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豆瓣9.4分神級紀錄片《抽象:設計的藝術》回歸
看完第二季
網友們都被麻省理工的一位美女教授圈粉了
「神仙顏值,神級智商。」

「看完就忍不住去搜索Neri Oxman這個名字,
然後發現,
她竟然是傳說中布拉德·皮特的新女友?」


看起來是不是很像個電影明星?
可Neri(奈利)壓根兒不是靠臉吃飯的!

如果對於奈利這樣的科技狂人來說
麻省理工是宇宙中最酷的地方

那奈利領導的媒介物質小組
就是麻省理工最瘋狂的一個實驗室

這個實驗室里
有建築師、藝術家,也有科學家
「我來自一個核心的神經技術團體
但跟內利見一次面
就足夠改變我的想法和人生軌跡了」

「和內利互動的時候,
你會有一種感覺
你可以明天早上醒來
想出你能想到的最瘋狂的想法
這也不是不可能的」

奈利的日常也充滿了各種奇妙的可能
除了在麻省理工當教授
她還是拿過超多一線設計大獎的藝術家
在十年前
就登上過跟《商業周刊》齊名的商業大刊封面

可能前一天她還在科技論壇
講3D列印、自然保護

後一天她就出現在米蘭設計周
帶著黑科技新材料
去當特邀嘉賓

奈利說:
「我在觀看亞歷山大·麥昆的時裝發布會時
神魂顛倒的情形,
不亞於我在顯微鏡下做科研的熱情。
我不認為時尚只是時尚,
生物只是生物,
就像我從不把建築、設計、文化分割對待。」


奈利本人
也是一個奇怪又迷人的混合體

她43年來的人生經歷
跌宕起伏得像一個傳奇故事

1976年出生於以色列的奈利
從小就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
「三歲時,
我就覺得雪花這種從天而降的物質好神奇,
想要知道它為什麼會融化。」

這種好奇心
一直延續到了現在
「三歲時的天真無邪
依然存在」

因為奈利的父母都是知名建築師
她的童年
不是在父母的工作室晃悠
就是在祖母的大花園裡赤腳奔跑

所以在她眼中
自然和文化從來沒有壁壘

學習建築設計長大的奈利
原本想沿著父母的軌跡
成為一名建築設計師
但戰爭改變了一切
18歲時軍隊招募
她成了以色列空軍的中尉

「參軍後,
在很小的年紀就要面對死亡,
你的內心會跟自己作戰。」

服完兵役後
奈利去了希伯來大學醫學系
接著又在英國最老的獨立建築教學院
倫敦建築聯盟讀了建築學碩士
後來還拿到了設計學博士學位

做出這一系列「與眾不同」的選擇
是因為她想要為改變這個世界
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而做出一些嘗試

成為麻省理工的教授後
她每天的工作
就是和一幫有趣的人一起
「思考事情50年或者100年後的情況」

碳纖維和塑料對環境的影響
或許已經是老生常談的話題
但對於奈利的團隊來說
「找到解決辦法」
絕不是一句空泛的口號

他們做出了很多在外人看來很瘋狂的嘗試

在蠶絲行業
都是用煮蠶繭的方式來解開蠶絲
在這個過程中會殺死所有的蠶

當奈利讓麻省理工採購部訂購6500隻蠶時
大家都很疑惑
「她又不織布,買這麼多蠶來幹嘛?」

原來
奈利帶團隊一起造了個金屬框架
設計了一種機器人
模擬蠶絲成繭
然後把6500隻蠶放在支架底部邊緣

蠶寶寶們在吐絲、羽化後
又可以延續新生命了
這批存活下來的蛾
生產了150萬顆蛋
可以用來創造另外250個臨時建築物
「建築和生命共存
不是更符合自然規律嗎?」

除了讓蠶建房子
他們還試著用各種奇怪的物質做建築材料
「奶昔可生物降解
但是和混凝土一樣堅硬」

「我們想創造第一台光學透明玻璃印表機」

列印出來的玻璃
既能當家居藝術品
也能當建築材料

不僅擁有極高的精確度
還能通過光學變化來控制透明度和顏色

「在未來
我們可以建造一座玻璃列印的摩天大樓」

奈利的團隊
還將3D列印技術首次用於製作
帶光合作用的可穿戴裝置
在裝置中放入微生物
實現光、糖、生物燃料之間的轉化
製造出會自行生長的衣服

「在不久的將來,
這些功能將會通過掃描皮膚、修復受損組織
和維持身體來增強穿戴者的體能,
這是前所未有的嘗試。」

他們還把蝦殼磨碎了做成甲殼素粉末
然後改變化學濃度
得到不同屬性的原料
「甲殼質是地球上第二豐富的生物聚合物
果膠可以在檸檬和蘋果皮中找到
這些天然材料都是100%可回收利用
完全可以替代塑料」

「和會纏絲的機器人一樣
我們可以用最有效的方式來處理一些複雜的事情
在列印天然材料的過程中
加入進行了基因改造的微生物後
建築都可以像大樹一樣生長」

如今
奈利團隊的作品已經被收入
現代藝術博物館、蓬皮杜藝術中心、
波士頓美術博物館等全球知名博物館。

奈利團隊的研究
既可能出現在現代藝術博物館裡
也可能同時出現在《自然與科學》的封面上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建築設計部的資深館長
稱奈利為「領先於自己時代的人」

「奈利的作品看上去很不可思議,
且影響深遠。」

「這些探索代表了建築和設計的未來。
她正在做的事我們已經嘗試了一千年——
捕捉自然的秘密來學習如何建造、組織和生成。」

和布拉德·皮特的緋聞
其實也是因為皮特很欣賞她的設計作品
想要一起合作
「他不是我男朋友,
但我們確實有合作一起做項目。」

這些來自外界的肯定
來之不易
「因為實驗室做的都是一些很超前的嘗試
我無法告訴你
一開始有多少批評、多少嘲笑
但是我們依然堅持到了現在」

「因為
這一切只有當你相信魔法時
才會發生」

在紀錄片的結尾
奈利說她很喜歡愛因斯坦的一句話:
「有兩種生活方式,
一種覺得世上並無新鮮事,
一種是所有事都是奇蹟。」

「那個相信凡事皆是奇蹟的人,
就是我。」

.........
.........
圖片和素材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 / InsDaily( ID:Instachina )
THE END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