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義不容情》1989年
1.陳百強的《一生何求》、王傑的《幾分傷心幾分痴》成了無數人的K歌單曲。
2.藍潔瑛被安排打醬油,那麼年輕貌美卻做了「丁有健」的媽,還落魄還偷東西,幾場戲之後就去領盒飯了。
3.愛上倪楚君,愛上她的髮型她的服飾她的富家女形象,從此超迷戀劉嘉玲。
4.一開始李華(周海媚)跟在阿康(溫兆倫)的屁股後頭喊「二表哥,二表哥。」後來倪楚君要什麼她搶什麼,又把阿健(黃日華)當成了獵物,凡事都是「大表哥,大表哥。」當時看這劇,她讓人煩透了。可但是,在戲之外,我卻異常喜歡周海媚,知道那叫演技,因為太美太有味道,她的海報、明信片、粘貼畫能收集的都收集了,現在還是不老女神的忠粉兒。
5.韋家輝很會拍戲,把劇的結局拍成了開放式。阿健(黃日華)在教堂里等待倪楚君(劉嘉玲),劉嘉玲是來了?還是沒來?她還會來嗎?
6.劉錫明那時很青蔥。邵美琪的戲份不重,但形象超搶眼。我一直覺得商天娥長得有點「商業」,是她的姓氏誤導了我嗎?以後看見蘇杏璇的戲直呼她雲姨,她的本名也就忘記了。
2.《絕代雙驕》 1988年
是不是我太偏心了,怎麼覺得從前的電視劇都有一種魔力,能讓鉛字文里排得密密麻麻的素色符號穿上彩衣,幻化成實實在在的美物美景美人。小時候看港劇,從沒覺得梁朝偉是個憂鬱小生,他就是個活潑好動的小正太,好像沒誰能像他那麼快樂那麼沒心沒肺了,小魚兒這個角色就算一個。
苗僑偉跟戚美珍早在這部劇里便扮演了夫妻,是小魚兒(梁朝偉)與花無缺(吳岱融)的爹媽,看來緣分早註定這話真沒錯。
「公子,你好!」湯鎮業、吳岱融、伍衛國你們看起來氣質都蠻像的,是風流多情的公子相。看到黎美嫻、陳美琪、關禮傑、謝寧、劉美娟,是不是打算坐上回憶的列車了?想到曾華倩了,借著吳岱融,提一嘴他倆演的《邊城浪子》。這樣再把話題轉到梁朝偉就自然了,話說偉仔唱了《絕代雙驕》的主題曲,我一直覺得他的聲音很有辨識度的,有沒有一種生脆的感覺。
3.《法網柔情》1988年
這部劇是我姐的菜,影響了她的人生,因為大愛劇里倪大律師的「沙皮狗」形象,覺得正義被捍衛的樣子讓人覺得有希望,她自選文科班,考學再學法律專業,嗯哼,對她的影響絕對是好的。當時,記得央視每天下午播2集,還是寒假期間,午飯後一邊寫寒假作業一邊等這部電視劇,看得超帶勁兒但不過癮,追劇就是一種煎熬。
現在想想,整部劇其實就是圍著舒敏(米雪飾演)與倪博文(劉松仁)這對歡喜冤家在轉,辯護、判案是講故事的方式,主要內容是倆人的感情戲。一個女警一個大律師,若有情,註定要相愛相殺,當時也看出來了,就喜歡看他倆鬥嘴。再多一嘴,這劇里有湯鎮宗,知道他是湯鎮業的弟弟,但對他增加關注度是在之後,看《外來妹》《雪山飛狐》之時。
4. 《流氓大亨》 1986年
說起來,《流氓大亨》是韋家輝編劇的,這的確像他後期執導的《義不容情》的雛形。吳啟華飾演壞蛋弟弟,從此,長得像吳啟華那樣的眼鏡男在我心裡留下了陰影。萬梓良是個有情有義還很樂觀幽默的阿Sir,大主角。嘟嘟鄭裕玲演富家女,劉嘉玲與周海媚也有參演,三大美人各有所長。
看完這劇,我同學都買鄭裕玲的明信片做新年賀卡送人,每個人都能收到幾個一模一樣的,簡直瘋了。還能記得特清晰的劇情是整部劇的結尾,算是狗血煽情橋段的經典之經典,萬梓良在期待,觀眾也在期待,希望變成植物人的鄭裕玲醒過來,然後她的眼角真的有淚了,那是醒了還是沒醒呢?韋家輝超喜歡開放式結尾。
5.《俠客行》 1989年
小時候第一次強烈地感受到一個演員可以演兩個人物,用我的話來說就是「神奇的九寨溝」。當梁朝偉飾演的石中玉、石破天兄弟倆同時出境時,我就變成思考者了,鑽進死心眼兒里出不來。甚至覺得梁朝偉可能真有一個孿生兄弟,想法很蠢很萌,年少無知沒辦法,只能依靠無敵的想像力了。
鄧萃雯把叮噹演活了,叮噹又讓觀眾記住了鄧萃雯,她們就該是一個人。我想知道有沒有人在談戀愛的時候模仿叮噹,也在男朋友的胳膊上咬一口留下愛情的牙印呢?金庸迷都知道89版的《俠客行》把原著幾乎改得面目全非了,不過因為偉仔,這劇就那麼自然而然地成為了經典。困在情網裡,一大堆紅顏知己,有時我會把小魚兒混淆成石中玉,總覺得石中玉是李大嘴帶大的。
6.《上海大風暴》 1989年
在《巨人》里令人咬牙切齒的林俊賢,他在《上海大風暴》里過足了做男神的癮,其實,這才是林俊賢一開始的戲路,英俊瀟灑,重情重義,變化莫測的命運塑造了複雜的人性,但他這個人物是正面的。劉嘉玲的演技值得肯定,婷婷、秋子,同一個人在兩種人物類型間穿梭,且遊刃有餘。嬰兒肥的嘟嘟臉特別討人喜歡。
7.《萬水千山總是情》 1982年
汪明荃演唱的《萬水千山總是情》是同名電影的主題曲,毫無疑問,歌曲的生命力比電影旺盛。在這兒本想貼一張謝賢與汪明荃的照片,就完了。覺得此處無聲勝有聲,一張照片足矣。可是突然有了一種莫名其妙的聯想,呂良偉飾演的養子莊天涯,他與莊家大小姐夢蝶(汪明荃)之間的關係讓我想到【呼嘯山莊】,越想越覺得他們之間的愛情其實挺值得講訴的。不過,有謝賢飾演的阮庭深存在,呂良偉也就只能成為插曲了。
8.《千王之王》 1980年 《千萬群英會》1981年
看過《千王之王》之後,便覺得有關賭壇風雲的電視劇,仿佛只有謝賢出現,才叫硬貨是精品。當年四哥的形象,就是千王的代言,這當然是謝賢的功勞,帥氣自不必說,他自身的氣質還有種老成持重的霸氣,這是他演四哥這個人物的優勢。由此,會發現戲裡凡事他經手,觀眾都覺得胸有成竹。想像一下,一身馬褂,手夾雪茄,偏分大背頭,這形象註定不平凡。
《千王之王》不算大悲,但看的過程絕對各種糾結,南神眼羅四海(謝賢飾)北千手卓一夫(楊群飾),叱吒賭壇的兩位千王最後的結局是,神眼四哥變成了瞎子,千手卓一夫被挑斷了手筋,是殘忍的恥辱啊。這一部里,任達華是有潛能的後輩,小棠(汪明荃飾)與四哥的愛情故事穿插於江湖恩怨中。
看《千王群英會》的時候,心情才叫盪到了谷底,特別是在屠一笑被殺那集,身上裹著一張草蓆被放到阿龍(周潤髮飾)面前,那場戲印象太深刻了。我和我的小夥伴們難受了好久天,沒為學業擔心過,但為這部電視劇真心憔悴了。
補個小感受,寫完這段文字後,在微博看到謝賢、曾江、胡楓三位老人的「新戲」,【楊鐵心甩了黃藥師一巴掌,不小心摟到燕王喜的眼鏡】。我作為看戲的小屁孩,不明因由,只覺得他們很有趣。79歲,81歲,83歲,相識那麼久的老朋友們,戲裡戲外還真都是性情人。
9.《天涯明月刀》 1985年
我看的這個版本是由潘志文演繹的傅紅雪,沒有段正淳的大理國皇室氣質了,留了一些胡茬,離群索居,風中亂髮飛舞,常常夜間出沒,獨來獨往,感覺沒人疼沒人愛的,他的新角色形象真就有了復仇者傅紅雪的感覺了。
森森飾演的明月心深入我心,她的樣子是我心儀的那款,有些稜角,但很秀美。一如既往地喜歡古龍小說人物的名字,看過一部劇,絕對忘不掉的一定是那些富有浪漫詩意的稱謂。比如天下第一刀傅紅雪,明月心,公子羽,雁南飛等等。
10.《四大名捕》 1984年
煎餅俠颳起F4的懷舊之風後,有張拼圖特火,整理了各種款式的F4,裡面有台灣版的,、古惑仔版的、東北劉老根版的、忍者神龜版的,如果要我提名一款古代F4,那無疑是「四大名捕」了,而且還是84年梁小龍那版。
無情、鐵手、追命、冷血,四兄弟人如其名,各個都有殺手鐧,分別由伍衛國、張翼、梁小龍、黎漢持扮演。董彪飾演的諸葛神侯是他們的師父。其中「無情」看似最有情,白衫長袖,坐輪椅,手執摺扇,伍衛國既演出了人物的冷酷范兒也表現出了風流神韻。正因為如此,精通醫術的艷無憂(米雪飾)才會不顧追命對她的痴情,一心只愛慕「無情」。
11《少林與詠春》 1987年
戲劇里的和珅除了貪腐的問題,無休止地跟紀曉嵐斗,他還找過「嚴詠春」的麻煩,證據在此——《少林與永春》。米雪飾演那位酷勁兒十足、帥氣逼人的嚴詠春。記得小時候,看詠春在枯井裡練詠春拳,小朋友們為了模仿她,找遍了小鎮里角角落落,結果連個小土坑的影子都沒瞧見。最後只能靠「人」,這個遊戲需要五個人完成,四個小朋友圍成方形,練拳的人居中,照著其他四人的前胸出拳就OK了,可以公報私仇。當時,我們是輪著做人牆出拳又挨打的。
12.《武則天》 1984年
一本正經地戲說歷史故事,馮寶寶版的《武則天》屬於最虐心的愛情劇,我是這樣認為的。截取史料里有關第一女皇的「男寵」傳聞,武則天的感情戲則大膽地把捕風捉影的緋聞落實了,李治、宇文駿、明崇儼,有王有臣有名有姓有地位有身份。
我這次要重點提一提潘志文,他在劇中飾演宇文駿,一生忠心追隨武媚娘,文武雙全,才智過人。在潘志文演繹的角色中,我最喜歡宇文駿這一人物。除了馮寶寶,對他的印象自然是最深刻的,也喜歡看他與馮寶寶的對手戲,倆人之間的曖昧之情演繹得含蓄又細膩,是十分動人的。還記得這版本里引用了「武則天下令百花一夜同時開放,唯獨牡丹不開。」的傳說,當時似乎就是由宇文駿為媚娘解決了這個問題。
13《笑看風雲》 1994年
《大時代》之外,這部算是九十年代超豪華陣容的都市劇集了。集數不少,演員也夠贊。鄭少秋、鄭伊健、郭藹明、陳松伶、郭晉安、古巨基、商天娥、許紹雄、戴志國等等,看起來很厲害的感覺,有沒有。雖說那時伊面的古惑仔系列還沒出來,他的偶像之名已經是存在著的。他飾演男一號包文龍,有什麼特別的性格特徵?好像人有壓力一緊張,就喜歡敲敲打打,修理各種東西。他有個死對頭郭晉安,郭晉安愛郭藹明,郭藹明卻愛他,他又愛陳松伶,結果陳松伶還死了。
陳松伶飾演女一號林貞烈,她的髮型就是女版的「郭富城式」,看這劇,完全是中了她跟鄭伊健的毒。我和我同桌拿著「林貞烈」的粘貼畫去理髮店,告訴理髮師我們要剪那樣的髮型。結果杯具了,我同桌骨感漂亮,成了高仿品,還有自己的特點。我呢?就不提了吧,只剩自己的特點了,傷自尊。
14.《我本善良》1990年
《我本善良》是部好劇,在劇中飾演齊喬正的曾江,最近他痛罵無線劇集「太渣」,但他絕對認可《我本善良》這部劇。當然,這一部也是溫兆倫的經典作之一,不算《義不容情》里演的反派,《我本善良》把溫Sir徹底打造成了無數少女心中的男神。說實話,那時溫Sir的演技真心贊,邪惡與善良,他都能駕馭。
簡單列出劇中人物一起回顧:與齊浩南(溫兆倫)有恩有怨的養父齊喬正(曾江)。與齊浩南有情感糾葛的前女友黛安娜(黎美嫻),准女一號石伊明(邵美琪)。陳庭威飾演齊喬正的女婿,蔣定邦是齊浩南的生父,石伊明的父親由胡楓飾演。
15.《第三類法庭》 1994年
齊浩南的光芒減弱,四年後,溫Sir繼續走偶像之路,談情說愛的對象依然是邵美琪,錯入的第三者卻換成了郭藹明。這個時期的郭藹明貌似很尷尬,碩士港姐,學霸美女,各種優秀,但找上門來的角色往往都是女二號,身份定位也很蹩腳,介入別人的愛情,但要有顆善良無辜的心。
與《我本善良》比較,這部劇把更多的發揮空間給了女主角邵美琪,她這個角色性格複雜多變,更接近矛盾的人性。溫Sir則在正義之路上一路正步走,倒也符合男神的標準。《青蛙與蠍子》這部小說是該劇的敘事主線。今年的韓劇《上流社會》,在推進第二號情侶的劇情故事時也用了《青蛙與蠍子》的故事,寓意這個東西真是神奇。
附上《青蛙與蠍子》的故事:
一隻蠍子到了河邊想過河,卻因為不能下水,無法過河。隨後,它見到了一隻青蛙。
它問青蛙:「你可以背我過河嗎?」
青蛙說:「恐怕不行。如果我背你過河,你就會在我背上攻擊我。」
蠍子說:「不會的。我不會那樣做,因為我不會游泳。如果我那樣做了,我們倆都會死的。」
青蛙聽到後,想了想說道:「好吧。」
於是青蛙答應下來,並背上蠍子去過河。在過河的途中,蠍子襲擊了青蛙。當他們沉入水底時,青蛙就問蠍子了。
青蛙問:「為什麼那樣做?」
蠍子回答說:「對不起,因為那個是我的本性。」
16.《陀槍師姐》 1998年(第一部)
從前看港劇,聽哪句台詞最帶感呢?對我來說是這一句:劇中人先報上家門,「警察、CID」,然後說道:「你有權不說話,但是你說的每句話都會成為呈堂證供。」哇,感覺好酷,覺得在香港當警察好拉風!
《陀槍師姐》一共四部。講的是警局「掃黃組」里的事兒,當時看的時候有點小興奮,看完整部劇,一些不太熟的「新面孔」成為了追劇的新方向。關詠荷是個勵志姐。滕麗名的笑特別感染人,她演了師姐陳三元,陳家人的名字通通與數字掛鉤,大生二妹三元四喜五福,充滿了生活小情趣。起初,歐陽震華走的是快樂大叔范兒,魏駿傑走型男范兒專攻花心少女粉絲。後來,一部一部看下來,劇里的男女主人公成家的成家,離婚的離婚,故事更像是警花成長的煩惱了。
17.《鑑證實錄》 1997年
看《鑑證實錄》的時候,林保怡還沒有出櫃(網傳),他演了一個又酷又有型的曾警官,長情專一,不苟言笑,關鍵是工作能力槓槓地,是警隊里的霸道老大。所以他給人的感覺真有點像米帥在《越獄》里的樣子,而且兩人的實際情況也蠻相似的,反正迷倒了一批女粉絲。另外,我又想到飾演《烈火雄心》系列劇的港星王喜,他的風格似乎也類似。
《鑑證實錄》里的女主角有兩位,陳慧珊演了高冷的女法醫,看過便會愛上「法醫」這份職業。李珊珊飾演警花小棠菜,菜鳥成長為能幹的霸王花。故事以法醫警探聯合破案為主,人物關係不複雜但有情感糾葛,表達起來也是含蓄曖昧的。《鑑證實錄》第二部有劉愷威加入,身份也是法醫,與小棠菜假扮情侶。這一系列劇兩三集結一個案子,懸疑效果也不錯,很耐看。
18.《大時代》1992年
復仇片、商戰片,與時俱進,以當時正火的股票行業為故事人物的職業背景,講了丁家、方家兩代人的恩恩怨怨。鄭少秋飾演的丁蟹是個大反派,是個值得研究的混世魔王。劉松仁飾演被丁蟹害死的方進新,他變傻後的劇情特別虐心,為了成全兒子「劉青雲」成為主角,他老人家只能客串在閃回里並提前退場了。
其實,我不是很喜歡這部劇,實在不喜歡透支正能量,非要搞成悲慘至極回歸「公正」的無力感。那樣的正義單薄令人絕望,揚眉吐氣的意義就是死光光,然後以一敵百,用一秒鐘的暢快祭奠之前所有的不幸。幸好,這種「先抑後揚」的戲劇套路是有特定的市場的,顯然當時很走俏。正邪較量的方式還是:該出手時就出手,這種更過癮。
群星薈萃:鄭少秋、劉松仁、劉青雲、周慧敏、郭藹明、藍潔瑛、李麗珍、陶大宇、楊羚、邵仲衡、吳啟明、林保怡、曾江等等。
19.《秦始皇》 1986年
很多故事細節已想不起來了,近期也不打算重看。不過,劉永飾演的秦王嬴政,他的樣子還是可以在我的記憶庫里找到底版的,印象中他是在扮演王,但看起來的確最像王,舉手投足,都有王者之風,能瞧出戲曲功底。米雪與劉松仁這對銀幕情侶搭檔,依然不離不棄,相望相守著。有趣的是剛演過武則天的馮寶寶在這部劇里演了千里尋夫哭倒長城的孟姜女,然後與秦王相遇,再衍生出有關倆人的新劇情。
20.《火玫瑰》1992年
當時看這部電視劇,覺得特別燒腦,燒情緒,燒耐心,燒感情。終於在痛並快樂中看完了海潮(溫碧霞)的復仇故事,卻因為耗費了太多時間,看片的心也是疲憊不堪。如果這叫虐心的情感倫理劇,感興趣的同學還可以再回顧一番。有一點是值得肯定的,溫碧霞與三個男人溫兆倫、羅嘉良、尹揚明之間的情感糾葛其實挺好看的,惡即無恥,等要執著,退是為了成全。
21.《刑事偵緝檔案》 1995年
少婦殺手陶大宇與郭可盈演繹的另一懸疑偵探劇,也是警與匪的故事,不同的案情不斷變幻出劇集的新看點。一共四部,前三部與第四部的關係不大。特別提及這部劇的理由是「郭藹明」。前面講過,這個時期她經常演第三者。沒錯,說來就來了。有趣的是,她對陶大宇的愛慕,不僅影響了陶大宇與郭可盈的感情,她還有一個隱藏起來的犯罪秘密,已不是一個單純的無辜多情的女人了,這對郭藹明來說是個小突破。
22.《霍元甲》 1981年
霍元甲(1868-1910)確有其人,天津人,霍家十師兄弟排行老四,百度標註:著名愛國武術家,創辦精武體育會,1910年咳血病發作辭世。在影視劇里,霍大俠的身邊圍繞著這些主要人物,父親霍恩第,虛構的紅顏知己趙倩男,徒弟陳真(原型劉振聲),兒子霍東閣(未出生時取名霍東覺),及各類來路不明的約架盲流。與其相關的話題包括:武館、霍氏迷蹤拳、東亞病夫、張園比武、與趙倩男的感情、被日本人毒死的各種傳聞等等。
總之,在我看來,電視劇里的霍元甲、趙倩男、陳真他們的另一個名字分別是黃元申、米雪、梁小龍,再加一個幕後大管家徐小明(這一年徐導26歲)。不管後來又由誰飾演霍大俠、趙姑娘、陳真,仿佛與我心中的《大俠霍元甲》是沒有多大關係了,這樣想來,先入為主是一方面,屬於一個時代的烙印還真是「頑固」。另外,黃元申他自身的傳奇故事也為此劇的經典之名增添了厚重的色彩,12歲起習武,《霍元甲》成為他在銀幕上的最後一部作品,有妻兒,但與佛有緣,1990年落髮為僧,2006年還俗並隱居異國他鄉,時光至此,霍元甲依舊是黃元申,人們追蹤他的熱情並未消退。不難理解,觀眾一直關心黃元申的現狀,這足以證明一部劇戲裡戲外皆精彩的事實。
1981年,亞視前身香港麗的電視出品的《霍元甲》一共20集。據說在83年引進到中國大陸,當時央視各種顧慮選擇無視這部劇,而後廣東電視台拿出魄力首播了,結果反響熱烈,之後便重新請回到了央視。當時,家有電視的,晚上家裡便成了公共放映廳是不是?地上排滿了馬扎凳,客廳滿是人,來晚了的人就在後窗處探出腦袋湊合著看有木有?當徐小明唱起「萬里長城永不倒」,每個人都要屏息靜聽,仿佛滿腔的愛國熱血正在身體里沸騰。
覺得《霍元甲》是經典中的經典,這不影響劇迷對霍元甲這個人物頗有微詞。我跟我姐都不喜歡傳統的勵志模式,「好人被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挨打套路讓人憋悶有窒息感。受盡屈辱被惡人折磨得不成樣子,再在大結局裡來個絕地大反擊,簡直是在蹂躪正義之心。因此,不喜歡霍元甲一直被陷害一直被陷害的憨直個性,他的善,無形中等同於不能明辨是非的爛好人了。
霍元甲不斷被陷害、被設計染上毒癮在茅草屋吸大麻,不聽徒弟陳真的任何意見,看得真真是一種心痛與絕望。倒也符合那個大時代的價值觀,所謂八十一難之後才可得道成佛;與國家民族的命運形成互文的關係,寓意睡獅已漸醒。除此,剩下的都是「大讚」了,攝影、畫質、道具貌似粗糲,卻有十二分的真誠與專業態度,而且代入感十足。
送個福利:貼一個兒時童謠,「一九八三年,我學會了迷蹤拳,打死霍元甲,氣死趙倩男,陳真來反抗,我左一棒,右一棒,打得陳真直尿炕,警察來抓我,我跑進了女廁所,廁所沒有燈,我掉進了粑粑坑,我和粑粑做鬥爭,差點沒犧牲。」
23.《陳真》 1982年
劉振聲(1883年-1960年),霍元甲大弟子。塑造「陳真」時,多少借鑑了劉振聲的人物事跡。
徐小明的《大號是中華》,直接Music。你聽這一句,「孩子,這是你的家!」那時,不會粵語的內地孩子只要是陳真的忠粉兒,都能照葫蘆畫瓢,吼一句「海姬,皆系雷滴嘎!」吼得倍兒蒼涼,好像我們都是無家可歸的流浪孩。別看有些孩子還在尿床,已在內心深處喚醒了深重的家國「憂患意識」了。
小拳頭那麼大的赤子心也是不容輕視的,滿腔熱血,裡面可是熱氣騰騰的,成日吼哈嘿呀地喊著,霍家拳胡亂瞎比划著,爬牆頭趟水溝騎黑豬,滿腦子想的都是「征戰」,要打倒大壞蛋佐藤,因為有個遠大的夢想,要為老祖宗報仇雪恨。話又說回來,陳真死的時候,小夥伴們都哭了,哭得慘烈,鼻涕眼淚糊了一臉,一邊哭一邊抹,拽著兩袖口抹來抹去。
作為徐小明愛國經典三部曲之二,《霍元甲》的續篇, 《陳真》這部劇集相對更好看,主要沒那麼讓人憋氣受內傷了。顧名思義,全劇的主人公是霍元甲的徒弟陳真,這小哥一直以靈敏機智之名行走江湖,性格決定命運,人物性格自然影響了劇情的氛圍。又要說車軲轆話,梁小龍的陳真是最為經典的,中山裝配上樑小龍的五官,背景就該是「精武門」。劇中的兩段情也夠吸引人,有漂亮的余安安(發哥前妻)可以養眼,另加十分。
另外還有一個陸大安,在《陳真》劇中是重要的配角一號,愛國經典三部曲都有參與,飾演陳真最好的兄弟,除此還能讓人想起戲外他與陳真倆人給愛德牌電飯煲做的廣告。最後插播一條舊新聞,有關飾演陸大安的香港演員楊家安,自上世紀八十年代淡出娛樂圈,便在香港大陸經商,2002年因涉嫌雇兇槍殺香港億萬富豪林漢烈,於2007年在深圳被判無期徒刑。
24.《霍東閣》1984年
霍東閣(1895年——1956年)
錢小豪本人與劇中人物也是有緣分,他自幼習武,13歲打功夫擂台賽獲銅牌,後來加入邵氏訓練班,怎麼說他都是名副其實的武林中人。拍《霍東閣》的時候21歲,在那個「從前慢」的時代,他這年紀是正青春,也是剛剛好。
徐小明拍的有關霍家傳奇故事裡的最後一部《霍東閣》,恰與三部曲的主題曲相互映照。講完爹,再講名義上「叔父」,最後講到了霍家傳人霍東閣,一曲「好小子」麻利收尾,也是對武術世家最深情的頌揚。憂國憂民,最終還是回到了弘揚民族武學精神上。
大概是在前兩部里投入了太多感情,就我個人而言,對武二代霍東閣的熱情顯然降了好幾個度,依然是坐在電視機前虔誠地等待,看劇時無比珍視的儀式感沒有絲毫的變化,但會默默地比較,看出了十個手指的長短之別。錢小豪英氣逼人,但在情感與視覺感受上總覺得沒有黃元申的霸氣,所以看劇的時候會嘀咕,「虎父無犬子」是對的,但要青出於藍也非易事。
還好,配角的陣容是一大看點,徐小明、高雄、鄭佩佩、王偉、姚鳳絲等等。霍東閣穿梭於槍林彈雨中,秉承父志,有各路英豪相助,徐小明飾演的程小嬌在《霍東閣》里最傲嬌,一如既往地做第一高手,這也是徐小明的驕傲吧,他在自己的電影里是獨孤求敗似的存在。錢小豪要與比自己大十九歲的功夫姐姐鄭佩佩談感情,有人愛看有人覺得感覺平平,就見仁見智了。要我回顧,就對「麥翠嫻」嘮叨兩句,《霍東閣》里的霍冬琴,94版《射鵰》里的梅超風,當年買明星粘貼畫,她的靚照也是隨處可見。
25.《射鵰英雄傳》1983年
據說長城大公主夏夢是金庸先生的夢中女神,而黃蓉與小龍女則是他用文字雕刻出的可以永寄心頭的女神之化身。文字本來自帶柔光鏡,給幻想中的完美加了對翅膀,加之夏夢美得不可方物,有圖有真相。如此一來,演繹黃蓉、小龍女的女藝人,內心必然藏有隱秘的壓力。在超過十個版本的黃蓉里,有76版的米雪,88版的陳玉蓮,94版的朱茵,我卻覺得只有83版的翁美玲才是正牌的黃蓉。
我印象里的《射鵰英雄傳》永遠同翁美玲捆綁在一起。翁美玲的古靈精怪,翁美玲的小兔牙,翁美玲的髮型,翁美玲的感情。原來翁美玲喜歡湯鎮業,那靖哥哥(黃日華)怎麼辦,是影迷一廂情願了。結果,翁美玲為情所困香消玉殞了,一片唏噓聲。還會想起翁美玲的明信片,翁美玲的粘貼畫,翁美玲的海報,泛黃的記憶里,這些越發美麗。
總之,83版的《射鵰英雄傳》還可以另叫個名字叫做群星薈萃,那真是照亮香江的炫麗的明星天團。已紅成了前輩的、正當紅的、未來會紅里透紫彼時跑龍套的,昔日擁有過的豪華陣容,這樣的輝煌歷史恐怕難再現。這版里的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已做成了樣板。至於這部劇的劇情故事我就不再贅述,乾脆直接點名,這種鎮樓效果最好!
金庸小說。導演王天林(王晶的父親)。
《鐵血丹心》《一生有意義》《滿江紅》等主題曲。羅文、甄妮演唱。主要填詞人黃霑。作曲者顧嘉輝。
演員表:謝賢、劉丹(劉愷威父親)、劉兆銘、關海山、秦沛、秦煌、石堅、楊澤霖、曾江、劉江、江毅、許紹雄、黃日華、苗僑偉、翁美玲、楊盼盼、黃允材、陳秀珠、惠天賜(惠天虹哥哥)、陳狄克、駱應鈞、曾偉明、焦雄。。。。跑龍套的:周星馳、吳孟達、關禮傑、吳啟華、吳鎮宇、劉嘉玲、歐陽震華等等。很容易發現,上面的面孔會在各種港劇里頻繁露臉。
26.《楚留香》 1979年
還記得當年看《楚留香》時的感覺,就像看現代的浪漫韓劇,吊威亞的武俠與出生入死的真功夫分出了語境,這裡的打打殺殺要的就是個過場,男主的高智商與九命貓之運足夠他玩轉整個地球,其實他來自外星球,是都教授一樣的存在。毫無疑問,把「楚留香」這個角色演繹至骨髓里的鄭少秋,他個人氣質便是塑造此類角色的「神來之筆」,超級適合演繹風流倜儻、足智多謀的江湖人物。
在古代,他就是翩翩公子,手執一把題有「我踏月色來」的紙扇,人稱「楚香帥」,玉女嬌娃非他不顧,他又是處處留情的溫柔俠客。一句話概括還真是盜帥夜留香。他有句金句可以編入名人名言手冊:人可風流,但不可下流。請您想像一下,小時候我們披著床單模擬電視劇里的橋段,這句台詞是主要的台詞。
在這版《楚留香》里認識了汪明荃,我喜歡趙雅芝飾演的蘇蓉蓉,但不知為何印象深刻的卻是阿姐演繹的沈慧珊,角色非常討喜,大方得體而且敢愛敢恨,為救香帥匆匆死去,當時難過得一塌糊塗。後來看八卦雜誌了解汪明荃還有其他的戲,她要參演《楚留香》便只能早早領盒飯,據說這是她的要求。小的時候不懂,現在想來被一個人的氣質吸引,對她的印象或許更長久。鄭少秋在95年出演的台灣版《香帥傳奇》也在我的記憶庫了,搞笑的是,我牢牢記住的似乎只有角色的名字:胡鐵花、姬冰雁、上官無極......
27.《上海灘》 2006年的隨筆我寫了一件有趣的事,我跟我老姐及兩個朋友用兩天兩晚重看了發哥版的《上海灘》,熬夜熬得眼圈紅紅的,但回頭重溫經典的感覺仍然是新鮮美好的。事實上,當時賣命看片的動力來自黃曉明與黃海波的《新上海灘》,新版的槽點太多,想用舊版安定一下神經。所以,那篇隨筆貌似挺無情的,加之年輕氣盛,當文字是利劍,真真當它是靶子來練筆力了。現在讀來,感覺好笑又有一點「羞澀」之感,當時的那枚憤青女俠,我與她可是好久未見啦。
視野開闊了,態度變溫和,但觀點如故。80版的《上海灘》因為發哥的存在,我始終認為,後來的翻拍版很難超越經典,就連哥哥與華仔都未能做到。TVB的新上海灘,陳松伶的臉讓人過目不忘了,但終究未能顛覆趙雅芝的馮程程,而且陳錦鴻的許文強在發哥面前還是露了怯,用侷促表達不知準不準確,總之缺失了最重要的霸氣,其實馬仔不好演,大哥更不容易表現。另外,發哥霸氣外漏那真不是蓋的,大背頭、風衣、禮帽,高海拔這些都是「老大」的標配。
把混亂的記憶整理一下,插一段《上海灘續集》里的故事,裡面有場「饅頭恩情」的戲。我竟一直記錯情節,把這段戲裡的人物想成了丁力與許文強。事實上,飾演貴祥的廖啟智曾經對許文強與丁力有救命之恩,後來貴祥變壞,丁力決定處決他。貴祥要丁力償還人情,他匍匐在地,他討要:「你欠我一個饅頭。」丁力扔給他饅頭,兄弟情,在一個饅頭面前分崩離析。看來,「轉千彎,轉千灘,亦未平復此中爭鬥。」故事都寫在了葉麗儀演唱的同名主題曲《上海灘》里。
28.《陸小鳳之鳳舞九天》 1986年
再早的版本我聽說過,比如劉松仁版的、劉永版的,但沒看過,所以只說我看過的萬梓良版陸小鳳。話題一揭,我已經穿越到了這部劇里。耳朵最先打開,萬梓良的配音演員那略帶鼻音,有些沙啞的「古裝普通話」已經把我灌醉。
其實,那個年代的港劇引進到內地,放到電視台里都是經過了普通話改造的。對不懂粵語的內地人來說,聽普通話是習慣,也覺得那是最自然的,至於字幕與配音的問題就不在這裡討論了。總之,現在想來,那些國語配音演員也是幕後的英雄,彼時,他們因為敬業、專業,情緒表達足夠飽滿,並沒過多地損毀原聲片的魅力,就更值得肯定了。當然,能感受原滋原味,最好不過。但像周星馳的御用配音師石斑瑜,他們把自己的聲音與每位港星及其所塑造的人物融為一體了,為觀者留下時光的印跡,這也是好的。
與楚香帥一樣,陸小鳳也是一襲月白錦袍,未入古龍三公子之列,卻也有十足的風流公子相。而且陸公子的身邊從不缺紅顏知己,只怕太多。陸公子的「靈犀一指」,這指上的功夫練成了就能在碑文上題字,還能當炸藥包用。忘了那是什麼功夫,凌波微步的節奏,能踩著樹葉飛,還能水上飛。陸小鳳還有個令人羨慕的兄弟團,花滿樓與西門吹雪。像電影的預告片,前面說的都能在這部劇的片頭裡大飽眼福。主題曲則是個大禮包,曾經我模仿著唱得很嗨。「啊~~啊~~~啊,英雄!請你陪我追美夢。啊~~啊~~啊,英雄!請你留下我美夢。」
29.《鹿鼎記》1984年
陳小春的《鹿鼎記》很不錯,在各種翻拍版本中,陳小春是用自己的風格重新演繹出了屬於自己的武俠人物。但比陳的「韋小寶」還不錯的,是梁朝偉與劉德華主演的84版《鹿鼎記》,當然這也是我的個人感受。好在哪裡?多了什麼?我要說影帝偉仔的演技是王道,有木有「馬後炮」的嫌疑?就算有,也就那樣了,因為真相接受起來總會讓人無限糾結的。
事實上,我覺得梁朝偉的確演繹出了金庸筆下的韋小寶,頑劣但不痞氣,張揚的是「適者生存」的機智,往外灑出的是酣暢淋漓的喜劇血液,心中暗涌的是胸懷天下的悲情。這也是梁朝偉留給多數觀眾的獨特氣質,有著雙重性格的魅力,悲或喜,動或靜,都是他,仿佛又不是他。
另外,小玄子與小桂子是上下級關係,卻也是手足情深的同盟兄弟,從隱藏身份的友誼,到誓死效忠的尊卑之別,那兩個人似乎就該是劉德華與梁朝偉的樣子。除了鄭少秋演繹的陳近南,曾江版的陳近南與關海山飾演的鰲拜,他們也都是我心目中的最佳選擇。當然,最拉轟的還是韋爵爺帶領的太太團,艷福不淺,羨煞旁人,世間的不公就是如此,旱的旱死,澇的澇死!七位老婆,具體如何排序,我已不記得了。我表示,點名很隨意。周秀蘭(雙兒)、商天娥(阿珂)、劉嘉玲(方怡)、吳君如(曾柔)、黃愷欣(蘇荃)、毛舜筠(小郡主)、景黛音(建寧公主)。
30《神鵰俠侶》 1983年
覺得李若彤才是正版小龍女的朋友們,慢慢聊,在下告辭了。先入為主的思想又來了,原諒我一而再再而三地「考古」,因為就是在我最需要吸收養分的幼年時,看到了這些電視劇。印跡便再無法抹去了,真心覺得我看過的最經典的過兒與姑姑,他們是劉德華與陳玉蓮。的確,我已經老了,各位請盡情享受你們的青春。
言歸正傳,那麼我的依據是什麼呢?來來來,分析人物。要姑姑冰清玉潔、冷若冰霜,不食人間煙火,滿滿的仙氣,陳玉蓮不僅做到了,而且超額完成,這就是非山寨的質量保證。要過兒的個性複雜,有楊康、穆念慈的血脈,有師傅郭靖的教化作用。要叛逆要善惡分明,還要妥妥地保證他的眼裡只有姑姑一個人,你看年輕俊朗的華仔閉著嘴巴玩冷酷的樣子,還真有霸道總裁楊氏二代的專情范兒。
還有那個大雕,看起來靈性十足,當時的技術,真心碉堡了。配角還能讓人精神精神,看著看著你能看到湯鎮業、任達華、吳孟達、萬梓良、劉嘉玲、張德蘭、關菊英等等。最酷的是,郭靖與黃蓉的大千金郭芙這個角色讓我入戲了,過兒的一隻胳膊呀,怎麼能說砍就砍呢?當時我討厭她到不行,真是不行不行的了。
31.《天龍八部》 1982年
我們那兒播放82版的《天龍八部》比較晚,大概是在我上二年級的時候。這部劇給我的印象太深了。您相信嗎?我老姐三年級就讀了小說《天龍八部》,才認識幾個字啊?她就敢囫圇吞棗地把整部書啃了下來,這事兒是千真萬確的。因為之後,在我們看這部劇的時候,她風風光光地劇透了。她提前給我們講,王語嫣是段正淳的女兒,又講了有關夢姑夢郎的故事,她說西夏國公主擂台招親是為了找夢郎,虛竹就是夢郎,心機帝慕容復未能稱心如意。結果?當然全中!
同樣把97版奉為經典的我,決定粗略地找出兩版的不同來,但不作比較。
82版的角色安排是這樣的,黃日華飾演虛竹(憨憨的小和尚),梁家仁飾演蕭峰(英雄氣勢),陳玉蓮飾演王語嫣(仙氣減弱,接了點兒地氣),楊盼盼飾演木婉清(痴情冷艷)。這版把故事重心放到了段譽身上,因為有那麼多漂亮的「堂妹」,飾演段公子的湯鎮業看起來相當受寵。
97版,黃日華演繹喬峰(獨一無二的喬峰),陳浩民飾演段譽(形似湯鎮業),樊少皇飾演虛竹(憨態里冒出一股秀逗的感覺,與他的大眼睛有關係),李若彤飾演王語嫣(飄飄仙兒的感覺很強烈)。這一版的重心在喬峰,華哥就是華哥。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25/node569850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