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尊稱為劍聖, 與李連杰等巨星多次合作, 卻孤獨終老
於承惠去世,他因自創劍法被尊稱為劍聖,與李連杰等巨星多次合作,卻孤獨終老!很多媒體報道時都用了「最後的劍聖」這樣的標題。「聖」這個字在中國具有極尊貴的意義,上下五千年也沒有幾個人是可以用的,但用在於承惠身上,卻顯得那麼理所當然。無論是出神入化,婉若游龍的劍法,還是其飄逸高古的氣質,於承惠都仿佛傳說中的劍聖,再現於人間。
於承惠1939年出生於山東蓬萊,1960年奪得青島市武術比賽全能冠軍,1963年以「醉劍」獲得華東地區武術比賽冠軍。同年因訓練中膝蓋摔傷,離開武術隊進入山東黃台造紙機械廠,之後做工人十幾年,利用業餘時間習武。直到1982年張鑫炎在大陸拍攝《少林寺》起用大陸武術運動員,在別人的推薦下於承惠扮演了反派王仁則。他的雙手醉劍讓觀眾大開眼界,從此於承惠開始了他的武術電影演員之路。
1983年,於承惠在《少林小子》中出演武當劍法高人,雖然性格剛愎頑固,但終於不再是反派。影片講的是少林武當兩派的故事,這也承接了改革開放之初中國人對武林的想像。1984年,劉家良代表邵氏在大陸拍攝《南北少林》,雖然劉家良的傲慢和香港大陸電影人的待遇不同,使得年輕的李連杰非常氣憤,並在之後親自導演了充滿憤怒的《中華英雄》。但本片仍不失為一次香港與大陸武術工作者的成功合作,李連杰的北派武功與胡堅強的南派洪拳都極有看頭。特別是片中兩位出身螳螂門的朋友,於承惠與于海分別以雙手劍、棍術和螳螂拳交手,連番打鬥讓人目不暇接。
1984年,於承惠在張子恩導演的《黃河大俠》中擔任主角,《少林寺》的時代背景是唐初,是盛世的開始,而《黃河大俠》的時代背景是唐末,是盛世的終結。影片除了於承惠的雙手醉劍,還能看到熊欣欣的演出,在其中扮演一個鬥雞眼的小角色。影片似乎受到金庸《笑傲江湖》的影響,講的是政治的醜惡,最大的惡人其實是岳不群式的偽君子。
在八九十年代的中國武俠熱中,於承惠最後一次著名的演出是在1993年的《東歸英雄傳》中,於承惠在片中飾演最終的反派高手「鷹」。在片尾之前,從始至終只見其聲不見其人的表現烘託了這位高手的氣勢。於承惠也參與了本片的編劇和動作設計,設計了很多高危險的特技動作,比如那個幾名哥薩克騎兵一齊從橋上墜入湍急的流水中的畫面,在今天仍然有很多人記得。此時,鬚髮開始變白的於承惠,已經具有一種隱然世外高人的氣質,讓武俠片迷感到遺憾的是,在香港武俠電影達到最高峰的此時,於承惠沒有參與香港電影的製作。特別是沒能與最具武俠浪漫情懷的徐克合作,否則的話《笑傲江湖》中的風清揚自然非於承惠莫屬,而《東方不敗》等片又可以從這位當代劍聖身上碰撞出多少火花。
這些遺憾多少21世紀的電視劇拍攝中得到一點彌補,在中國的武俠影視劇中,只要是世外高人,頂尖高手的角色,人們一定第一個想到於承惠。於是他扮演了《李小龍傳奇》中的葉問,《笑傲江湖》中的風清揚,《倚天屠龍記》中的張三丰,《神鵰俠侶》中的黃藥師,《七劍下天山》電視劇中的傅青主。
於承惠晚年也演了幾部電影,其中戲份最多最精彩的當屬《倭寇的蹤跡》飾演第一高手裘冬月。據於承惠一起工作的武林後輩回憶,於承惠在片場不愛說話,為人沉默低調,你不問,他就默默的吸菸,問了,往往打個馬虎眼過去,是中國老輩拳師的做派。偶爾聽別人說的實在不對了,會站起出來說一句:不是這樣的。別人很尷尬,等著他的下文,他又開始默默的吸菸,也不說了。高興了會把年輕人帶到他房間,看他寫字,給你煲湯喝。他煲的湯很好喝,你問他武術的事兒,他就繞開,感覺特別像老舍《斷魂槍》里的沙子龍。
於承惠師出螳螂們,後來學過心意六合,還學過綿砂掌與「牆上掛畫」。所謂「牆上掛畫」是徐浩峰在小說中描寫過的一種武功,人跳起來,背貼在牆上,可以懸停六七秒,其實是指力驚人,用手扣住磚縫。中國單手劍在漢代退出戰場,成為民間使用或身份象徵,而雙手劍繼承了戰場的實戰劍術。於承惠的雙手劍,是螳螂們的「柳葉劈刺雙把劍」的再發展,形成自成一家的劍術風格。中國劍術與重視劈砍的日本劍道不同,是以刺擊為最終目的。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刀霸氣,劍優雅,其實在真正的中國武術中正好相反,真正的劍術求得是霸氣,刀反而求得是精準。雙手持劍,中間是槓桿,原理猶如大槍,靈虛一刺,仿佛蛇突然竄出來,會把兩旁的東西都撞開,所以真正的雙手劍是最霸氣的武器之一,只不過後來人就不太會用了。所以幸而有於承惠,在古典時代已經終結的現代,讓我們看到中國武術雙手劍真正的樣子。
所以無論文化還是審美都極度西化的時代,於承惠讓我們看到東方文化與東方人種的飄逸之美。悼念於承惠,仿佛不只是悼念一個人,一個演員,而是悼念一種逝去的文化道統,悼念一個時代。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