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穎教育方式非常好,厲害到連老師都說不可思議!kimi有這樣的爸爸很幸福

Christi ...| 2015-08-11| 檢舉

【 九歲之前的孩子基本都不要講大道理,並且任何時候都切忌在大庭廣眾之下教育孩子,所以很多人批評林志穎沒有在節目裡給公開孩子說大道理,這樣觀點根本就是不對的】

當孩子抗拒規則不與你合作的時候,你會怎麼辦?

不要講大道理,九歲之前的孩子基本都不要講大道理,並且任何時候都切忌在大庭廣眾之下教育孩子。我個人比較贊同林志穎的處理方法。告訴孩子這是小盆友都遵守的規則,並且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問題,對孩子做到了傾聽和理解。這樣孩子會覺得爸爸是理解我的。其實這就夠了。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林志穎和kimi對話時,他基本都能夠做到蹲下來與kimi講話。

美國精神病學家威廉·哥德法勃曾經說過:「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當成與自己人格平等的人,給他們以無限的關愛。」教育部的「三到六歲兒童學習與發展之難」里也說到:幼兒表達意見時,成人可蹲下來,眼睛平視幼兒,耐心聽他們把話說完。

以下圖源:via

【尊重孩子的意見,也尊重孩子的天性。有時候我們大人可能理解不了孩子,但要學會尊重他的想法。】

小盆友的特點就是好奇,他們對玩具沒有貴賤之分,對玩的環境也沒有整潔乾淨的要求。兒童的天性是玩,自由地玩。當然我說的自由,是指不受大人約束的那種,比如「這個是這樣玩的,看我來教你」、「別趴在地上,衣服髒了」等等。當然對於有危險性的,大人要提前立好規則。

對於那隻死掉的蜘蛛,林志穎的確蠻懂孩子的。kimi要玩,他只說了一句「不要用手碰到」。換了另外一個房間,kimi還要蜘蛛,他仍然去把蜘蛛拿了過來。這點來看,他非常尊重孩子的意見,也尊重孩子的天性。有時候我們大人可能理解不了孩子,但要學會尊重他的想法。

扯開一點說,因為我住的城市是海邊城市,經常帶孩子去沙灘玩,好吧,我是來吐槽來著,經常經常的遇見父母因為孩子鞋子髒了襪子濕了褲子濕了頭髮進沙子而訓斥孩子。有時候我會笑著說,多帶套衣服就好了嘛。不過雖然遇到的機率大,但比例還是少的,大部分的孩紙還是能夠自由自在地在沙灘上奔跑滴。

【 儘量讓孩子感到舒適,這是父母的責任。同時,父母的示範作用是最好的榜樣,勝於任何說教】

午睡睡著了和沒睡的小盆友都辣麼的可愛與溫馨。覺得能把心裡柔軟的那一部分輕輕地揉了揉。

父母作為孩子的監護人,要為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特別是每次看到因為父母監管不當,讓孩子發生意外損傷甚至失去生命的時候,都會特別無力。

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中,提前設想到多種可能性,並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儘量讓孩子感到舒適,這是父母的責任。同時,父母的示範作用是最好的榜樣,勝於任何說教,我相信這樣的爸爸養大的孩子,不管他家庭條件是否優越,他在面對比較差的環境的時候,也能做到不抱怨,動手去解決去改變。

【 我們都想讓孩子學會獨立,但是孩子粘人怎麼辦?我們要做的不是「推出去」,而是給予他更多的愛與接納。】

為什麼cindy在田亮面前和不在田亮面前判若兩人?她在後面的逆轉讓人非常的驚訝。其實我見過一些這樣的類似的小朋友,有的媽媽非常煩躁地說她不在家時候,孩子玩得好好地,她一回家孩子就粘著她

kimi和cindy都比較粘爸爸。林志穎他比較清楚kimi為什麼粘著他。

一個英國的心理學女博士在一本書的開頭說了一段非常好的話。她說: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美國心理學家斯考特·派克表示,懂得分離的愛才是「真愛」。聰明的父母必須主動與孩子分離,這樣才能促進孩子的人格成長,並讓他最終成為一個有獨立人格的人。

我們都想讓孩子學會獨立,但是孩子粘人怎麼辦?我們要做的不是「推出去」,而是給予他更多的愛與接納。

孩子為什麼會粘著你?其實這是「分離焦慮」。父母越是迫不及待地想要他獨立,他越粘著你。分離焦慮的根本原因就是缺少安全感。剛開始的時候,有的父母為了不讓孩子哭,在他睡覺的時候偷偷離開,或者是吸引開他的注意力之後偷偷離開,或者是說謊話騙他然後離開。我認為前面的方法都不可取,孩子會覺得爸爸(或者媽媽)怎麼忽然不見了,騙了幾次後,他就不再相信父母說的一會兒就回來。父母應該非常誠實地告訴孩子要離開,為什麼要離開,什麼時候離開,什麼時候回來。開始的時候孩子可能會哭,但幾次之後他會覺得父母的離開是不可抗拒的,更重要的是,當父母如約回來時,他相信了父母離開之後一定會回來,他就慢慢地不再焦慮,因為爸爸媽媽一定會在約定的時間回來,有時候還會給他帶個小禮物。

【 孩子你慢慢來】

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當然是有質量的陪伴。在他的內心的安全感建立起來後,他才會慢慢地自己去走向獨立,在他沒準備好的時候,父母要有耐心地等待他做好準備邁出走向獨立的第一步,除了等待,還要尊重孩子成長的腳步,每個孩子成長的腳步是不一樣的。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龍應台在《孩子你慢慢來》的序言「蝴蝶結」這篇,當時看的時候非常感動。孩子,你慢慢來。

蝴蝶結 (龍應台)

「阿婆,我要這一束!」

黑衫黑褲的老婦人把我要的二十幾枝桃紅色的玫瑰從桶里取出,交給小孫兒,轉身去找錢。

小孫兒大概只有五歲,清亮的眼睛,透紅的臉頰,咧嘴笑著,露出幾顆稀疏的牙齒。他很謹慎,很歡喜地接過花束,抽出一根草繩綁花。花枝太多,他的手太小,草繩又太長,小小的人兒又偏偏想打個蝴蝶結,手指繞來繞去,這個結還是打不起來。

「死嬰那,這麼憨慢!卡緊,郎客在等哪!」老祖母粗聲罵起來,還推了他一把。

「沒要緊,阿婆,阮時干真多,讓伊慢慢來。」

安撫了老祖母,我在石階上坐下來,看著這個五歲的小男孩,還在很努力地打那個蝴蝶結:繩子穿來穿去,剛好可以拉的一刻,又鬆開來,於是重新再來,小小的手慎重地捏著細細的草繩。

淡水的街頭,陽光斜照這窄巷裡這件零亂的花鋪。

回教徒和猶太人在彼此屠殺,衣索比亞的老弱婦孺在一個接一個地餓死,紐約華爾街的證券市場擠滿了表情緊張的人——我,作者斜陽淺照的石階上,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這個孩子從從容容地把那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

「王愛蓮,補習費呢?」

林老師眼光冷冷的。王愛蓮坐在最後一排,她永遠坐在最後一排,雖然她個子也矮。六十個學生凍凍地縮在木椅上,沒有人回頭,但是不回頭,我也能想像王愛蓮的樣子:蓬亂的頭髮一團一團的,好像從來沒洗過。穿著骯髒破爛的制服,別人都添毛衣的時候,她還是那一身單衣。冬天裡,她的嘴唇永遠是藍紫色的,握筆的手有一條一條筋暴出來。

「沒有補習費,還敢來上學?」

林老師從來不發脾氣,他只是冷冷地看著你。

「上來!」

王愛蓮抽著鼻涕,哆哆嗦嗦走到最前排,剛好站在我面前:今天,她連襪子都沒穿。光光的腳架在硬邦邦的塑膠鞋裡。我穿了兩雙毛襪。

「解黑板上第三題!」

林老師手裡有很長很長的藤條,指了指密密麻麻的黑板。王愛蓮拿起一支粉筆,握不住,粉筆摔在地上,清脆地跌成碎塊。她又拾起一支,勉強在黑板邊緣畫了幾下。

「過來!」

老師撫弄著手裡的藤條。全班都停止了呼吸,等著要發生的事。 藤條一鞭一鞭地抽下來,打在她頭上、頸上、肩上、背上,一鞭一鞭抽下來。王愛蓮兩首捂著臉,縮著頭,不敢躲避,不敢出聲;我們只聽見藤條揚上空中抖俏響亮的「簌簌」聲。然後鮮血順著她糾結的髮絲稠稠地爬下她的臉,染著她的手指,沾了她本來就骯髒的土黃色制服。林老師忘了,她的頭,一年四季都長瘡。一道一道鮮紅的血交叉過她手背上紫色的筋路,纏在頭髮里的血很快就凝結了,把髮絲黏成團塊。

第二天是個雨天。我背個大書包,跟母親揮了揮手,卻沒有到學校。我逛到小河邊去看魚。然後到戲院去看五顏六色的海報,發覺每部電影都是由一個叫「領銜」的明星主演,卻不知她是誰。然後到鐵軌去看運煤的火車,踩鐵軌玩平衡的遊戲。

並不是王愛蓮的血嚇壞了我,而是,怎麼說,每天都有那麼多事要「發生」:隔壁班的老師大喊一聲「督學來了」,我們要眼明手快地把參考書放在腿下,用黑裙子遮起來;前頭林老師換上輕鬆的表情說:「我們今天要講一個音樂家的故事。」等督學走了,又把厚厚的參考書從裙下撈出來,作「雞兔同籠」。

要不然,就是張小雲沒有交作業;老師要她站到男生那一排去,面對全班,把裙子搞搞地撩起來。要不然,就是李明華上課看窗外,老師要他在教室後罰站,兩腿彎曲,兩手頂著一盆水,站半個小時。要不然,就是張炳得了個「丙下」。老師把一個寫著「我是懶惰蟲」的大木牌掛在他胸前,要他在下課時跑步繞校園一周。

我每天背著書包,跟母親回收道別,在街上、在雨里遊蕩了整整一個月,記熟了七賢三路上每一個酒吧的名字,頂好、黑貓、風流寡婦、OK……

被哥哥抓到、被母親毒打一頓,再回到林老師面前時,我發覺,頭上長瘡的王愛蓮也失蹤好幾個星期。我回去了,她卻沒有。

王愛蓮帶著三個弟妹,到了愛河邊,跳了下去。大家都說愛河的水很髒。

那一年,我們十一歲。

淡水的街頭,陽光斜照這窄巷裡這間零亂的花鋪、醫院裡,醫生正在響亮的哭聲中剪斷血淋淋的臍帶;鞭炮的煙火中,年輕男女正在做永遠的承諾;後山的相思林里,墳堆上的雜草在雨潤的土地里正一寸一寸往上抽長……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把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

孩子你慢慢來,你慢慢來。

【 童年快樂是最重要的事】

樓主:淺藍大肥貓學游泳

林志穎說你當伴舞好了。。。我蠻贊同的,音樂本來就是讓人發自內心的愉悅的,沒有那麼多條條框框。如果觀察過一兩歲甚至幾個月的小孩,他們的身體都能對著音樂節奏擺動。特別一個唱一個跳,特別親子。或者換做孩子唱,大人來跳舞,互動效果會更好。

不管是唱歌還是跳舞還是畫畫,在這當中,孩子體驗到快樂,體驗到自我,愉悅自己是最重要的。

【 是不是堅強不在外表,而在內心】

這也是我看完第一集很喜歡林志穎的原因之一,我認為他有擔當,是個可以信賴的人。有些人說誰誰誰很MAN,林志穎很娘炮,其實他們說反了。那些認為小孩會給他們丟人的人,其實是懦弱的,他們甚至承受不起他們的小孩給他們帶來的負面影響——就算他們的外表再粗獷言語,再「真性情」也改變不了他們的精神懦弱的事實;而林志穎才是真正MAN的人,他有做父親的覺悟——在這個階段,他作為父親,就是要承擔起一切小KIMI造成的後果,所以不管碰到什麼情況,承擔才是他的第一反應,為了面子勉強小孩不在他的選項內。

【 小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心理幾乎是沒有性別的,孩子只有內心的安全感充足了,感受到了父母的愛和支持後,才會自信地走向獨立,所以,關愛是最重要的】

因為不清楚你們兩公婆的性格,所以不知道孩子性格中是否有一部分遺傳。但就林志穎的孩子來說,我不認為他娘,我認為這是一個小孩的正常表現。他可能比較粘爸爸,原因林志穎也很清楚,他說孩子有時候一覺醒來會發現爸爸不在身邊,所以kimi在爸爸身邊粘著他這是正常的,孩子只有內心的安全感充足了,感受到了父母的愛和支持後,才會自信地走向獨立。

如果孩子本身偏內向,那麼父母的行為無疑是孩子的榜樣,父母和人微笑招呼交談,可以把孩子和別人介紹,但不可以強迫孩子與別人打招呼。孩子會從父母說了什麼做了什麼中學習的。

當孩子說自己不會做的時候,可以說「這確實有一點難度,我們一起來想辦法。」,或者「媽媽小時候也不會做,然後長大了一點就可以做到了。」因為大人如果說了這很簡單,孩子會覺得這麼簡單的事情我都做不好。關於唱歌,上面截圖說了,可以一邊玩一邊唱,可以你來唱他來跳,然後他來唱你來跳。。。。關鍵發現樂趣。

kimi打碎了雞蛋,雖然是一小錯誤,但犯錯沒問題,他至少知道了雞蛋很容易打碎,下一次他會很小心,在九歲之前,孩子可以犯錯不用承受後果,這會讓他們勇敢的去嘗試,他會很放鬆很自信地做他喜歡做的事情,也會勇於去冒險。但並不是說犯錯了不必負責,他打碎了雞蛋,用紙巾把碎雞蛋扔掉。如果他打碎了花瓶,和他一起把碎片掃掉。。。。

因為不是專家,只能是個人之言,所以。。。撿順眼的看吧O(∩_∩)O

【 當孩子受到足夠的尊重和愛、理解與接納時,他們會非常自信】

kimi和angela本來一起放羊,angela被養車吸引了去,kimi說沒關係,他自己也可以做到放羊,他明白他現在要做的事是放羊。

當孩子受到足夠的尊重和愛、理解與接納時,他們會非常自信。自信地孩子明白自己要做什麼,不需要別人指引,他們遵循內心的指引來做事。不會去跟隨別人的腳步,也不會因為別人的不支持就放棄,更不會在進入青春期以後通過叛逆來證明自己的存在。

曾經遇到過一些家長的疑惑,他們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從小一直乖巧聽話的孩子,在到了十幾歲以後忽然叛逆,凡事都和父母對著干,這時候,如果父母沒有採取有效的和孩子溝通的方法,在青春期的這幾年,孩子的全部精力都用來和父母對抗上,自然會荒廢學業。

為什麼從小順從的孩子到了十幾歲開始叛逆?因為他們從小對父母(可能是父母要求嚴格,或者是父母採取了威脅甚至暴力手段)比較順從,而沒有進行很好的發展自我,沒有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識,等到了十幾歲,他們忽然發現了自己的反抗具有某種力量,於是就不斷的通過反抗父母來形成自我。非常可惜,有一些父母看到反抗的孩子如臨大敵,甚至更加嚴厲和暴力手段,這只能更加重孩子的叛逆,孩子會變得為了反抗而反抗。這時候,孩子很容易從同齡人那裡去尋找安慰,抽菸酗酒,甚至有的會吸毒。

如果孩子在孩童時代得到了父母的接納,他可以說不,可以表達自己的意見,形成了健康的自我意識,那麼他就無需再十幾歲時通過反抗父母來發展自我。

【 西方有一句話說的很好:Trying to get respectful behaviour out of a three or four year old is like trying to get blood from the proverbial stone. 想要從3,4歲的孩子那裡得到尊重,就如試圖從石頭裡得到血液一樣,所以學習禮節是一個需要耐心的事情】

關於打招呼這個問題,有時候經常會遇到不太熟的人,如果帶著孩子,難免都會希望孩子會和對方問好打招呼,有時候孩子不會合作的。那些不愛打招呼的孩子,真的需要父母有耐心而且「厚臉皮」。

有耐心是指不要強迫孩子去打招呼,無論是說他「沒禮貌」還是把他推到對方面前。不愛打招呼的孩子其實在面對比較陌生的人面前,比較有戒備心,反而覺得他其實很會保護自己。然後父母做的第一是做好榜樣,微笑招呼,第二是做好介紹,比如「這是xx叔叔(阿姨)」和「這是我女兒(兒子)xx」。介紹完了就可以了,不要覺得自己孩子不打招呼是沒面子等等,所以說臉皮厚一點,不打招呼不是什麼大事兒。

《夏山學校》的理念是「讓學校適應學生,不是讓學生適應學校。」

用在打招呼這一點上,同樣適用,孩子自我發展好了,耳熏目染了父母和朋友招呼的方式,他會用自己的方式打招呼的。

【 給予孩子非常大的想像空間,這樣有助於培養孩子的想像力】

小孩子在家裡是超喜歡住帳篷的,他們的世界有時候確實是成人不懂的。比如《天線寶寶》,頭頂上有根天線,長相又是那樣的,身體圓滾滾的,但是小朋友就是喜歡。比如在動畫片這上面,國外的基本要甩國內的幾個太陽系吧(誇張了),但是看天線寶寶、花園寶寶、等這些,我們看不到任何的說教,語言也比較少,給予孩子非常大的想像空間。還有孩子再大一點的米奇妙妙屋和巴布工程師等,都傾向於一起動手動腦解決問題並自己負責承擔責任的能力上(這是我歸納的)同時也幾乎沒有說教,我也不是內行,但國內的比較少見這樣的卡通片,喋喋不休的語言轟炸,讓孩子只能被動接受,毫無思考。

所以,一頂帳篷,就給了孩子非常大的想像空間,甚至當他不開心或者生氣等的時候,他躺進帳篷里「暫停」幾分鐘,就自己調節的非常好了,如果再配上聲音或者故事,也是非常好的親子遊戲。

【 不要壓抑孩子真實的想法,有時候某些非常「乖」的孩子內心裡的傷反而蠻重的,因為他提前結束了兒童自我自由的時期。】

kimi小盆友很不給節目組「面子」,這就是小盆友的可貴之處,他有自己的真實想法,而且並需要去迎合誰而壓抑自己。

如果一個孩子不能表達他的真實情緒,特別是消極情緒,那麼慢慢地,他會為了迎合父母而壓抑自我,所以有時候某些非常「乖」的孩子內心裡的傷反而蠻重的,因為他提前結束了兒童自我自由的時期。

節目組既然想給kimi過生日送禮物,而且是《爸爸去哪兒》這樣的親子戶外節目,對象不是成年人,而是四歲的小朋友,應該提前考量到或者與小盆友和爸爸溝通送神馬禮物, 再貴再美麗再有意義的禮物,也比不上孩子內心的願望禮物。

介個被送禮物送到了心窩裡然後高興地哭的小女孩的視頻,真適合我們來看看。了解他們的願望,尊重他們的願望來挑選禮物,而不是成年人的願望。

【 孩子在審美敏感期如果被大人所理解所接納,他對完美的追求不被大人所破壞。他的審美以及自我就會構建的非常好,最終內化成他品格的一部分】

kimi摔倒了,雞蛋破了一點,他一把把雞蛋扔掉,雞蛋徹底打破。

這個場景非常地典型——兒童的審美敏感期(好像也有人叫做完美敏感期)

孫瑞雪在《捕捉兒童敏感期》里說得非常詳細,感興趣的父母們可以去看看。

在兩歲~四歲的孩子年齡某個階段,兒童喜歡完整的東西,他們認為完整的東西才是完美的。給他兩個蘋果,他會挑最大最好看的。給他剝了皮的香蕉,他會哭鬧,因為他認為帶皮的香蕉才是完整的。有的大人在美經過孩子同意,掰了一塊餅乾分給別的小朋友,這個孩子會把餅乾扔到地上,甚至再踩幾下。如果父母不了解處於孩子處於審美敏感期,他們很可能不會理解孩子甚至批評孩子。孩子在審美敏感期如果被大人所理解所接納,他對完美的追求不被大人所破壞。他的審美以及自我就會構建的非常好,最終內化成他品格的一部分。

孫瑞雪寫道:「今天我們常常看到白色的牆上有黑色腳印;跨進樓道,我們看到牆面到處是污垢、痰跡;公共綠地的各個角落裡睡滿了食品垃圾。。。。我們生活的環境有太多的混亂、骯髒,這些東西實際是我們內在生命的外在展現,是我們破壞了早期兒童敏感期的一種代價!」

【 李子勛說,人的成長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從科學角度來看,孩子成長越慢,他的心理結構越堅強、越穩定。】

kimi的成長顯而易見。在這一期,他打開門,非常自然地而且很開心的收拾東西。

一直覺得kimi的表現無論是所謂的成人看來「好」的和「壞」的,都是非常符合他這個年齡段的。他們對有錢沒錢和環境好壞沒什麼要求,因為他們還是非常富有想像力的孩子,還處在覺得自己是無所不能的「超人」幻想世界裡。

所以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喜歡奧特曼,超人,蜘蛛俠。

李子勛說,人的成長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從科學角度來看,孩子成長越慢,他的心理結構越堅強、越穩定。

所以,對於孩子的成長,大人要做的,是七分等。那三分,是言傳身教的榜樣的示範的「教」。

很多人認為kimi能力不足,膽小,像個女孩子。我認為兒童就是應該保持純真,所謂的小大人只是父母按照自己的模式製造出來的,不是兒童應有的狀態。小孩的世界是完整的,不會區分善惡、好壞、冷暖等等,頭腦中沒有界限,也就是宗教所說的無分別心。家長過早的讓小孩區分好壞,相當於在小孩頭腦中劃出界限。小孩從小就知道了哪個好哪個壞,必然爭取好的,拒絶壞的,邏輯語言能力看起來會很好,然而破壞的是感知力,頭腦中都是條條框框,根本不知道為什麼好為什麼壞,他無法體驗到拒絶的東西。

林志穎對KIMI教育就是不讓他區分好壞,不要拒絶任何東西。選到壞的房子沒關係,房子沒有好和壞,壞的房子依然有樂趣。玩具沒收也沒關係,沒有玩具依然很開心。當孩子頭腦中沒有界限時,孩子的感知力會很強,他會體驗所有的好和壞,他會體驗到真實,好+壞=真實。KIMI的感知力明顯比其他孩子強,能注意到飛機,能感知動物的喜怒哀樂,胖妞對動物不好,他能感受到動物的不滿。雲南選房時,別的孩子只注意到房子的好壞,他卻能觀察到1號房是有辣椒的,堅定的選擇喜歡的辣椒房。別的孩子喜歡石頭但說不出原因,他能準確說出石頭喜歡分享。護蛋遊戲時,胖妞哭著告訴爸爸雞蛋里跑出陌生人,是胖妞想像中的圖景,而KIMI很準確的說出經歷過的情景,觀察力準確無誤。

孩子的感受力強於大人,是因為大人的邏輯思維破壞了感受,是頭腦的條條框框製造的假象,不真實。保護孩子的感受力就不要提早讓孩子區分好壞,不要讓孩子學會拒絶。當其他孩子哭鬧對房子不滿時,KIMI卻能享受在其中,長大後誰的心理更堅強是可以預見的。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25/node51058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