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大亨被掌摑 , 小女友突然發飆林小明顏面丟盡 !

白家女兒| 2016-01-27| 檢舉

林小明(資料圖)

據台灣媒體報道, 香港影業大亨林小明是寰宇電影公司老闆,旗下曾發行《葉問》、《掃毒》等賣座片,和前妻趙雪英離婚後,2013年身邊出現內地嫩妹女友,穩定交往近3年,林小明也將女友接往香港定居,認證意味濃厚,但日前「准董娘」竟在尾牙宴呼林小明巴掌,嚇傻在場員工。

據香港媒體報道,昨晚寰宇在尖沙嘴大擺尾牙宴,導演陳木勝、港星古天樂都被目擊出席捧場,林小明更在酒酣耳熱之際,開開心心拖著女友和大家同歡,就在員工們大排長龍要和老闆敬酒時,女友竟暴沖在眾人面前「啪」一聲賞他一巴掌,員工當場看得目瞪口呆。

摑完一掌女友作勢要巴第2下,立即被現場的人衝上去拉開,場面尷尬到極點,而今日林小明被求證此事,大方坦言:「唉,就喝醉酒發酒瘋,沒事啦!」

相關閱讀:

林小明和向華強誰的勢力更大?林小明為什麼不怕向華強?

林小明為什麼不怕向華強?其實沒有誰怕誰的,林小明和向華強都是香港娛樂圈數一數二的「大哥」,只是誰也不招惹誰而已。 向華強是香港黑社會大哥、幫派組織新義安的龍頭。據說星爺在拍《少林足球》時候,由於向華強的原因,無人敢投資。最後是由林小明出資,才得以完成電影拍攝。那這個林小明是何許人也?他不怕向華強嗎?

向華強是香港最大的黑社會組織新義安的老大,他爹向前原先是國民黨少將,為了維護國民黨能順利到台灣,事業才設了這個機構,新義安原先是屬於情報機構,後來轉變成了黑社會。

對於不太了解香港電影的人來說,知道向華強這個名字的人可能會很少。但是看過周潤發的《賭神》的人可能都不會忘記電影中那個不苟言笑,盡職盡力的發哥的好兄弟——龍五,這個扮演龍五的人就是向華強,他是香港娛樂業大亨,永盛、中國星、一百年電影公司的老闆。80年代,身高1.78米,向華強和弟弟向華勝創辦「永盛」電影公司,拍攝出了很多賣座的佳片好片。包括《柔道龍虎榜》和《黑社會》等。向華強除投資電影,也很喜歡客串,最有名的角色當屬《賭神》系列中不苟言笑的「龍五」。

80年代,向華強和弟弟向華勝創辦「永盛」電影公司,喜歡看港片的人都知道,一般永盛出品的電影,前面的出品人、製片人等很多就是他們兄弟倆的名字。向華強的前妻便是丁佩,知道丁佩的人可能不多,但是說起李小龍的死,便不由得會想起丁佩了。當年李小龍便是猝死在她的香閨之中。向華強之後娶的是陳明英,即陳嵐。夫妻二人從90年代後期經營「中國星」電影公司,一般向華強都是出任出品人,而陳嵐即任行政監製,拍攝出了很多賣座的佳片好片,公司事業現今頗為興盛。最近的香港電影《黑社會》就是「中國星」和旗下子公司一百年電影公司共同製作的。

向華強夫婦向華強的弟弟向華勝,香港著名電影商人。他們兄弟倆出身自一個大家族,有江湖地位,在香港電影界也都舉足輕重。1993年電影市道開始不振,向華勝淡出電影圈,把永盛的招牌給哥哥向華強搞「永盛娛樂」,而他自己卻專注炒股,並進軍澳門賭業,荷包暴漲。直至1997年金融風暴,加上其膝蓋骨刺復發,向華勝的事業發展才有所減緩。1999年底,向華勝東山再起,注入作價兩億的永盛電影版權及寬頻業務換回近三成控制股權。2000年底,香港網絡股票飆升,向華勝計劃出售寬頻業務引發大股東撤股,股價暴跌,當時市場盛傳向華勝有意出貨,實則他早已金蟬脫殼。向華勝在向氏13個兄弟中,排行老么,與七哥向華波和十哥向華強都活躍在娛樂圈。

向華強向華勝兄弟是香港黑社會老大,香港眾多大腕明星都與向氏兄弟有關係,女明星就更不用說了,從劉嘉玲到關之琳等等。向氏兄弟祖籍廣東,他們的父親是國民黨少將。

林小明為什麼不怕向華強?香港有多少個電影公司,分別是?還有它們老闆分別是誰?

寰亞綜藝娛樂集團有限公司------莊澄、林建岳(《無間道》便是這間公司投資拍攝)

寰宇電影公司--------林小明

英皇電影------楊受成

中國星電影---------向華強

美亞電影和天下電影--------李國興、唐慶枝等(我是因為林嶺東的《高度戒備》而記住了這家公司)

銀河映像--------杜琪峰

澤東電影--------王家衛

嘉禾電影-------鄒文懷

東方電影-----------黃百鳴

基本映畫--------劉偉強

邵氏電影---------邵逸夫

大家可想而知林小明和向華強誰的勢力更大?林小明為什麼不怕向華強的原因了。

林小明(Daneil---Shiu-ming---LAM,1962年-),廣東人,出生香港。中國香港的電影事業家,製片人。現任寰宇國際集團主席兼執行董事。2002年,獲香港工業總會頒發香港青年工業家獎。1984年在成立寰宇國際之前,他先後做鐳射影碟售貨員。1986年林小明和配偶趙雪英女士創立寰宇國際。1999年成功把寰宇國際在香港交易所上市。1999年成功把寰宇國際旗下寰宇音樂成立,為香港樂壇踏腳石。2002年,獲香港工業總會頒發香港青年工業家獎。

寰宇公司負責人林小明與周星馳鬧出不歡,雙方各自告上法庭尋求公道,就在如此敏感的時刻,前日有報道指出,林小明即將開拍的影片《賤精先生--阿星》,刻意針對周星馳,大肆揶揄,一吐烏氣。

林小明聞言也覺好笑,聲言絕無針對星仔的意思,該片一早已在計劃之中,故事也在數個月前完成;影片絕無影射星仔的意思,外間不要胡亂猜測,影片決定5月14日正式開鏡,演員分別有陳奕迅及鍾欣桐。許多人對這次的演員配搭甚覺新鮮,兩人合作演出喜劇相信會有好效果。

而近日愈來愈喜歡投資拍喜劇的林小明,現時正在積極安排另一部喜劇《當男人變成女人》的上映事宜。周星馳及田啟文,原來二人前往當地協助籌備第二屆世界足球博覽會,對於這次外間指林小明開拍影片影射星仔,田啟文笑言星仔對此類傳言簡直不屑一顧,既然林小明表示絕無此意,一切謠傳不攻自破,電影題材百花齊放,對演員絕對是好事。

向太炮轟周星馳時,林小明與周星馳合作過《少林足球》、曾傳不和的寰宇公司老闆林小明說:「這件事好,終於找到人治治他,免得他整天『牙擦擦』,這個人本身就有問題。」

逆市上位

香港電影業從九七年開始進入了數十年罕見的黑暗期,由年產過三百部,一下了急降至不足一百部,本地票房萎縮至九十年代初的四分一,東南亞及台灣的賣埠收益更一度斷絕,加上翻版猖獗,來自錄影帶及VCD的版權收入也大減,在四面楚歌之下,四年來香港電影沒有復甦,然而多間電影公司卻能逆市上位,更成功上市,帶動本地電影工業走向企業化,它們的成功經營經驗確實可以為大家在逆市中做生意、創業的借鑑。

減價促銷

「林生既腦筋轉得咁快,市場有少少變化,佢都會即時去諗應變方法。」一名前寰宇職員說,腦筋轉得快,令他作了一個改變全行的重大決定。

「早期正版電影VCD至少七、八十元一隻,西片過百亦好平常,當時VCD的確幾貴。」林小明在九九年四月開始行割價促銷這一招,這部重頭製作以四十元低價出售,同時推出另一批電影VCD更低至三十元,一名VCD零售商何生憶述:「當時真系好震撼,寰宇又大做宣傳,連續一個月,日日賣成二、三十隻,以前最好賣既VCD,一日都系得嗰七、八隻。」

割價兼加強宣傳,令VCD銷量增加數倍,自此VCD都以三、四十元一隻出售,「以前一部電影既VCD好難賣過萬, 家幾乎部部賣過萬,好賣既可以超過十萬。」價錢便宜,很多買翻版的人也轉買正版。

「而且過一段時間再減價,四十五,降到三十,三十降到十五,總之一直可以賣落去。」看他眉飛色舞的表情,好家鈔票正滾進他的口袋中。

九六年起翻版行,直接打擊電影票房及正版VCD收人,香港電影導演會永遠榮譽會長張同組曾慨嘆:「以前啲西片,港產片落畫後三個月至半年,至會推出錄影帶同VCD,俾人大把時間做翻版。」林小明也是率先把VCD的推出時間提早至電影落畫後一個月,有需要可以更快,割價加上這種發行的改革,果然從翻版商手中奪回大批顧客,「寰宇現在占本地三成VCD、DVD市場,中文片接近五成,絕大部分人都買返正版。」

先香港後內地

八十年代起,香港電影在東南亞及台灣打開市場,九十年代台灣人可以出到成千萬片花,絕大多數港產片都要遷就這些地區的觀眾口味,著名導演吳思遠曾慨嘆過:「好多港產片收片花己經賺咗,電影公司老闆為咗遷就外埠市場,例如:成日加埋啲無謂武打,好多時都唔理啲香港觀眾口味。」現在這些片埠一片死寂,自命對市場觸覺過人的林小明,便改拍攝針對香港人口味的電影,「賣埠收益得番十分一都冇不如保住本地市場。」

現在生意人個個北望神州,林小明認為國內將是香港電影未來主攻陣地,對於國內翻版問題,他只是一笑置之:「呢個市場以前本來系冇既,我系由零開始,最重要我能夠在翻版中找到發展空間,國內唔系剩系有VCD市場,仲何以賣俾電視台,呢兩、三年內地廣告多,啲電視台夠錢去買片,最近加緊掃翻版,合拍片又冇限制,進口片配額又不斷增加,呢幾年喺大陸啲收入都不斷上升緊,愈嚟愈開放,總之我系睇到前景,未來收入可以以倍數增加」。

企業化管理

香港電影發展了數十年,港產片風行東南亞,連荷理活也給予高度評價,偏偏香港電影一直處于山寨廠式運作,正如編劇會副會長黎文卓所形容:「有工開就坐埋一齊冇工開就散檔。」,很少電影公司會有長遠發展計劃,林小明說:「好市嗰陣時,邊個會去搞企業化,跟風度個故事,再搵兩、三個紅演員,未開戲就可以賺幾百萬片花,封曬蝕本門,邊個會去考慮管理問題,只系嚟緊點同啲紅演員度期」。

林小明在黑暗期體驗到公司要發展,一定要從管理方面人手,「97年開始逐步將公司企業化管理,一來可以發揮更大效率,好似 家我都系得二百個員工左右,而且企業化之後,才可以申請上市,以後集資就方便得多」。

99年寰宇成功上市,他認為一門生意在澹市時更要注意企業管理,增加成本效益,現在香港電影公司上市是大勢所趨,荷理活可以雄霸全球電影業大半個世紀,皆因華納、美高梅、霍氏等八大公司早就企業管理,可以從銀行、基金、股市得到資金。

張同祖卻認為香港電影工業仍末算企業化,「真正企業化,是近似工廠生產,有一套大家遵守的運作規則,品質有保證,唔可以OverBudget,銀行可以提供融資」,香港電影企業化只是一個開端罷了。

人棄我取

「澹市一樣有商機,人人唔去做,競爭細咗,成本平,好似97年時候一部電影既VCD同DVD版權,都系幾十萬,好少過百萬, 家就每部都成百萬起計」,林小明在澹市出擊最著名一役是98年,一口氣向衛視買下數百嘉禾及新藝城的舊片版權。

一名前寰宇職工憶述:「雖然價錢很便宜,不過當時多間越大規模的影視公司也認為這些影片太舊,電視又播過,錄影帶都出咗好耐,林生買返嚟公司內好多人都覺得佢今次衰咗,點知佢將批影片拆散,賣咗俾香港及國內既電視台,價錢雖然平,但系加加埋埋條數又好大,然後出曬VCD用三十五蚊拋售,有啲平到十五蚊只,嗰陣時錄影店幾乎執曬,啲人想睇舊片就只有買VCD,真系用盡曬剩餘價值,呢批舊片幫佢賺咗好多錢。」

嘗試問過林小明有關這批電影,為他帶來多少利潤,他只是很滿足地笑,沒有回答,從他的笑容中,可知一定是可觀的數字。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25/node86747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