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動物城》/ 《Zootopia》作為一部神作,已經「雄霸」長安君的朋友圈近兩周了。
今天,它的豆瓣評分仍是9.4。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這部毛茸茸的、以「動物烏托邦」為主題的、狐狸與兔子搭檔破案的迪斯尼卡通片,已經與《阿甘正傳》和《這個殺手不太冷》同一梯隊。
短短兩周就躋身「經典」,《瘋狂動物城》的確夠格。有人從中看出夢想,有人從中嗅出愛情,有人醉心於其中的笑料,有人像模像樣地拿來剖析社會。經典,就是能讓幾乎所有人各得其樂、各取所需。
長安君(微信ID:changanjwj)今天破天荒地寫一部影評。角度只有一個:讓我們看看這部神作中,都有哪些現實隱喻,以及,哪些高逼格的傳播規律?它們塑造了我們,又被我們所塑造。而且,你可能渾然不知。
隱喻一:「刻板印象」是更隱蔽的歧視
「兔子不可能當警察,那是食肉動物乾的事。我們世世代代都在兔窩鎮賣胡蘿蔔,這樣也很幸福。」
「我們怎麼可能相信一個狐狸嘴裡說的話?」
對,幾乎所有人都能一眼看出,《瘋狂動物城》首先講的是一部歧視與反歧視的故事。還有人分析:在美國語境下,「兔子」很可能指代從體格到社會地位都相對弱勢的亞裔女性,而「狐狸」則指代墨西哥人,他們往往被當地不少白人視作「撒謊成性」。
因此,朱迪和尼克在影片中的逆襲,才有了戲劇張力。
但他們一開始的遭遇,只是歧視那麼簡單嗎?不,而是更隱蔽的、殺傷力更強的「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什麼?它是對某人或某一類人產生的一種比較固定的、類化的看法。是還沒有進行實質性的交往,就對某一類人產生了一種不易改變的、籠統而簡單的評價。多麼熟悉的概念!放到哪裡都一樣。在《瘋狂動物城》里,有市民對貼罰單的朱迪喊:「你們警察都是壞人」;在你身邊,有人隨時在網上敲下「XX省的人都是小偷」,「女生都是感性動物」。不是嗎?
歧視,至少是顯性的政治不正確,是行動上的區別對待。而刻板印象最大的傷害,是直接從思想上,就忽視了同一群體下,一個個鮮活的個體差異。而且,不以為意。儘管大家都認可,沒有哪個群體內的個體是完全相同的,正如「北大學生不是每個都是才子」、「被報復的法官,不是都手握冤案」一樣。
但是,刻板印象如此有市場,因為它是一種思維捷徑。就像標籤一樣,幫助大腦歸類和整理。「貼標籤」,就意味著整齊劃一,省去了思考和考察的麻煩。但是,人是最不能被「貼標籤」的,因為每一個人哪怕成長經歷極其相似,也難免「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也正因為此,社會才可能千姿百態、生機勃勃。
整部影片里,長安君覺得最虐心的是這段——當小狐狸尼克滿心期待地去參加社團聚會時,被食草動物們、他心中的朋友們,戴上了嘴罩子。
那個眼神不忍直視。長安君不願意,這一幕再發生在任何人身上。
隱喻二:「羊群效應」,讓效率更高了還是更低了?
《瘋狂動物城》整部影片最大的笑點擔當,是誰?毫無疑問是——樹懶!光看「閃電」以史上最慢速度露出笑容,長安君就能笑一整天。
據說,樹懶橋段火了之後,世界各國人民都來「認領」:美國人覺得是在形容美國機動車管理所(DMV)辦事效率低下;法國人覺得是在描述法國的公務員辦事拖沓;當然,這裡怎麼能少了中國小夥伴?看來,辦事拖沓簡直是多國行政機構「通病」。
但除了笑料和拖沓,長安君詭異的思維迴路,注意到的是另外一個點——機構。
不知細心的小夥伴注意到沒有,《瘋狂動物城》里一共出現了幾個「機構」?三個:警察局、銀行、車管所。而在機構里,很容易有一種效應顯現——羊群效應。
還記得從銀行里排著隊走出來,又排著隊吃爪子冰魂的那群哈姆太郎(倉鼠)嗎?這簡直是一出生動的「羊群效應」示範。羊群效應是什麼?就是「從眾效應」,是個人的觀念或行為由於真實的或想像的群體的影響或壓力,而向與多數人相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象。
在機構里,這更可能發生。比如,在動物城的警察局,警察們基本都是一群威猛、寡言的食肉動物;而吃貨胖胖豹,只能在前台,甚至後來,連前台都保不住。為什麼?因為機構從天然意義上,就是穩定而趨同的,像一部高速運轉的機器,人是螺絲釘。機構,有著「流水線」的性質,在「流水線」上,個性不太有存在土壤。趨同,某種意義上就意味著效率。直到兔子朱迪的到來,像一隻鲶魚,把整個警察局的「水」改變了。
能機構化的,不僅僅是實體,同樣,也可能是你的思維。
下面,請回答長安君一個問題:在車管所,樹懶一開始,就都是樹懶嗎?當「羊群效應」以一種很效率的方式,讓樹懶占了主體後,效率是更高了,還是更低了?你的思維呢?你猜。
隱喻三:大人物往往很「小」,小人物往往很「大」
毫無疑問,《瘋狂動物城》里的大先生(Mr.big),是在致敬馬龍.白蘭度的教父。
那略微下垂的雙頰、那胸前的一支玫瑰、尼克獻上的吻手禮、那沙啞的嗓音混著一口濃重的義大利口音,甚至參加女兒婚禮的橋段,不怒自威。而恐怕誰都想不到,大先生居然會是一隻,只能放在白熊手掌里的——鼩鼱。
不要小看鼩鼱。它算是冰川區的實際統轄者,遊走在黑白之間,不可一世。
至於那體型一個比一個龐大觸目的白熊,不好意思,那只是鼩鼱的服務生,連進入舞池的資格都沒有(當然,有也進不去)。
大人物往往很「小」,小人物往往很「大」,不要被表面所迷惑。從積極意義解讀,長安君覺得,這是個相當勵志的梗:尤其在階級分層意識蠻明顯的動物城裡,體量大、食肉動物,儘管有點「含著金勺子出生」的意味,但又如何?後天,依然可以是鼩鼱這種「世界上體量最小的哺乳動物」成為大先生,依然可以誕生夏奇羊這樣的超級巨星,讓四隻肉食動物圍著她跳舞。這,真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社會。
從另一個角度理解,這又可以是個蠻深刻的梗:很多人問,為什麼是鼩鼱成了大人物?科普文章顯示,它是一種會分泌毒液的哺乳動物,生性兇殘。在一部卡通片里,將它理解為相對偏「惡」的一派,未嘗不可。正如現實社會一樣,最有殺傷力的惡,往往不是有形的、龐大的,而是庸常的、小型的、隱秘式的。正如村上春樹所說:「是不知從何時來的,用鉗子搗爛貓爪的力量。」(原話記不清了,大意吧;p)
現實社會,比動物城複雜多了,「眼見為實」如今也失去了意義。你眼睛看到的,往往不是真相。城管可能脫了制服是一個善良的暖男,小販放下白薯車可能根本不是個弱勢分子。
體量、職業、金錢......某種程度上都會遮蔽對真相的判斷。不要把白熊當大先生,而羊市長,看上去多麼善良。
隱喻四:強者的「原罪」,弱者的武器
歧視與反向歧視,是《瘋狂動物城》一個很經典的逆轉。長安君覺得,這也是它能被譽為「神作」的點睛之筆。
在動物城,誰是強勢群體,誰是弱勢群體?是人數少、體量大的食肉動物,還是人數多、體量小的食草動物?一般情況下,顯然「強勢」二字應歸於前者,但你錯了,強者是有原罪的,這恰恰會成為一般人眼中,弱者的武器。
對食肉動物來說,原罪就是「曾經的捕食者」,而食草動物作為「曾經的被捕食者」,一旦以某種理由,聯合起來反向歧視食肉動物,就會造成隔閡、分裂與對立。動物城如此,現實社會亦是如此。
好熟悉的場景。
如果把上面的食肉動物,替換成一切你我心目中的強勢群體——比如,官員、富人、警察......是不是也成立?而這種反向歧視,早已在現實生活中存在。你猜對了,在網際網路輿論場上。現實中的「官強民弱」,成了網上的「民強官弱」,而推生網上「仇官」、「仇富」情緒的原因之一,正是普羅大眾對「馬太效應」的反感和擔憂。
「馬太效應」,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反馬太效應,促使作為心理認知群體的「弱者」,在網上抱團取暖,形成聲勢,從而向心理認知上的「強者」施壓。
警察局前台的萌豹子是強者嗎?其實不是,但他必須承擔一個食肉動物的原罪。當食草動物的「排斥」之聲洶湧而來時,他必須辭職。
綿羊副市長是弱者嗎?能調配「絕命毒師」的她,顯然也不是,但她天然握有一個食草動物的武器。當民意的風潮順勢而來時,她就可以「弱者代言人」的名義,坐上市長的位置。
隱喻五:新聞報道真的會扭曲「現實力場」
「為什麼襲擊別人的都是食肉動物?」記者問。
「我想,可能跟食肉動物的DNA有關......」兔子朱迪說。
發布會結束後,幾天內,如下新聞接連而至:「近日在本市,連續發生了很多起食肉動物襲擊食草動物的案件。」
這是什麼?在長安君看來,這是赤裸裸的新聞報道扭曲「現實力場」。太拗口了對嗎?回想一下這些例子,你就會瞬間明白:當媒體以「精神病肇事者闖禍」為標題,刊發報道時,接下來幾天,精神病肇事肇禍的新聞就會增多;當媒體以「有人因不滿某事報復社會」立場敘述一條新聞時,接下來幾天,報復社會的新聞就會增多;當媒體以「富X康N連跳」來持續曝光一個群體時,這個群體可能真的會,將「N連跳」繼續下去。
為什麼?一個原因是,當你關注某個新聞時,媒體有更加注意同類新聞的傾向,所以從供給側上就會增多;此外,讀者的注意力也會聚焦到同類新聞上,俗稱輿情的「積累效應」和「聯想效應」。而另一個同樣不可忽視的原因是,現實的確是會被新聞報道的傾向性,所扭曲的。
在動物城裡,當媒體論斷「是食肉動物的DNA決定了他們有攻擊性」時,你猜怎麼樣?食肉動物的攻擊性被「誘導」和「鼓勵」了。在一個文明社會,本來一些「惡的衝動」是可以被自行消解的,但誘導式論斷,會把它們鼓勵出來。
本來,14個食肉動物莫名地有了攻擊性,但因為通過媒體放大的「DNA決定論」,食肉動物整體被污名化了。「破窗效應」顯示——單個的不良現象如果不聞不問,甚至被鼓勵,就會導致不良現象的無限擴展;而「霍桑效應」顯示——一旦某個群體意識到,自己正在「被別人觀察」,個人就會具有改變自己行為的傾向,去迎合這種目光。
動物城裡,傾向性的報道,就這樣扭曲了「現實力場」。讓食肉動物真的成為了,綿羊副市長想讓他們展現出來的樣子。
隱喻六:互不信任的社會往往讓陰謀家「漁利」
整部動畫片里,最大的陰謀家是誰?當然是,看上去最無辜的綿羊副市長。
而她實現野心的武器,根本不費彈丸,只是兩個字——分裂。階層分裂、族群分裂。而分裂的第一步,就是不同動物之間的心理疏離、互不信任。為何分裂能達到羊副市長的目的?喬治.奧威爾在《1984》里一語中的:「分裂就是統一」。
設定中,動物城本身是一個高度斑斕但又和諧共處的文明社會。有雨林區、沙漠區、冰川區和中心區,但不妨礙各種動物自由穿行、生機無限,所謂「和而不同」。但「和而不同」無法帶來羊副市長想要的,分裂與恐懼,才能。
於是,羊副市長的辦法就是——製造社會不信任感,讓不同群體之間,戴著有色眼鏡互認。通過製造恐慌來散發「標籤」,然後渲染社會傷口。讓本來通過N多年進化來的友好和平,不再溫情脈脈,而是食肉動物強得惶惶不安,食草動物弱卻戾氣十足。
這樣互不信任的社會裡,受傷的是每一個群體。
哪怕食草動物利用人數眾多,把食肉動物從自己眼前驅離,他們是感到更安全了嗎?不,電影中說,他們感到更不安全了。羊副市長想讓兔子朱迪充當新的「警界代言人」,以穩定人心。幸好,朱迪沒有答應。
她選擇了放棄心理隔閡,與狐狸尼克聯手。有句話叫:「兄弟一心,其利斷金。」用在這個片子裡,就「夫妻一心,其利斷金」吧^_^
動物界如是,現實社會亦如是。不要被一些陰謀家忽悠了,你懂的。
隱喻七:正當目的能「洗白」錯誤的做法嗎?
獅子市長,也是個很有趣的角色。
高大威猛、威風凜凜,典型的「人設合一」——食肉動物當權者,不就該是這個樣子?
而長安君對他印象最深的台詞,是他對「秘密關押」14隻食肉動物的自我辯解:「我的目的是正當的,是為了避免社會恐慌。」市長,目的正當,就可以不擇手段嗎?抱歉,目的與手段不能相互「洗白」。
這個隱喻太具有現實感,以至於隨意一想,類似例子俯拾即是:公交縱火案製造者說,我是有冤在身,為了引起輿論注意;一些地方政府說,我是為了社會穩定,才不惜壓制上訪者......看似正當的理由,其實都指向同一種「法外特權」:對一些所謂冤者來說,「自身受害」不能將自己的害人之舉,「偷換」為英雄行為;對一些官員來說,不受約束的權力,只能導致愈演愈烈的濫用,最終反噬自身。
看電影時,長安君的朋友說:「其實,獅子市長心中也是不自信的吧?」
是的。長安君後來也意識到,獅子市長也有刻板印象,也相信自己有原罪,所以格外想掩蓋「那14隻攻擊者,都是食肉動物」的事實。因為,他自己首先相信了這個邏輯。儘管後來被證明,「DNA決定論」的邏輯不成立。
「上行下效」。這樣的市長,挺難帶領動物城走向更文明的。
不自信,不相信,才會要求「法外特權」。雖然誰都知道,「特權」社會,對誰都沒有好處。但是,別人沒有特權,能不能單單我有?
別想了,沒有例外才對。
綿羊錯了,罰綿羊;獅子錯了,罰獅子。才是好動物城。
《瘋狂動物園》里藏著破解社會治理難題的密碼,只有真正走進現實邏輯的深處,才會驚覺很多想當然的天經地義,其實已經謬之千里。
你覺得呢?
長安君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