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養得宜的丁國琳,雖然常在本土劇中飾演壞女人讓觀眾看得又愛又恨,但在現實生活中,丁國琳卻是一個獨立扶養女兒長大的單親媽媽...

圖片來源:丁國琳
丁國琳在2006年生下女兒小饅頭,當時讓所有人都很訝異,但他與前第一金控董事長之子謝昂倫的感情並沒有開花結果,而小饅頭也就由丁國琳扶養長大。
圖片來源:丁國琳
前一陣子小饅頭跟丁國琳說,自己知道『另一半的親戚』是誰了,讓丁國琳嚇了一跳,原來小饅頭因為好奇所以在學校用網路查了一下。
丁國琳在社群網站上心疼的寫道:『知道後有甚麼感覺嗎?妳說:只有跑到洗手間偷偷哭一下下,我笑笑說:有沒有慶幸像我多一些?妳說:有耶~我擁妳入懷說:只要記得我們沒做錯事,要懂得珍惜在乎妳的人這就夠了。妳說:我知道。』
圖片來源:丁國琳
短短的對話道出丁國琳對女兒的不捨及無奈...
近日丁國琳也有感而發的社群網站上po出單親家庭必須母代父職、或是父代母職的辛酸。看了更讓人覺得鼻酸...。
圖片來源:丁國琳
丁國琳也有感而發的表示每個孩子都是上天的禮物,也是最甜蜜的天使,而她會害怕自己的寶貝會遭受傷害,她只希望她的這位天使能夠健康平安的長大...
※本文由筆者編輯整理※
單親家庭可能對孩子造成的影響
由於離婚率提高,台灣單親家庭數量快速增加, 10年來從37萬戶增加到56萬戶,成長速度驚人。(內政部統計從民國89年~99年)
單親孩子因為其特殊的生活背景,會產生與一般孩子不同的心理狀況,也會有一些獨特的感受。對孩子來說,失去爸爸或媽媽的心理是很受傷害的,單親對孩子的影響也是一生的,面對不全的家庭,最感到無助的就是孩子。我們必須瞭解處於單親家庭中的孩子心裡,究竟會有什麼感受?
父母的認知偏差是孩子心理問題的根源
單親家庭的家長,既要當媽媽又要當爸爸,他們承受的壓力要比雙親家庭的家長大得多。他們因為各種原因在對待孩子的態度上存在偏差,是導致孩子心理問題的根源。
兒童在成長階段跟成人的心理需要是一樣的,這些需要可以歸納為生理、安全、歸屬感和愛的需要。家庭的不完整與不和諧,可能會造成兒童對安全感的缺乏,這樣的兒童很可能會因此而產生自卑感,甚至是出現自閉症。
單親家庭孩子常見的性格問題
毋庸置疑地,父母離異對孩子的心靈會造成極大的創傷,導致孩子性格孤僻、憂慮、失望、煩躁、冷漠、自卑…等,以下是常見的性格:
一、瀟灑流浪型:家長忙碌無暇管教,或是對孩子漠不關心,放任孩子自由流浪,孩子不喜歡回家,喜歡到處閒逛,有一餐沒一餐的,嚴重的話交到壞朋友,會開始偷東西,甚至夜不歸宿。
二、暴躁易怒型:內心強烈的自卑感,導致孩子強烈的反彈,渴望被看見、聽見與關愛,遇事情則容易表現衝動,攻擊性比較強,喜歡成為焦點。同時也不喜歡學習,任意翹課,在班上喜歡欺小淩弱。
三、我行我素型:父母雙方相互推卸,結果誰也不管子女,導致孩子對生活管理、課業學習、人際關係等,沒有任何追求的慾望和成就感,自然地對任何事情也都陌不關心,形成冷漠、孤僻、離群索居的性格。
四、壓抑畏縮型:家長管教不得法,常常大聲責備或出手威嚇,動不動就拳打腳踢,使孩子整日生活在驚恐不安之中,個性發展受到嚴重的壓抑,形成膽小、沉默、內向、缺乏自信…等不良性格。
五、溺愛驕縱型:家長為了彌補孩子所失去的愛,於是過度遷就溺愛孩子,幾乎百依百順地滿足孩子要求,不讓他受到一點委屈,導致孩子處處以自我為中心,變成自私、專橫和任性的「小霸王」。
六、土財主型:家長無法以時間來陪伴孩子,轉而在經濟來尋求彌補,所以常常給孩子過多的零用錢,結果孩子會常常請同學吃東西,尋求自我的認同感,最後孩子會不知奮勉上進,造成好逸惡勞、揮金如土的個性,。
七、壓力過重型:家長在失去配偶之後,便把孩子作為自己唯一的精神支柱,往往把全部的希望和夢想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處處出人頭地,導致孩子的心理負擔過重,遇到挫折時很容易就自我傷害,當承受不住壓力時,甚至會嘗試輕生。
以上這些心態和性格,可能在他們失去父愛或母愛的痛苦中,就會逐漸顯現成型,或在國小低年級時就嶄露端倪,倘若不及時矯正,等進入高年級或國中時,就會看到孩子們更嚴重的性格扭曲與心理變態,終致影響其一生的情感、意志和品格的發展而無法補救。
為孩子心理健康創造良好環境
在單親家庭中,也有特別關心子女健康成長的家長,他們對子女愛而不溺,嚴而有度、教而有方,培養出許多優秀、健康的孩子。可見家長的教育方式和態度對孩子的健康成長,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一,創造一種愉快的家庭氛圍。單親家庭家長要特別注意自身的言行,首先學會自我克制情緒,多使用讚美和肯定的正向語言,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不良的習性,如說謊、背信及不負責任等,使孩子將來在狂風暴雨中,也能樂觀進取、健康有自信地成長。
第二,為孩子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根據孩子的興趣喜好,經常帶孩子去圖書館借書、聽音樂會、欣賞書畫展,鼓勵孩子學習樂器等,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文化氛圍,使孩子逐漸養成開朗而有內涵的性格。
第三,多為孩子打造人際網絡的環境。鼓勵孩子積極參加團體活動,例如寒暑假的營隊,或是學期間的各項比賽,儘可能地參與關懷社會的活動,主動與人交往,培養孩子開朗、樂觀、積極、主動的個性。
第四,注意正確的性別角色的教育。在孩子心理成長過程中,性別角色的學習是一個重要的環節。單親家庭的孩子在這方面缺乏直接模仿的榜樣,所以,家長應尋求親戚、朋友中的性別資源,給孩子適宜的影響,讓其性別角色得到充分的表現和發展,以培養其健康高尚的人格。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25/node461519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