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馬雅舒離婚前後,吳奇隆的形象受損嚴重。公眾不關心那麼多細節,誰聲音大誰說得更像真的。這種傳播規則確實很欺負老實人,尤其是那些信奉行勝於言,老實巴交,從小家教相當不錯的老實人。
所以,至今留在公眾印象里的還是"聽說他們離婚很不愉快?""聽說金錢上有爭議?"再加上相識於微時相濡以沫的橋段被渲染得很容易讓人共鳴,吳奇隆簡直坐實了負心漢小氣鬼的形象。公眾事件,不到圖窮匕見,雙方互甩實錘證據的時候,就只能提供給每個觀眾他最想聽的那一段。
這口氣,憋到和劉詩詩結婚的時候才算完事。吳奇隆是個實誠人,但也是個苦孩子,一直在還債還債還債,和同樣艱難的蔡少芬也只能相識於微時牛衣對泣。那種對自己人生的無奈,失控,絕望,被命運捉弄的無助,終於不再重回。四十多歲了,他才真正開始控制自己的人生。
馬雅舒是他的第一次嘗試。他倆相遇時,他前債已清,世事茫茫。雖然還未夠強大,但人生中段,是需要伴侶來相互支撐,彼此奮力前進。
最慘痛的故事莫過於此,她不是那個人。
當事人沒有發言,沒有指責,面對公眾只能感謝。但在真人秀里,馬雅舒展示出來的不成熟遠超觀眾預料。她生了兩個孩子,不僅沒有負起責任來引導她們成長,反而變成妨礙他們健康活潑的助力。
或許有太多表演的成分,畢竟他們的家庭看起來太像樣板間。畢竟控制欲強的母親從來都是條理分明,不會面對兒童懦弱至此。但兒童沒那麼強的自我控制能力能從頭表演到尾,所以米雅面對母親隨意扯謊,所以養育一哭二鬧三上吊的女兒,這些事實都無法表演。
將近4歲的女兒米雅,還穿著尿不濕,不會上廁所,不能獨立吃飯——其實以上都沒關係,兒童發育有早有晚,但馬雅舒完全沒意識到兒童已經需要在人群中生活。
她一而再,再而三,說,她太無助了!她在米雅進幼兒園時號啕大哭仿佛生離死別,面對問題絲毫沒有解決辦法,只知道,心疼,難過,無助。
她不是在養育兒童,她是在呵護自己沒能被嬌慣到公主夢想。她夢想中的美滿人生,大概就是被呵護被縱容,不需要獨立自我,只用撒嬌發嗲痛哭,不管遇到什麼時,都會有她這樣的媽媽,隨時體諒自己的無助孤獨低能,理解自己面對殘酷世界的絕望感。
她的公主病從沒能被好好呵護。現在有了孩子,米雅就變成了放大的自己。她在兒童養育上有一種奇怪的吹毛求疵。米雅曾經被家具碰過,所以全家沒家具,吃飯要坐在地上!她阻止兒童接觸世界,接觸一切她認為髒亂差不安全不美好的東西,她大概想在現實世界裡,為逐漸長大的兒子女兒繼續建立夢幻無菌王國。
說到底,孩子都是自己的翻版。米雅對付馬雅舒,就是一哭二鬧三上吊,馬雅舒和老公吵架時也是這樣,動輒就是有家具就沒你。她老公還是善於說甜言蜜語的義大利血統,每句爭執都跟一句我愛你!
這是太愛孩子,還是太不愛孩子?馬雅舒應該是認為自己很愛孩子的,她緊張焦慮,甚至失去自我(當然也因此把自我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去幼兒園她就想去做幼兒園老師。小孩上學都有分離焦慮症,如今看起來發病的應該是媽媽。但這種所謂的愛,又是一種任性的不負責任的感情。為了兒童人格的健康幸福,父母應該做的事她一樣都沒做。
追溯到感情里,可以想像得到馬雅舒的戀愛人格。她的自我在與他人相處時,會驟然放大,期待所有親人的無限寵溺,動輒就上綱上線精神緊張。和前半生經歷並不那麼充裕幸福的吳奇隆相處起來,大概說是噩夢也不為過吧。
不過現在也都挺好的,什麼鍋配什麼蓋。吳奇隆找到了他的劉詩詩,神經並不纖細,對世界滿心善意,一路瑪麗蘇演到大,人生就是一個大寫瑪麗蘇。馬雅舒也找到了願意包容她性格的伴侶。但是人生在世,人和人的相處,即使親如夫妻,也不是只靠包容和寵溺,靠瑪麗蘇橋段,就能順利度過人生下半程。也祝願馬雅舒家的家具早日回歸,米雅在幼兒園順利成長。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