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與WWE牽扯上的兩件事,除了眾說紛紜的Jeff藏毒事件,另一個,便是The Rock的回歸。NoNoNo!你說The Rock回歸了?不可能,他只不過事先拍了一個宣傳短片而以。好吧,如果你覺得一個自2004年離開WWE以後作為演員與職業摔角手的雙重身份僅在WWE 的轉播中出現過兩次且均與Wrestlemania有關才現身連Monday Night RAW 15周年慶典這樣的紀念Show都沒有出席的人能以短片形式出現在並不被人看重的Smackdown十周年紀念上還不足以用「回歸」二字形容的話,我對此 只能表示無語。關於The Rock離開WWE後對於摔角刻意疏遠的一些做法,人們的評價褒貶不一。我搜集並整理了一些自2003年以來The Rock台前幕後的相關新聞,有些可能為國內首發,並不希望以此還誰一個清白,只希望藉此幫助大家理清事件的脈絡,避免無謂的爭執與猜疑。好,閒話少敘, 故事從2001年開始。這一年The Rock與好萊塢的電影工作室進行接洽,這一年,The Rock出演了自己的首部影片《木乃伊歸來》。
2001年—2003年:入侵好萊塢的故事
談及2001年的The Rock,不得不首先提到這樣一檔節目:Saturday Night Live。這是一檔以明星客串表演為主題的節目,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良好的收視率。2001年的The Rock有幸客串主持了這檔節目。而正是這次短暫的TV邂逅,讓Rock獲得了好萊塢部分電影人的青睞。時值硬漢稀缺的年代,當史泰龍、施瓦辛格等老一代 肌肉影人偃旗息鼓,當諾大的好萊塢面臨著硬漢演員青黃不接的尷尬場面,所有的電影從業者意識到,尋找一位思維敏捷、略懂演技的大塊頭形象成為眼下當務之 急。而Rock,正是在這樣一種境遇下被發掘。當Stephen Sommers(電影導演)瀏覽過WWE(WWF)提供的The Rock比賽錄像,他大筆一揮,「魔蠍大帝」的形象就此誕生。於是,在這部耗資1.2億美金的大製作里,我們看到了威風凜凜、面相呆滯的Rock——這位 統領百萬大軍的Scorpion King。而正是這次無心插柳的嘗試,讓The Rock嘗到了日賺斗金的甜頭,Rock的思想開始發生偏移。
不過,此時的Rock仍清醒地認識到,是WWE(WWF)給了他這次嘗試。而電影上映後的良好評價,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優秀的電腦製作和作為摔角手本身的特 殊身份,自身依舊有許多值得提升的潛力等待其去發掘。因此,這一時期的Rock在回歸擂台後越發地注重賽場表現力與擂台張力,在努力完成比賽任務的同時盡 可能的展現自己的表演天分,無論是充當Face還是Heel的角色,最大程度的獲取現場摔迷的喧譁聲,而這正是他想要得。果不其然,經過Rock的這番努 力,儘管在表面看來他依舊是一個職業摔角運動員,與Stone Cold、Triple H等人發生著激烈的劇情,但在人氣上,在摔迷心中的影響力上,他早已躍居他人之上,而這也正是環球電影公司所期望看到的。他們一直以來苦苦找尋的,不正是 這樣一名有著極高人氣的實力壯漢麼。所以,當2002年環球影業為The Rock量身打造了首部科幻巨作,當片商創紀錄的砸下550萬美金作為The Rock首部主演的片酬,所有人都在暗自懷疑環球的高層是不是燒壞了腦子。然而當《蠍子王》以3620萬美元的周末票房成為北美月度票房冠軍,當《蠍子 王》的總票房超過1.1億美金並榮登2002年全美十大賣座電影時,所有之前質疑The Rock影響力的人全都閉上了嘴。同時,5年後的2007年,金氏世界紀錄總部正式承認了The Rock的這一壯舉,即作為演員首次充當一部電影的主演所獲得的最高片酬——550萬美元!時至今日,這一紀錄仍未被打破。不得不說,這次成功的觸電經歷 讓The Rock的價值觀發生了一些轉變。之前在傳記中提到的生命中永遠會流淌著摔角的血液有了一絲的動搖。
2003年,乘勝追擊,環球影業推出了以對話和喜劇成分為主的《叢林奇兵》。The Rock也一改以往冷峻的鐵漢形象,首次在電影中嘗試搞笑路線。總體來看,無論是影片前期的宣傳,還是公映後整體的票房及觀眾的口碑,《叢林奇兵》 都獲得了很好的收益。而這部影片也讓The Rock擴寬了戲路,為日後更廣的發展空間打下了基礎。不得不提的,此部影片The Rock的非紅薪酬已高達1250萬美金,足足比上一部的《蠍子王》增長了一倍有餘。可以說,此時的The Rock已不需要通過擂台上的打拚來賺取微薄的收入(相較於他的片酬而言),所以在另一層面,我們越來越多地看到擂台上搞怪耍寶的Rock,而不是那個嫉 惡如仇、視榮譽為終極奮鬥目標的People's Champion。這一時期是超級新人Brock Lesnar的上升期,The Rock也越來越多地充當其擂台教練的角色。所以,當高層有意讓The Rock放棄自己的重量級冠軍腰帶時,Rock選擇了默許。而在此之前The Rock是很難接受這樣的條件的。這次事件讓後台傳出了對The Rock的些許不利的留言,但在表面上,在高層眼裡,所有人都表現得很職業,事件並沒有擴散的很廣。2003年的下半年,除了必要的電影宣傳,The Rock依舊會跟隨製作團隊奔波於各大城市之間。雖然此時的角斗性質稍有下降,但超高的人氣和極大的宣傳賣點還是讓WWE默許了Rock的轉變。
進入到2003年末段,一切都顯得那麼的和諧。但潛在的不穩定因素卻一觸即發。因為WWE的人事高層需要面對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2004年The Rock的合同即將到期。
2004年—2006年:離別擂台內幕,開拓演藝事業
2003年 底,The Rock有意無意的在一些宣傳場合透露自己要將工作重心轉移到電影上來,這一論調讓WWE高層顯得頗為惱火。儘管事後The Rock澄清這是出於電影宣傳的需要,但在當時的環境下,Rock的言論無疑觸及到了高層的痛處,更重要的,傷害到了一直以來無論是在擂台上還是電影事業 上堅定支持他的摔迷的心。而面對這一切,Rock選擇了迴避。他深知自己的解釋只會招徠更多的猜疑,而這極有可能傷及正處於起步階段的電影事業。所以,擂 台上的他依舊驍勇,卻不再為那份榮譽;賽場外的他親切和善,內心裡卻隱藏著深深的無奈。唯一讓他倍感欣慰的,是依舊飄紅的票房,以及伴隨而來源源不斷的分 紅。The Rock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上。三個月後,合約期滿。未來的路,如何抉擇?
鏡頭的另一邊,WWE的高層正在緊急的協商Rock的續約問題。儘管距離合約期滿還有幾個月的時間,但Rock的續約問題早已被擺上了案頭。一部分人主張 用肥約續簽Rock,畢竟Rock的影響力較當年不可同日而語,而Rock在好萊塢乃至整個主流媒介的牽引作用,也將提升WWE品牌的整體形象,這正是 WWE一直以來所致力於提升與發展的。另一部分人建議續簽短期合同,畢竟Rock的個人意願未卜,一切還只是空談。Vince對於Rock的言論頗為不 滿,那句「我的工作中心是電影」尤其令Vince頗為光火(WWE的人才流失問題很嚴重,最近幾年可以明顯看出。高層對此一般都避而不談,因此Rock的 論調令Vince盛怒)。所以,當與會者的主要基調在Rock這邊時,Vince表現得極不冷靜。據當年目擊者回憶,Vince在一位高官發言時直接摔門 而去,場面極為尷尬。可以看出,儘管在外人看來Vince與Rock有著良好的合作關係,但二人的確因這一變故積下了矛盾——至少在當時是這樣的。
2004年初,The Rock的經紀人與WWE的相關負責人就合約問題首次接洽。令所有人倍感驚訝的是,Vince為The Rock開出了一份籌碼極低的報價。可以說,就算Rock沒有涉入好萊塢,這份報價與其自身作為也是嚴重不符的。因此,顯而易見的,Vince並不想與 Rock有再多牽連。同時,作為回報,Vince允許Rock繼續留有「The Rock」姓名及相關產品的所有權(當然WWE也通過它賺錢),並且只要Rock願意,他隨時可以以此身份回歸參與WWE的相關節目安排。應該說,這是一 個相對摺中又看似兩全其美的辦法。WWE用很小的代價保留了Rock的名分,Rock也可以放手發展自己的電影事業。但是,沒有摔迷願意The Rock離開伴他成名的擂台,The Rock回憶當年的這次事件時也坦言如果WWE的高層沒有如此堅決的態度,或者說提出的條件與當年所做的貢獻有些許的符合,也許事情的發展將會峰迴路轉,但一切在當時的背景下已變得不可逆轉。所以,現在人們談及Rock的離開,很多人認為這是Rock的背信棄義,但在當時的情況下,面對一切以 Business為準則的商場,他所能做的,只是默許與承受。就像當年的蒙特婁事件,即使深知幕後的一切,Shawn Michaels所能做的也只是一個員工應盡的職責。環境使然,由不得半點解釋與理由。
2004年8月23日的 RAW,The Rock最後一次以一名摔角手的身份出現在擂台上。此後的兩年,The Rock忙於自己的電影事業。《威震八方》、《毀滅戰士》、《一酷到底》的接連上映,令The Rock在好萊塢聲名鵲起,順理成章的正式取代施瓦辛格成為好萊塢現役第一猛男。但是,儘管演藝事業順風順水,關於他演技死板的言論卻隨之而來。看看他主 演的電影,充斥著暴力與戰爭,而其塑造的形象,也多為武藝高強、勇猛善斗的英雄主義形象。所以,塑造多性格的角色成為轉型的首要任務。
2006年,一部改編自真實故事的《重振球風》將Rock再次推上了前台。儘管影片延續了早已被拍爛了的體育勵志題材,但Rock在影片中的表現可圈可點。Rock也為自己的轉型之路邁出了堅實的一步。此時的人們,也逐漸習慣了紅地毯的閃光燈下那個露著招牌式笑容的男子,而那個曾經佇立在賽場中心高舉右臂的People's Champion,想必已經變得模糊不清了吧。
2007年至今:演藝事業再創高峰,與摔角縷不斷的情緣
2007年,The Rock有兩部新片問世,《超級盃奶爸》和《南方傳奇》。看片名便會知曉,這兩部絕非單純意義上的動作大片。《超級盃奶爸》,毋庸置疑與孩子鬥氣的喜劇套路,單看題材並無新意,但這其中的奶爸是由一個身高達到6尺5寸、體重超過250磅的壯漢出演,產生的視覺效果絕對令人大呼過癮。沒錯,The Rock便是這樣一個倒霉的「奶爸」。但是,該部影片的戲路正是Rock所嚮往嘗試的。儘管影片的口碑一般,但無疑這一轉型令Rock極大的擴展了自己出 演的角色類型。此後的幾年,Rock片源不斷,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此。《南方傳奇》涵蓋了驚悚、科幻、歌舞、喜劇等四大賣座元素,儘管看似無厘頭,但的確取 得了良好的收益。The Rock在片中首次嘗試歌舞套路,展現了自己才華的另一面,相較於施瓦辛格在《真實的謊言》中的那段探戈的確有過之而無不及。
2007年的3月12日,久未露面的Rock突然出現在了RAW的現場大螢幕上,一段短暫的錄像將自己的語言天賦發揮得淋漓盡致。這是The Rock時隔2年半以後首次與WWE再續交集。儘管只有短暫的數分鐘,儘管有為電影宣傳造勢的嫌疑,儘管這是Wrestlemania多場活動的一部分,但就是這短暫的幾分鐘足以令全場摔迷沸騰。正當人們認為The Rock會以特殊嘉賓的身份出席名人堂頒獎典禮甚至參加Wrestlemania的盛典時,The Rock卻令所有人感到失望。而他所給出的解釋是拍戲脫不開身。2007年的12月10日是RAW的15周年慶典。之前所有傳聞均傾向Rock會出席這一盛典,然而Rock再一次令摔迷們失望。因為處於休假期,所以Rock拒絕了此次的出席。兩次的拒絕令媒介的論調有了偏轉,加之部分業內人士的添風煽火, 似乎一切矛頭都指向了The Rock。這裡不得不提及Vince的攻心戰術。儘管Rock的疏遠擂台確不應該,但Vince安排部分員工大放厥詞,背後充當和事者的確體現了其老辣的 一面。
進入2008年,以父親和祖父入選名人堂為基礎,The Rock終於答應回來參加名人堂的頒獎典禮(其實07年WWE便有此意,但Rock實在行程緊密只能作罷,而WWE卻對此事並未提及)。於是在2008年 3月30日的那個夜晚,The Rock,這個闊別了擂台4年之久的People's Champion,走上了名人堂的頒禮台。那一刻,最先迎接他的是四起的噓聲,全場摔迷為他的闊別之久發出積蓄的噓喊。但在演講最後,迎接他的是經久不息 的掌聲。那一刻,沒有了不滿,沒有了嘲弄,有的只是全場乃至全世界摔迷發自內心深處最無私的歡騰與讚譽。相信那一幕,會成為WWE名人堂歷史上最閃耀的瞬 間之一。
同年,The Rock還出席了奧斯卡八十周年的頒獎典禮,並為最佳視覺效果獎進行頒獎。儘管Rock曾開玩笑說做領獎人比做頒獎人更風光,但這次經歷無疑讓Rock的 地位再次提升,也在某種程度上對他多年來所作出的貢獻表示了認可。可以說,Rock在演藝界中已經取得了足以令大多數同行羨慕的成就,就像他在摔角界創造的那樣。2008年的下半年,The Rock只有一部《糊塗偵探》問世。儘管題材老套但依舊取得了不俗的成績。這一時期的Rock發展日趨平穩,雖沒有較大手筆,但卻追求穩中的升華。
步入2009年,Rock馬不停蹄的推出了新片《巫山歷險記》。這部翻拍迪斯尼的經典科幻儘管口碑平平,但得益於題材的看點和Rock的票房號召力,影片 還是取得了不錯的收益。2009年的下半年,儘管忙於新片的籌備工作,但時間上的靈活安排讓Rock有了少許的私人空間,而這也就為後來的錄像奠定了基礎。9月底,WWE攝製組證實了Rock同意拍攝短片的消息,這次的「意外」帶給了劇情組不小的驚喜。之前Rock依舊與摔角保持一定的距離,包括客串掌 門人一事都持謹慎的考慮態度。而此次答應參與Smackdown十周年慶典的短片拍攝,無疑放鬆了此前一直保持的謹慎態度。而在短片中,The Rock更是談及未來可能到RAW充當一期客串掌門人。無論真實與否,對於廣大摔迷而言無疑是一次利好的消息。儘管錄像中的言論多少有些示好的嫌疑,但以 Rock的作風,能在短片中多少提及,無疑是一次良好的信號。如今的WWE全面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客串掌門人的活動更是拉近了其與主流社會的距離,這也 是Rock作為一名「電影人」開始轉變態度的一大原因。無論如何,也許時隔5年以後,那個手臂上紋著布拉瑪猛牛的男子,那個高舉右臂永不低頭的血性男兒,出現在整個會場的中心,摒住呼吸,「If you Smell What the Rock is cooking !!!」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