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歌聲》的收視率是3.9%(CSM52),這雖然遠低於歷屆好聲音的總決賽收視,但也已經刷新了今年下半年綜藝節目的最高收看紀錄了。
節目死忠們依然怒刷著「黑幕論」,這幾乎已經是所有選秀節目的標配。在昨天的推文評論里,他們辱罵著那英、力挺著那些被「淘汰」的學員,不是人身指責,就是痛罵比賽結果。
梅丸君很吃驚!看了十多年選秀,你們竟然還在意誰是冠軍?
他們究竟在吵什麼?總結起來,大概有兩個焦點:
①票數問題
華少口口聲聲宣稱的81位專業聽審投出了92票,這成為持「陰謀論」的網民們最大的證據。
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其實,直播鏡頭早就告訴你了真相。
看看這哥們兒,憑藉一己之力給蔣敦豪怒刷了2票!
印象深刻的是,在最終的票比出來後,華少一再強調「核實後將會公布」,但這個「核實人」似乎並沒有履職。
雖然結合現場觀眾投票的50%權重,蔣敦豪仍然以絕對優勢奪冠(也就是說專業評審的分差不影響結果),但至少,它已經在「程序上不正義」了。導演組功能設計上的bug,公證核實的不作為,讓最終的結果顯得不那麼嚴肅了。
公平從不是絕對的,在票選社會如此,代議社會亦是如此。經年後你會發現,那些年投出了多少選票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你曾經也是電視內容的參與者、創造者、貢獻者,見證了互動時代的大眾傳媒,那才是最彌足珍貴的媒介記憶。
其實,大家質疑的其實不是結果的不公平,而是參與無方法,反饋無途徑,從而會追問、會懷疑。比如近期的百花獎,101位大眾評審的代表性和功能行使,就受到了從自媒體到嚴肅媒體的全民拷問。
②國籍問題
當周杰倫戰隊的新加坡華人向洋進入終極PK時,關於國籍的討論就塵囂之上。連平日做時事報道的某嚴肅媒體,也煞有介事的發了一篇評論《新加坡人能不能當新歌聲冠軍?》。
評論員認為,「如果一檔娛樂節目還要探討國籍問題,只能說明我們離成熟的娛樂工業還相差甚遠。」這個歸因不僅有錯,也「有所不知」。
評論員「有所不知」的是,「the Voice of……」版權分銷的突出特點,就是它唯一的「變量」就是「地點」。也就是說,在節目模式和播出效果上,各國導演組的操作空間很小,挖掘本土學員成了最大的操作空間。
但同時,也意味著各國版本的學員都有了一個邊界。舉個例子,中國人就不會出現在「美國之聲」,如果有,那應該是在美華裔。
中國版是怎麼詮釋「中國」的本土學員呢?仔細想想,節目裡是如何傳達這些概念的:
為什麼看似不重要的自我介紹一定要介紹「我來自……」?
為什麼每一位學員的表演都要標註「生源地」?
為什麼所有的華裔歌手都一定要強調「我會努力學習華語歌」?
為什麼周杰倫總是說「中文歌最好聽」?
這一切的細節設計,都是為了詮釋「中國」的概念。從第一季出彩的中國台灣學員,到第二季的香港粵語歌的發掘,再到第三季「海龜」學員集中冒泡,第四季的外籍華裔扎堆。從台灣到香港、澳門,從新疆到西藏,地域元素與文化意義緊緊勾連,成了學員VCR敘事、背後苦情故事的一套標準化敘事,也不斷地擴充了「中國」這個名詞的外延。
無論是《中國好聲音》和《中國新歌聲》,它們五季以來定下的「中國」概念,更接近於「大中華文化圈」這個名詞的內涵和外延。這意味著,學員除了中國國籍,還可以是其他國籍的華裔,對於港澳台學員而言,甚至還具備了增強民族文化認同的「統戰」意義。目前,已經湧現出日本、馬來西亞、澳大利亞等多個國籍的華裔學員。
但很顯然,這個定義老百姓並不買帳。雖然在總決賽的VCR和現場發言里,向洋無不強調自己對中國的熱愛。但「熱愛」拿不到選票,它仍然不符合普遍中國人對「中國新歌聲」之「中國」的定義。
綜上所述,我們的觀眾為什麼在乎國籍?並非娛樂工業不夠成熟,而是我們本身就十分在乎「中國」這兩個字。
再談選秀「陰謀論」
自從有了選秀節目,「陰謀論」就一直在網絡話語中存在。但你有沒有發現,即使是所謂的「黑幕」、「爆料」,無非是一些游離在規則界限內外的事件,而真正能稱得上「醜聞」的並無多少,只有十年前某些弄虛作假的「選演員」節目。
這恰好說明,那些傳出「陰謀論」的節目有著豐富的節目傳播經驗,整條鏈背後,其實是節目組和推廣系統達成的一種默契,節目組從中獲得影響力,推廣系統也由此得名得利。
要知道,選秀節目的「黑幕」曾經的確捧紅了一批人,比如當年讓芒果台員工都「聞風喪膽」的著名爆料人「舞美師」。這就如同現在活躍在微博一線的電視爆料人們一樣,他們早就有了名正言順的生存空間,在中國娛樂產業中也是關鍵一環。
曾軼可和包小柏曾引發選秀節目「黑幕」猜測的高潮,它同時成就了這一年的選秀。
所以某些大報評論員,千萬別說什麼「我們離成熟的娛樂工業還相差甚遠」,只是這行早就面面俱到水很深,你是隔行隔山資歷淺。
最後忍不住再提一句,都是看了十多年選秀的「老麻雀」了,你早就應該深諳其中的套路。看唱歌節目就安心聽歌,看喜劇節目就樂呵笑笑,沒事猜猜蒙面歌手也挺好,誰是冠軍這件事,哪有那麼重要!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