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魚》:周星馳親手斷送了剛剛屬於自己的時代

卡卡消息| 2016-02-08| 檢舉

年前,國內某娛樂平台組織了一次與周星馳導演的面對面聊天活動。我問主辦方,聊天前或者聊天后,是否有《美人魚》的觀影活動。主辦方的朋友告知,沒有。然後,我拒絕了這次活動。我堅持認為,任何電影人的任何成績,都必須基於自己的作品而言,任何的拋開作品而造神的行為,都是最低端無趣的,而且註定會失敗的。周星馳不應該拿著「周星馳」三個字與我們說話,他唯一能夠得上與影迷和影評人對話的,只有作品。

從近些年的文化娛樂走向而言,周星馳其實剛剛進入屬於他的時代。首先,便是影迷以前從未有過的對喜劇電影的狂熱。第二,是影迷從未有過的對底層小人物逆襲主題的殷切期盼。第三,則是我們如此迫切地需要瓦解掉任何所謂的崇高,建樹底層影迷話語權。周星馳中期的很多電影,正好吻合當下的影迷觀影需求。所以,我說,周星馳剛剛迎來自己的時代。

然而,周星馳導演又親手斷送了屬於自己的時代。《美人魚》這部藏著掖著不敢讓影迷和影評人點映觀看的電影,今天終於揭開了自己神秘的面紗,醜媳婦總是要見公婆的。這部電影反應出來的,是周星馳導演的全線敗退,是他在造神之後的迷茫,走上神壇,卻忘記了本我。

先說喜劇問題。周星馳導演過分認為,誇張的橋段和誇張的表演,能夠實現喜劇效果,因此在電影《美人魚》中大量使用。這是周星馳的自負,更是對大陸影迷發自骨子裡的看不起。誇張的橋段方面,影片一上來便讓一腿毛的館長自裝一條美人魚,看似誇張,實則讓影迷十分尷尬,笑點在哪呢?這種誇張,缺少對人物生存窘境上的放大化,為誇張而誇張,因此笑點全無。

喜劇,其實就是把人物的生存窘境放大化,用放大鏡專門找各種窘境予以放大,以區別於正常景況。可惜,周星馳導演的《美人魚》沒有做到。為了彌補劇本本身的短板,也就只能用誇張的人物表演去填充。鄧超在《分手大師》中肆無忌憚的浮誇,正是周星馳導演所需要的。因此,毫不客氣地說,《美人魚》不過因襲了俞白眉的《惡棍天使》等等。但周星馳遠不如俞白眉的地方,卻在於,對喜劇包袱的本土化處理。周星馳導演一個想咯吱影迷,卻找不到痒痒肉。

再說一說瓦解崇高與建樹底層逆襲的問題。周星馳的中期電影,《喜劇之王》、《九品芝麻官》等等,正是以底層平民視角,去看待整個社會群態,並且帶著嫉惡如仇的意思,充滿著小人物要匡扶正義、扶搖直上的味道。這些底層電影,矛盾點與生俱來,小人物反抗社會與命運的不公,反抗意志強烈,看點便十分強烈。喜劇點,又是水到渠成的,反抗當中,自然小人物被「大上層」壓榨,人生窘境,便歷歷在目,隨便拿著「放大鏡」一誇張,都是笑點了。

然而,在《美人魚》中,周星馳導演卻放棄了底層視角,轉而以動輒便是數百億投資的大資本家為故事人物。這種人物關係,本身的逆襲成分便為零,與社會與時代的矛盾,不夠撕扯,更是很難讓影迷「感同身受」。在本質上,周星馳便已經敗北了。

但周星馳又放棄了更重要的喜劇元素,那便是瓦解,而非高大上的建樹。關於瓦解,實在更像是一種小人物的建樹風格。而《美人魚》沒有小人物,只有大資本家,很難施展瓦解的喜劇風格,只能讓主演們近乎裝瘋賣傻了。鄧超倒是有裝瘋賣傻的底子。周星馳導演估計是老了,太喜歡建樹,結果,他建樹了一個我們應該環保的主題。

這個主題,並無問題,可問題在於,太膚淺,小學生作文水準。要保護美人魚生活的海域,大家都可以達成共識。但作為電影,我們看不到反對一面的力量感。如果正派力量對反派力量產生了壓倒性的力,在電影美學中,一定是缺少基本矛盾衝突的,更何談深層次的靈魂矛盾。在一個大片普遍120分鐘起的時代,《美人魚》勉勉強強湊足90分鐘劇情,也是其本身並無太多矛盾衝突的底子造成的。

另外,我見部分宣傳中說,《美人魚》特效驚人。該片的特效技術,實在不敢恭維。個人認為,《熊出沒》的大電影,都可以跟《美人魚》一較高下了。電影去肆無忌憚地對抗特效,當然是不被提倡的。然而,在劇情已經滑鐵盧的情況下,特效技術也捉襟見肘,我只能惋惜,周星馳導演親手斷送了剛剛屬於自己的時代。

末了,還是那句話:電影人,需要通過作品與影迷對話,沒有優秀的作品出現,「周星馳」三個字也不過是個路人。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25/node88887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