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神張學友居然語出驚人的說『已經割掉好幾個瘤...』,更自爆自己有家族病史,是這種疾病的高危險群,而現在都靠老婆的細心照顧...
圖片來源:張學友全球粉絲聯盟
張學友曾說過自己的爸爸跟外婆都有癌症病史,從醫學上來看自己也是高危險群,他透露說自己也長過腫瘤,而且『有好幾顆』讓聽到的人無不露出驚訝的表情。他表示因為並沒有對生活造成影響,所以一直都沒有發現,一直到有一次去健康檢查時才發現大腸中長了數顆息肉,所幸經化驗後都還沒造成病變,也已經全數摘除。
圖片來源:張學友全球粉絲聯盟
自從割掉了良性腫瘤後,太太羅美薇就更注意張學友的健康,飲食方面秉持著少肉多菜的原則,而張學友也搭配運動以維持健康。為了維持體態,張學友也十分忌口,除了擔心健康外,也怕長期維持的體態破功,生活非常的自律。
除了飲食控制外,張學友也會定期做健康檢查,他曾擔任香港的癌症活動大使,就曾開玩笑的說因為很怕死,所以「來擔任活動大使,就是想認識更多癌症知識。」
天王劉德華,堪稱健康資優生
53歲的劉德華是B型肝炎帶原者,不管工作再忙他都會努力睡足8小時,每年定期健檢一次,只要數字一有問題,他馬上就會從飲食或是運動去做調整。曾經在某次健檢中醫生說膽固醇過高,劉德華馬上戒掉愛吃的花生、大腸頭等高膽固醇食物,也因為他非常注意身體健康,幾乎每年的健檢報告都非常的正常。
圖片來源:劉德華粉絲同學會
庾澄慶自律養生,維持身體健康
一樣讓人看不出年齡的庾澄慶已經53歲了,他常常在社群網站上分享自己騎車、跑步的照片,甚至到海外工作也一定泳褲不離身,不管怎麼樣一定要運動,而飲食方面他也有一套自己的獨門飲食法,就是只吃全麥三明治,不加醬料,只放雞胸肉跟蔬菜,力行少油少鹽,但他很愛零食,他的獨特理論是零食是用來補充糖分的,因為對他來說零食是他的人生意義,絕對不可以放棄...。
圖片來源:Harlem Yu 庾澄慶
但哈林也曾說過他的保養幾乎都是靠運動,只要有空,每天的運動時間甚至超過三小時,也許也是因為有這麼大的運動量,才能消耗掉他吃的零食熱量啊...
圖片來源:Harlem Yu 庾澄慶
圖片來源:Harlem Yu 庾澄慶
※本文由筆者編輯整理※
大腸息肉
大腸癌為已開發國家中常見的癌症,在開發中國家也漸漸成為最常見的癌症。現在由於飲食的西化及人口之老化,使得大腸癌人數逐漸增加,雖然醫療儀器及藥品之進步,但還是有相當多的患者死於大腸癌。因此,能早期診斷出癌症當然是很好,但是如果能更早期的對於癌症的前身予以証斷、治療,當然是更趨於理想。
很多人都聽說過大腸息肉是癌症的前身,但是息肉到底是什麼東西?息肉和癌症之關係是如何呢?是不是所有的息肉都會變成癌症呢?就不是很清楚了!
大腸息肉的種類
所謂大腸『息肉』,就是大腸壁上的一個突起,是由表皮不正常增生所形成的。大腸息肉主要包括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通常是微小的黏膜突起,常小於0.5公分,不會變成惡性腫瘤,最常發現於直腸或乙狀結腸。這種小的黏膜突起通常和週邊的黏膜同一顏色或略為蒼白。增生性息肉可能是單獨發生,也可能在某一段大腸中數個息肉成群存在。小的增生性息肉是廣基性的,較大者有可能成有莖性。以肉眼的判斷不易分辨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常常需靠切片或息肉切除術,利用病理檢查來分辨二者。
腺瘤性息肉在組織病理上分為管腔型、絨毛型、以及二者混合存在的混合型。絨毛型所佔的比例愈大,則惡性變化之機率較大。雖然現今對於癌症的來源仍有爭議,有人認為有些癌症是由正常細胞直接變化而來的,但是大多數都認為癌症是由腺瘤性息肉轉變而來的。小的腺瘤性息肉,在小於0.5公分時通常表面像正常的黏膜顏色,偶而為紅色,息肉較大時,表面可能保持正常的顏色或可能充血色。小的息肉通常為廣基性,較大的息肉可能為廣基性或為有莖性。腺瘤性息肉可能在某一部分上發生惡性變化,而進行成為大腸癌,這種過程即所謂"腺瘤─腺癌步驟"。此種變化和腺瘤的大小很有關係。
長息肉可能有哪些症狀?
小的息肉通常都不會有症狀,較大的息肉就有可能造成出血現象。有的息肉會造成腸套疊,形成腸阻塞,出現噁心、嘔吐、腹痛等現象。絨毛性息肉有時會造成嚴重的腹瀉,而在臨床上出現血中鉀值過低及脫水的現象。
如何診斷?
鋇劑X光造影可以顯示出息肉。不過一般的造影因鋇鹽太濃,顯示出息肉的機會不高。最好是使用加灌空氣的雙重性鋇劑X光造影,才能提高息肉的診斷率。當然要診斷是否有息肉,仍然以腸鏡最為重要。不管是乙狀結腸鏡,或是大腸鏡,均為診斷上所必須要有的工具。
若是發現了息肉,僅靠著肉眼要診斷是那一種息肉,是不是惡性息肉,並不可靠。唯有病理檢查才能確定息肉的種類,以及息肉是否已有惡化,也唯有藉助腸鏡才能對息肉予以切片,甚至切除。
如何治療?
腺瘤性息肉是癌症的前身,如果能在息肉尚未變成癌症或很早期癌病變時予以切除,則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可能會減少。當息肉較小時,可用切片夾除去。但當息肉較大時,則需使用內視鏡息肉切除術予以切除。大腸內視鏡息肉切除術之先決條件是大腸必需準備得很乾淨,以便能很清楚地發現、觀察息肉以及周圍的變化,同時降低潛在性的爆炸性氣體之存在。在做息肉切除術時,必需完整的觀察整個息肉,以及息肉之基底部。判斷是為廣基性或有莖性。切除的息肉一定要送病理檢查,若是為良性息肉,則不必進一步的治療。若確定為惡性,則需判斷癌細胞侵犯的深度。假使癌細胞只局限於黏膜層,則是為原位癌,不會轉移,也不需再治療。如果癌症已侵犯至黏膜下層,則約有百分之五至十的患者,會併有淋巴結轉移,除非患者健康情況不佳,多建議患者切除部分大腸及淋巴結。
息肉切除術的可能併發症
息肉的切除主要是經由腸鏡切除,不需全身麻醉,但仍有其危險性在。最常見的合併症為出血,最可怕的合併症為大腸穿孔合併腹膜炎,如果沒有早期發現或是處理不當,可能造成患者的死亡。
不管是良性或是惡性的息肉,這些患者以後再得息肉或癌症的機會都比較大,所以要密切的予以追蹤!
更多精彩文章請預覽以下粉絲頁
點擊粉絲頁面>>>
伸展閱讀:新娘結婚當天卸妝後,老公看了全淚崩!尤其第1位,實在令人超震驚!看到了她的真面目後,讓我從椅子上跌了下來!
點擊閱讀文章>>>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25/node893266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