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給你一次選擇孩子他爸的機會,你會選吳尊還是陳小春?
小優想大多數人都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吳尊吧。畢竟他又帥氣又貼心,而且不管遇到什麼情況,對neinei和Max都超級耐心噠。
相比之下,那個一言不合就發火,渾身充滿了我是大哥別惹我的陳小春,恐怕沒幾個人敢選擇。
要知道在節目剛播出時,陳小春微博底下的評論都是長這樣的:
「伴春如伴虎",可憐我Jasper
Jasper太可愛了,爸爸要溫柔點啊
有人要一起去偷小小春嗎?
你再這麼凶,我們就搶你兒子啦
... ...
因為Jasper走得慢,陳小春就對他大發脾氣,以至於Jasper拿起喇叭說道:「你能不生氣了嗎?」
如果換做是4歲的小優,可能早就被嚇得當場尿褲子了。
陳小春在節目中發火也不是一兩次了。網友們一邊兒心疼Jasper,一邊兒調侃自己看的不是陳小春帶小小春參加《爸爸去哪兒》,而是小小春帶陳小春參加《變形計》。
什麼叫虎爸嚴父?看看陳小春在節目中的表現就知道。
親親抱抱舉高高什麼的,想都不要想,沒有時不時給你一個來自嚴父的凝視,就已經很讓人開心了。
很多人看完節目後都說陳小春身上有自己父親的影子,像脾氣暴躁、沒有耐心、說話大聲這種,簡直和小時候爸爸凶自己時一模一樣。
反觀吳尊,一個人帶兩個娃,而且不僅沒有不耐煩,反而每次都細緻入微,超級耐心和sweet。
成為奶爸後,吳尊大部分時間都給了孩子,還專門看了很多育兒書。
所以他能成為人人都想要的nice爸爸,小優一點兒也不意外。
印象比較深的是某次早餐,neinei和Max都不愛吃饅頭,吳尊沒有強迫他們,而是自己吃得津津有味。
等到neinei滿臉疑惑地問他:「你喜歡嗎?為什麼你什麼都吃?」時,吳尊一邊吃饅頭一邊回答說:
很多人要吃很多東西,都沒東西吃,你們不能浪費的。有些人只吃白粥,沒有雞蛋,什麼都沒有,所以你們要乖,知道嗎?
以身作則,先消除孩子的牴觸感,然後再慢慢講道理給孩子聽,這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但生活中的大多數爸爸都不是吳尊,而是陳小春。慣用的「教育」手法除了吼,剩下的大概就是打了。
不過陳小春雖然有著中國絕大多數父親身上都會有的嚴厲,但他有一點做得特別好,那就是知道自己錯了就會主動向小小春道歉。
看了最近幾期《爸爸去哪兒》,你會發現過去那個脾氣暴躁的「山雞哥」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有著溫暖內心的「小春爸爸」。
尤其在面對劉畊宏女兒小泡芙時,更是溫柔得連Jasper都吃醋了。
關於父母應該用怎樣的聲音和孩子說話?李蕾姐姐給出了自己觀點:
1、孩子會模仿父母,父母要留心自己的言行。
千萬不要低估孩子的模仿能力。作為孩子幼年時代最親近的人,父母的一舉一動都會被孩子模仿。
眾所周知,孩子3歲前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很多習慣都是在這個時候養成的,孩子的所有行為都是由父母灌輸和教導的。孩子就像一面鏡子,會折射出父母的言行舉止。
2、控制你的聲音。
父母的語氣不同,給孩子帶來的感覺也是不同的。一個不小心,就有可能向孩子傳遞不好的情緒。
加上現在的父母往往具有多重社會身份,所以要特別留心自己在和孩子說話時的聲音,不要把在工作中不那麼溫柔的聲音帶給孩子。
在李蕾聲優課第12堂課《改變聲音彈性,扮演好人生中的不同角色》中,李蕾姐姐講過想讓聲音駕馭不同角色,先要訓練聲音的彈性。
訓練聲音彈性的3個方法
1、注意氣息。
在你變化聲音的時候,你的吸氣、呼氣都要留有餘地,這樣你的聲音才有變化的可能性。
2、聲帶運用。
(1)變化聲音之前,我們的聲帶先要做好準備工作(放鬆聲帶),就像跑步前要先做熱身運動。
具體怎麼做:
微微地張開嘴,吸一口氣,讓氣流很均勻地振動聲帶,發出特別細小的抖動的聲音,可以從低到高,從弱到強,讓聲帶先啟動,然後才能做長時間的彈性運動。
(2)善於運用「中氣」來助力。在眾人面前說話,不能扯著嗓子叫喊。音量只有5%來自於聲帶,其餘95%都是靠呼吸和共鳴來完成的。
3、用軟齶來改變音色。
想讓自己的聲音有彈性、很動人,和改變軟齶有很大的關係。
訓練軟齶的3個動作:
(1)舒展軟齶:張嘴朝後打哈欠,軟齶部分會朝後、朝兩側伸展開,像一把扇子,往口腔後方打開。
(2)降低軟齶:皺鼻子。這個動作做起來不好看,但很管用。皺鼻子時,你會感覺到口腔里天花板的部分有一塊降下來了。
(3)振動軟齶:發「N」的聲音,類似牛的叫聲,要拖長,力氣要往軟齶上使,專業術語叫怒音。
學會控制自己的聲音,是每一對父母都不能掉以輕心研究的課題。
之前有媒體採訪吳尊,問他孩子調皮時真的沒有生氣煩躁過嗎?
吳尊回答說:「調皮是孩子的天性,因為他們還不懂,需要家長去教,他不希望過多干涉孩子的性格發展,正確的引導反而更重要。」
還是那句話,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去努力成為孩子的榜樣吧。因為你的樣子,會決定孩子未來的樣子。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