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國際巨星的悲哀! 兒子吸毒女兒失蹤;返家後更驚傳流血事件?! 難道這是巨星

趣味世界| 2015-06-10| 檢舉

在這個月傳出成龍女兒小龍女回家後爆自殘現象

吳綺莉表示昨日發現女兒吳卓林(人稱「小龍女」)割手,「有20、30下,流曬血,所以我瘋了……她的手套住東西,血滲了出來,我見到了,你說我是否會腦子凌亂」。

今年四月小龍女失蹤兩天下落不明

成龍與吳綺莉的私生女吳卓林失蹤了,兩天以來下落不明,目前吳綺莉和校方各執一詞,上演著一出現實版「羅生門」。小龍女今年16歲,還屬於未成年,該事件因此引起大量媒體的焦點關注。成龍一直未對這件事情給予公開回應,之前有傳言稱小龍女想見他而且有過激舉動。

據香港媒體報導,4月22日晚上,吳綺莉收到學校通知指女兒不想回家,吳綺莉趕到學校也沒有見到女兒,還與學校方面爭論,讓她感到情緒失控。

23日吳綺莉中午從家裡外出上班時,坦言不不知道女兒的情況,還覺得學校應該讓小孩與家人融洽相處才對。她聽說學校讓小龍女自由選擇到那裡去,還給小龍女舉出例子,稱香港是有法律,如今可以交由社會福利署安排。

再次被記者提到早前疑似家暴報警事件時,吳綺莉直言小龍女是想媽媽好才會不開心,稱女兒會胡思亂想,尤其是2014年曾有朋友出事才會又驚又怕。吳綺莉說自己也明白為人母親是有責任的,但覺得學校方面若發現小孩情緒有異,是應與家長去瞭解問題所在,幫助學生的家庭,而不是令小孩子想出走。

對於女兒的性格改變,吳綺莉指十五六歲的青年都會有個人想法,大人和青年朋友都有責任去給予正確的導引,讓青年人可理智和平靜去處理問題。

24日下午,吳綺莉與同事回到任職的電台,神色輕鬆,被追問會否接女兒回家時,她無奈地表示應該不會。

吳綺莉堅持讓社會福利署處理

昨日仍未見吳卓林現身,有記者就事件聯絡卓林學校,查詢卓林目前情況,對此校務處表示:「不會就問題作出討論,希望能明白學校的立場。」由此可以推斷,校方可能出於保護未成年人的需要,建議她去了某個地方或者給保護起來了,當事人應該不會遇到什麼危險。

吳綺莉這邊,則一再強調事件要由社會福利署來處理。「我也做不了什麼,難道我又要去報警嗎?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交給社署(那社署的社工怎麼說)他們會盡職盡責,我謝謝他們幫助我了!」而社會福利署一邊一直沒有做出公開回應。

另據透露,吳綺莉除了將事件交由社署處理外,還找了在娛圈、政界均人脈甚廣的律師謝偉俊幫忙,謝偉俊亦願意仗義幫忙。就此,有記者致電謝偉俊,他承認此事並說:「大家都是朋友,我很樂意提供法律上的意見給她。(打算找幫手?)我將會同學校那邊接觸,要瞭解的多點才知道做什麼。」

今年五月份吳綺莉接受有線電視訪問,還談及與女兒卓林的近況,她說:「現在相處的態度多了尊重,以前卓林睡覺熄燈、不關冷氣,但現在會關了。以前吃飯叫她,我都求要她立刻出來吃,現在好了很多,她已經主動很多。」小龍女無故失蹤,

吳綺莉難得停下來和記者認真談論,在影片中反省自認有把孩子照顧好,卻忽略小龍女心理狀況。

現在讓我們了解自殘原因,也可查看自己的狀況,並且如有碰到其他人有這類狀況,也可多一層理解;多一份同理心。

原因

1、發展異化

每個人都存在著創造毀滅欲,GOPLA在解釋自殘行為的時候是通過發展需求這層面的。

發展受阻的結果就是另類改變。這是通過毀滅來實現精神能量的釋放。

2、斷絕期望

很多人都存在期望過高的現象。他們往往會比其他人感受到更多的挫折。

對於一些他們已經失去信心(可以說絕望)的事情,由於他們存在較好基礎,不可避免還是有一些欲求或期望出現,自殘往往也為了斬斷這些來源。

3、焦慮轉嫁

焦慮、緊張、不安、痛苦等得不到化解。自殘是一種壓力轉移的方式。自殘是一種不良的發洩方式。一些人會習慣於增加自身肉體的痛苦來減輕精神的痛苦。

4、策略

為了獲取其他東西。比如敲詐、獲取保險賠付等。

另一個明顯做法就是為了逃避懲罰而進行的逃避性自殘。罪犯往往可能自殘。特別是小偷,往往這已經成為慣偷早就計畫好的行業脫逃手段,甚至團伙規則。在幫派中,為逃避懲罰而自殘的現象也比較明顯。

逃避性自殘也體現為為某些不作為或不成功找藉口等。

捨車保帥,以自殘換取生命也是一種策略。

5、興奮點短路

自虐的快感。一些人會從痛苦中感到放鬆、刺激或興奮。他們會習慣性地自虐。自虐中對肉體的傷害就是自殘。

其他痛苦的減輕,如毒癮發作等。

6、

自殺未遂

本意自殺,自殺未遂的肢體傷害現象被認為自殘。

7、衝動

衝動時的極端想法也能導致自殘。比如賭氣,發誓,食用酒(酒精)達到一定程度 無法控制自己等。

8、外界壓力

許多外界壓力會促成自殘。這時,自殘是被迫的,自殘者並不願意自殘。傷害與否取決於外部意志。比如以肢體傷害為標的的賭博的履約等。再如被惡勢力強迫自殘等。校園暴力中自殘現象也不少見。

9、無知

一些孩子並不知道自殘的危害,有些是在不良的風氣中受到誤導。比如紋身,看起來是在追求「酷」。他們都是在輕率決定後才出現後悔。

10、心理因素

2形式

對於很多女性,長發也被認為是肢體的重要部分。對於感情重大打擊,很可能就以頭髮作為突破口。

無論是哪種形式的自殘,都會被人認為是心理不成熟或不健全的表現,因此難以被社會接受。

在自殘者走入社會的時候,社會可能會因為擔心自殘者的脆弱或另類而在很多方面厭惡、限制或拒絕。

3七種動機

調節情緒

這是自殘者最常想達到的一種效果。當個人有太多負面情緒,包括對外界憤怒、強烈的焦慮或挫折感,就可能把自殘當成應對壓力的方式。特別是求學的青少年和兒童,因表達、處理情緒能力還未發展成熟,常用自殘行為來減輕負面情緒,家長和教師應多注意。

自我懲罰

對自己較無自信,或容易自責的人,會用自殘來表達對自己的憤怒,以及懲罰自己的不是之處。如果父母給予孩子過度要求與批評,可能會在孩子心中種下一個過度嚴苛,讓孩子變得自卑,未來遭遇挫折或表現達不到父母要求時,容易用自殘來懲罰自己。

影響人際

自殘者身邊不乏有關切他的家人、朋友或教師,但自殘者每每讓關切者感到疲累、挫敗,甚至讓人不想理會,因為他慣以自殘行為操弄他人或吸引關心,甚至控制身邊重要的人。

標榜獨立

當對方要自己做不想做的事,例如親密伴侶要求分手、老闆要炒自己魷魚,這時出現的自殘行為是為了表達獨立自主,顯示只有自己能掌控自己,對方是不可能控制他的。

抵抗解離

解離狀態(dissociation),是當人面臨很大的心理壓力時,會讓自己變得麻木,希望能忽視痛苦。但麻木也讓人失去活著的感覺,因此藉著自殘,讓自己感覺痛楚,重新取得活著的感

抵抗自殺

這項功能乍聽弔詭,其實也合理。當負面情緒累積到一個程度,自殘者可能考慮自殺;在嘗試自殺前,如果以自殘來減輕某部分負面情緒,就可能遠離自殺。因此,自殘或許是自殺的保護因子,提醒自己或他人,的確有心理困擾,必須積極面對與處理

追求刺激

人體受傷時,腦部同時分泌「腦內啡」(endorphin),讓人產生欣快的感覺,將痛苦驅除。有時候,自殘也會引發像坐雲霄飛車或高空彈跳的快感。青少年集體公開割腕,常常是用這種自殘行為,一同追求快感,並藉以建立同儕認同。

傷害身體會痛,但自殘者常認為:「傷口一點都不痛,心比較痛。」這裡的「心」,可能就是上述七種心理原因之一。自殘,大多數都是不理智的行為,對身體極其不負責的行為。

4心理分析

自殘美國心理學家彼特認為:世界上大概有一半人具有自虐狂傾向,他們覺得自己渾身都是缺點,

心理壓力大

事事與願望相違背,喪失自信心,心甘情願讓別人壓在自己頭上。 最近很流行「自虐」這個詞,明星們動不動就拿出「自虐」這個招數,讓更多的人注意自己,就連旅行社也在他們的旅遊線路中推出「自虐游」,來吸引顧客。還有一些人竟然上網發表一些自虐、施虐經驗或是發表一些「自殺自虐自殘」的圖片,和更多的人進行交流,並成立自己專門的網站、俱樂部。長春市心理醫院首席專家、長春市心理衛生研究所所長鄭曉華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這樣濫用「自虐」進行炒作,不利於人們心理健康。自虐的人不願敞開自己的心扉裴女士自從和丈夫離婚後,總覺得自己什麼都幹不了,認為離婚過錯完全在於自己,終日鬱鬱寡歡。一次她在做針線活時,無意中用針扎了自己一下,當時她感到這種感覺很美妙,讓她覺得很舒服。於是每隔幾天,她就用針扎自己。時間長了,她感到光扎針也不過癮了,於是她就嘗試著把第一根針埋到體內,她感覺針在自己體內的感覺比針刺更好,就這樣,每隔五六天,她就把一根針埋到自己的體內,直到最後一根針扎到她的坐骨神經上,不能讓她正常走路,她才到醫院進行治療。當時她的體內已經埋下了30多根針了。

自虐的人從來都不會向他人透露自己的心聲,有些人擔心他人知道後,會笑話或是不理解他們的做法,遭到他人的異議。因此,他們總是在默默承受著自虐帶來的快感。

自虐有軀體自虐和精神自虐,是當心情鬱悶時,自己加於自身的行為或方式,是一種非常態心理。自虐者多數對自己不認同,有對自己進行懲罰的意思,並且用其他的方法很難擺脫,他們獲得的是精神上的快感,自虐者不敢說「不」或是「痛」。而自殘和自律是帶有一定的目的性的,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或是目標而暫時需要承受的痛苦。

有自虐心理的人是很痛苦的,都想及早擺脫這種自虐心理。但僅僅用砸東西、大喊大叫等方式來排解是不夠的,能夠徹底擺脫這種感受的方法是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凡事都不要苛求自己,要學會客觀、全面地分析和看待問題,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學會與人溝通,把自己心中的困惑、不滿都向他人說出來,宣洩出來,就能夠避免自虐心理和自虐傾向的發生。鄭教授說,有自虐傾向和自虐心理的人並不可怕,也不要封閉自己,當個人無法擺脫這種心理時,一定要及時就醫,在醫生的幫助下是完全可以擺脫這種不良的心理狀態的,不要諱疾忌醫!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25/node38876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