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歲老先生,捧紅張學友劉德華,捐了3萬座樓,一生都在締造傳奇

無明| 2018-01-08| 檢舉

他是傳奇的締造者

是半個娛樂圈的大恩人

是全球任期時間最長的上市公司CEO

卻曾是香港最摳門的人

但捐款超100億、3萬座樓

幾乎每個華夏學子

都在他的樓里度過自己的求學時光

他就是Run Run Shaw——邵逸夫

今天,是傳奇離開的第四年

武漢與「逸夫」的那些故事

邵逸夫捐贈的校園建築,有教學樓、科研樓、實驗樓,也有圖書館;這些建築,或典雅、或現代。但它們都有一個名字——「逸夫樓」。

武漢「最老」逸夫樓——華中師範大學科學會堂

1987年1月,邵逸夫將1億元港幣支票交給原國家教委,確定了華中師範大學在內的首批10所高校。

因此,在華師建成了武漢「最老」的逸夫樓——科學會堂,邵逸夫親筆題字。樸實、莊重、大方的科學會堂解決了華師教學用房緊張的「燃眉之急」。

實際上,武漢高校中,華師有著最多的逸夫樓。從1987年1月章開沅校長赴港接受捐贈起,共有科學會堂、一附中體育館、附小南樓、化學樓、國際會議中心五座樓相繼落成。

1993年9月,邵逸夫先生來武漢參觀雜技節,順便到華師參觀。當時師生對他的印象是安靜、話很少,但一直強調「希望對學生學習、老師科研有所幫助」。

邵逸夫到訪華中師範大學

1999年,華師負責邵逸夫長江遊覽的引導、服務工作。藉此機會對邵逸夫表示感謝,「不感謝,不感謝。」邵逸夫微笑回答,「我的錢取之於民眾,要用之於民眾。要感謝你們,你們辛苦了,建了那幾個項目。」

「只要建得好、用得好,我就很高興了。」邵逸夫說。

武漢「最美」逸夫樓——武漢大學人文科學館

「我將以一千萬港元捐贈貴校作為興建人文科學館之用。」1987年,邵逸夫先生向武漢大學捐資,寫給武漢大學的信中寫道。

武漢大學人文科學館

武漢大學人文科學館繼承了武大早期建築的風格。大樓外觀呈山字形,屋頂為孔雀綠琉璃瓦,典雅大方,可俯視東湖,遠眺磨山。

清華大學宋澤芬教授稱讚其為「全國最美大學校園裡最美的一棟建築」。2009年還獲得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創作大獎」。邵氏工程評比中,被評為一等獎。

2002年3月24日,又一座逸夫樓——生命科學大樓落成於武大,是當時國內高校中單體規模最大、條件最好的生命科學研究大樓。

武漢「高大上」逸夫樓——華中科技大學

逸夫樓往往是一座學校里最現代化的建築。2003年11月20日,邵逸夫先生與華中科技大學共同出資建造的逸夫教學樓開工,在建成時是亞洲第一大教學樓。

華中科技大學逸夫教學樓

華科還有兩處建築受到過邵逸夫的捐助:圖書館、逸夫科技樓。1992年,邵逸夫還親臨華科圖書館,與圖書館內的學生寒暄並為他們簽名。

當被問到「您前半生賺了這麼多錢,後半生做什麼?」時,邵逸夫大笑著回答:「我後半生就是送錢,把該送的錢都送出去。」

行一時善易,行一世善難。

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中師範大學、武漢理工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華中農業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湖北大學、湖北經濟學院、武漢科技大學……15所高校的校園內,一座座逸夫樓相繼矗立。

那些年,我們一起上過課的逸夫樓

2014年1月7日,邵逸夫與世長辭,全世界都在緬懷紀念這位老人。有人統計了全國邵逸夫教學樓分布圖,星羅密布。雖不是完全統計,但足以見其畢生寫就的教育傳奇。

「細數一路成長,總有那麼一棟『逸夫樓』陪伴著我們走過日夜青蔥。」這是武漢大學一名學生髮的微博。

「到校內隨手拍下逸夫樓並在逸夫樓簽到,為老先生送行。」 在聽聞邵逸夫老先生去世後,數萬微博網友發起「隨手拍校內逸夫樓」,大家以這種特殊的方式紀念邵逸夫。

華中科技大學學生用手機拍攝由邵逸夫先生捐建並題名的校圖書館

全國網友隨手拍逸夫樓

2017年11月19日是邵逸夫誕辰110周年,網友們自發分享著學生時代與逸夫樓的故事。

跨越一個世紀的傳奇

他是娛樂教父,締造了香港影視的黃金時期,捧紅了「四大天王」一代代「港姐」。

他更是慈善大家,一生捐款100億、3萬座樓。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我們的常聽的是逸夫樓或TVB,可能很少聽說邵逸夫獎。

2002年,號稱東方諾貝爾的「邵逸夫獎」在香港正式宣告成立,用以表彰全球造福人類的傑出科學家。設天文學、數學、生命科學與醫學三個獎項,在獎項設置上彌補「諾貝爾獎」的不足。

人生比戲更精彩,每個橫切面都刻滿傳奇。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為表彰邵逸夫,在教育、醫療、科學等領域做出的巨大貢獻,將中國發現的2899號行星命名為「邵逸夫星」。

《一代宗師》里有一句台詞:「人有三個境界: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邵逸夫的一生就是這樣,白手起家、熱愛電影創造邵氏公司,乃「見自己」;創辦TVB,締造香港電視黃金時代,是「見天地」;最後是「見眾生」,關心民祉,將一生財富慷慨捐贈,惠及多方。

人們無法不銘記邵逸夫。即便不少國人至今不知道邵逸夫是何許人,但在其一生中,或多或少會接觸到、看到鐫刻著逸夫字樣的大樓,而其後輩,也將繼續在逸夫樓里汲取知識。

馬伯庸曾說:

「他生時清末,去時已是二十一世紀

白雲蒼狗

變化之劇有如穿越

足足橫跨一個世紀

謹奉輓聯:

百年觀雲濤,從此空院無光影

千樓蔭學子,至今石基有公名」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25/node178673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