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美變「選丑」,背後到底發生什麼了?

yoon| 2015-09-03| 檢舉

看到剛出爐的2015年香港小姐三甲,估計有些人長吁了一口氣。長相甜美,劍橋學霸,能歌善舞,戴上后冠的麥明詩總算沒有讓觀眾再次失望。香港小姐的舞台曾經捧出趙雅芝、李嘉欣、袁詠儀等靚麗女星的舞台,近幾年卻一次又一次挑戰人們的審美觀。

而就在香港小姐決賽的前一天,另一場名氣響亮的選美大賽環球小姐中國區總決賽也為中國選美界貢獻了另一枚新星。

不知你有沒有想過,這些亞洲小姐、世界小姐、重慶小姐等大大小小的選美比賽,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只是為了取悅觀眾的眼球嗎?相信你不會天真到這麼認為。

【一場選美,從頭到尾都賺錢】

選美,就像現在所有的選秀一樣,不只是比賽,而是產業。

一場選美比賽,從上游的賽事策劃開始,到下游的選手效益,每一個環節都可能拉動豐厚的利益收入。

離盈利最近的,自然是舉辦機構和參與的商家。收參賽費、拉贊助基本是舉辦機構的兩大收入。而一場選美比賽下來,每一位參賽選手所使用的服裝、服飾、化妝品、美容服務等,都要由相應的商家供應,這些上游相關產業的發展自然也被帶動。

贊助商也處在選美產業的上游部分,他們願意投錢,看重的就是「選美」這兩個字對眼球的吸引力。一場成功的選美大賽過後,贊助商的知名度往往也會一躍千里。當然,前提是選美大賽夠火爆,舉辦機構在其中所起的策劃作用非常重要。

選美大賽對舉辦地的旅遊產業拉動更是顯著。海南三亞從2003年起連續舉辦三屆「世界小姐」中國區總決賽後,三亞全市酒店接待過夜遊客人次比2000年翻了近2倍,外國遊客數量更是從2000年前10%的占比猛增到80%。有統計數據稱,對於中型城市,如此規模的一場選美大賽,拉動的增長差不多相當於三到五年持續投入十億美元造成的經濟效益。

【為何選美變「選丑」】

選美和任何行業一樣,只要有一點利潤空間,就會被迅速複製。

自從世界小姐、環球小姐、國際旅遊小姐等世界級選美賽事陸續進入中國並創造可觀收益後,不少人奔著錢開發了各種各樣的選美比賽。

有的爭著去國外買選美授權;有的到國外某個小國家註冊一個名稱,回來就變成「國際選美大賽」。本土化運作的也不少,比如新絲路模特大賽、明日之星、重慶小姐等。

選美比賽多了,選手的出路就成了問題。

一些成熟運作的選美比賽,一般下游已有固定的消化模式。比如「世界小姐」最終評選出來的佳麗會作為公益大使,奔波於各國做慈善事業;香港小姐則是由主辦方香港無線進行消化,所以早年很多香港小姐都成了TVB當家花旦。

然而,由於以TVB為主的香港娛樂業的下滑,娛樂圈漸漸無法消化年年出新的香港小姐,沒有了出路,願意參選的美女也就越來越少,才會出現近幾年因參選者質量不高而備受吐槽的局面。

同樣的情況也曾出現在內地:2012年國際小姐重慶賽區的前三強就引髮網友們潮水般的嘲諷,被稱為三尊「門神」。

比起香港小姐更糟糕的是,內地湧現的選美比賽卻大多沒有安排好下游的產業,只是為了選美而選美。大陸商業市場又消化不了那麼多的選美冠軍,不少選手參賽後又回歸到她原來的生活狀態。

同樣,由於「錢景」暗淡,選美賽事對美女的吸引力越來越弱,比賽中的潛規則更讓真正優質的美女敬而遠之。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25/node56803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