動揭露,太平洋島國斐濟駐台灣代表處已撤館,其關鍵原因就是大陸的「一帶一路」戰略,以及台當局與斐濟在新南向政策相談不歡。交往了30多年的老夥計突然說「拜拜」,斐濟這次用實際行動「打臉」台灣新南向路線。而此前5月15日,「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期間,中越簽署的《中越聯合公報》明確越南堅定奉行「一中政策」,堅決反台@獨。由於越南是台灣「新南向」政策蔡主要目標,也是台灣在東南亞重要投資目的地。面對聯合聲明第12條,台媒在隨後所發布一系列報道中哀嘆這是「越南向台灣開了第一槍,封殺『新南向』」。
蔡@英@文自上台後一面在島內大搞黨爭,排擠國民黨;另一方面利用多種時機推行台@獨,造成與大陸關係陷入僵化,被大陸強力反制。在大陸方面多波次、高強度、全方位反制下,島內經濟遭遇困境,民眾生活不僅未得到改善反而極大惡化;國際上,原有「邦交國」頻頻「斷交」投入大陸懷抱,各類國際活動也都對台灣代表權加以遏制甚至取消。面對此種狀況,蔡@英@文政府不僅不反思自身定位與兩岸政策,痛改前非,以民生為重積極改善與大陸關係,反而進一步提出「新南向」政策,試圖對內蒙蔽群眾,對外挖中國牆角突破政治困局。
所謂新南向政策主要基礎在於台灣長期在東南亞及南太平洋地區投資並成為部分國家重要投資來源地,蔡氏政府試圖藉助這一點來影響這些國家政治傾向,把這些國家拉到自己的陣營里。主要目的有二:第一,利用台灣地區投資與部分國家和中國在南海有領土爭端而從中為自身爭取國際空間,即使不會得到政治承認或實質性政治支持也會獲取一定輿論應和;第二,對台灣社會有一個交代,擺脫「無作為」形象。島內因為經濟衰退和內外政策失當已經怨聲載道,各領域各行業抗議聲不斷,外部國際空間又不斷壓縮,內憂外患之際利用這種外交「噱頭」緩解矛盾,挽回形象不失為一種有效方法。
但是這一路線剛剛推出不久便遭重創。今年年初,柬埔寨首相洪森表示,柬埔寨非常歡迎台灣商人投資,但尊重中國主權意味著要承認台灣是中國一個省,所以禁止在柬境內升起台方所謂「國旗」,同時強調,無論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決不允許台灣在柬設立任何有官方背景機構,這可謂是對新南向路線最明確拒絕。
顯而易見,蔡@英@文政府新南向路線在一連串重創下,破產必成定局。首先,新南向之倚仗必須是東南亞多國與中國大陸就南海問題矛盾激化並且大陸呈現被動態勢,但事實是大陸多年來苦心經營已經完全占據南海爭端主動地位,越南雖是南海爭端方中重要當事國,與中國大陸在南海矛盾衝突較為激烈並得到美國青睞。然而此次越南領導人來參加「一帶一路」峰會且與中國發表聯合聲明,一舉打破美國聯合越南制衡中國幻想。即使超級大國美國在中國主場也占不到便宜,區區台灣地區想加以利用從中牟利顯然會碰壁。
其次,大陸積極推行「一帶一路」建設,台灣「金元外交」已經不存在抗衡基礎。台灣地區曾一度利用大力向許多國家投資或援助來換取政治支持,這一方式一度很有效,蒙蔽過一部分國家。然而,中國大陸堅定推行「一帶一路」建設,貫徹全球化總體目標已經成為全球一道靚麗風景,其規模早已遠遠超出台灣當局「金元外交」。台灣當局沒有看到這一世界大勢,只想利用一些「擦邊球」舉動做政治投機,被各國所拒絕也在情理之中。所謂「新南向」路線提出就證明台灣當局完全沒有認清自身位置。
再次,世界對中國認可,「一中政策」為大多數國家所接受,台灣國際空間已經十分狹窄。「新南向」路線本意就是利用經濟開道,藉助地區矛盾拓展國際空間。該路線理論上並無問題,但錯的是不切合實際。台灣新南向路線恰恰是需要藉助許多國家與中國矛盾激化或者追隨台灣可以獲取更大利益情況下才能湊效,這種逆大勢而行做法面對滾滾向前歷史和平發展進程,甚至連一片波浪都無法掀起更無須提幫助台灣擺脫當前困境,屢屢遭各國拒絕便是例證。去年年底,非洲島國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宣布與台灣斷交,今年年初奈及利亞宣布要求台灣地區駐尼機構取消「偽稱」,摘除「偽牌」遷出首都,削權減人。之後,台灣剩下的「邦交國」多數都是拿著放大鏡在地圖上都找不到的國家。
大陸自改革開放以來迅速發展,如今在世界上已經成為一直舉足輕重力量。同時帶路建設手筆宏大,世界都被其吸引,和平發展漸成主流。台灣當局不顧大勢,不看實際,盲目以自身意志為轉移,幻想聯合各國共同對抗大陸以為自身苟延殘喘爭取時間,這樣做法不僅逆世界大潮流而動,也是對中華民族根本利益一種侵害,隨著新南向路線破產,希望能驚醒台灣當局「對抗」迷夢,重新回到兩岸和平發展,共築中華民族美好未來這一正確道路上來。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