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電最新消息,《2012》大導演羅蘭艾默里奇新片《ID4星際終結者》續集, 將找中國女星「Angelababy」楊穎參與演出,消息一轉貼之後,許多不熟中國電影或是華人影視的老外都發問說:「她是誰?」、「她到底是誰?」這些提問很常見,但有個老外倒是點出我長久以來很想講卻又不好意思說的,有個老外說「I don't believe that's her real name」。

這還真是我很想提問的問題,其實演藝圈用藝名是很常見的事,用洋名稱唿倒是華人區才有的鮮事,這跟以前明清時期傳教士到中國有關,後來英國殖民香港之後,港人許多場子多半以洋名代本名,洋名成為一種時尚國際接軌,也正式發揚光大了,這習俗便漫延華語區。
舉凡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到中國大陸。人人有洋名,各各不稀奇(大陸最稀奇,從肯德基到星巴克都有人取)。大家不妨想一下你可以舉出多少日本/韓國同學會取洋名就好,有的話大概可能跟外商公司有關,因為非英語系國家的人都不會額外取個洋名,除了華人區之外。
華人取洋名其實不具備法律效應(除非你國籍不是華人),所以這洋名的用意為何,有時多半只是公務使用或是朋友私下叫,或是幼稚園老師上英文課時要取的功能。這時我就很開心《移動迷宮》里的其一亞洲角色Minho(Ki Hong Lee飾演)沒取別的名字,反倒保留了Minho這個發音(據悉Ki Hong Lee國籍為韓國),我覺得挺好的。既能展現該角色的國籍民族特色,也能保有名字的政治自主性。
回過來,取名叫Angelababy有什麼不好嗎?不妨回過頭想想若有個老外也取了個華人名,她就叫「天使寶貝」。不曉得各位第一時間會怎想?不免讓人覺得有幾分害羞了吧?既然是藝名,大家也就將就將就,無需太正經。
但你印象里有幾個老外會取名叫「Angel」?叫「Angela」很多啦(而且多半是美女)。現在老外真的很少人會叫對方Angel為正式用名,這跟叫親愛的、甜心 Sweetie、寶貝Baby差不多。所以把Angel(a)+Baby組在一起,其實有幾分漂亮寶貝的感覺。雖然跟楊穎本人確實很接近,但你懂的,當名字還真有幾分害羞。
但說回來,台灣或是中國很多人取的洋名對老外來說都覺得莫名其妙。
台灣常見怪名就是是脫衣舞孃、情色特種行業最常取的名字Candy、Sweetie, Kitty、Honey、Brenda(英國友人表示這名常見於特種行業,叫布蘭達的別哭)。之前還聽說Flora與Venus。表面上看起來是花神與女神。但是其實是特種行業女子的意思,看來特種行業的女性別稱還真多呀。
跟男女性器官有關係的:Fanny、Dick,不小心取到前者的,多半不知典故,後者現在多半知道。另一個跟男性性器官有關的Peter現在倒還好,Willie/Willy雖有其意,但現在聯想度不會那麼嚴重。
台灣還有人特愛用水果(Apple、Orange、Kiwi),但這對老外來說都不是正經的名字,還很多人叫Cherry,而且櫻桃多半還有另類處女暗示…所以…請各位嗯。算了。或是晴時多雲偶陣雨(Sunny、Cloudy 、Rainy),不少人真喜歡取這類天氣名。
另外,神話里的名字應該避免,特別是宙斯,取這名太霸氣了,還有人叫路西法 Lucifer,畢竟不是個好的角色。筆者還有朋友叫雅典娜Athena。這種感覺就好像老外有人取個華人名字叫閻羅王或是修羅或是林默娘,這樣大概知道筆者意思了。
至於聖經里的名字倒因為宗教信仰之故很多人會取,大概叫Isaac的,都是信基督教才會取此名。倒是老外自己還有人取耶穌Jesus,也引起討論不該叫此聖人之名。
雖然華人世界裡取了很多怪洋名,但不代表老外就不會自己三八。之前提的Apple還是有人取,Paris或是Kobe這種城市名也被取過。這幾年老外父母幫自己孩子取自創怪名更是成為近年討論熱門話題,許多人說這些人的孩子因此一生可能會被毀了。之前最轟動的莫過於一起日本怪名事件。
當年因為有個父親把小孩取為『惡魔』,結果民事局要求不可以取這個名字說『會影響男嬰福祉』,這名字屬於父母權力濫用。後來居然還改了跟『惡魔』同音的漢字『亞驅』而申請成功。但是,聽說這位父親後來犯案被送入牢里,不知道他小孩頂著與惡魔同音的亞驅會有什麼樣的命運?光想就覺得不妙。就像有人取名為夢怡或蘭嬌,應該從小就被嘲笑到大。
看來取什麼名字,真的多多少少還挺重要的,取個有點讓人害羞的洋名可能是目前許多台灣小孩莫名其妙就被取了,如果想改應該還來得及,最好是直接用中文名音譯為最佳,林志玲就是其一範例。建議男生可取Anderson,雖然這是一個姓氏..但台語念起來就是菸斗桑,就是帥哥啦哈哈哈(請不要打我)。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25/node380530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