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關曉彤與孫紅雷主演的《好先生》正在熱播,很多媒體人趁著這股熱乎勁,開始扒關曉彤的老底。扒來扒去,所得的結論無非是關曉彤出生於演藝世家,屬於星三代,爺爺關學曾是單琴大鼓第二代傳入、北京琴書創始人,也是一位德藝雙馨的老一輩藝術家;父親關少曾是一位知名的老戲骨,在演藝圈也是八面玲瓏的人物。
其實,關家的故事遠不止這些。聊這個家族三代人的奮鬥故事前,必須跳出他們一家,回溯歷史,看看關家到底是怎麼來的,以及這個家族到底走過了怎樣的風雨歷程。聊他們的家族史,應該先從「關」姓的由來講起。看過關學曾、關少曾或關曉彤材料的人都知道,他們是滿族人。那麼滿族姓「關」的是怎麼來的呢?
一個古老姓氏的過往
關姓的滿族人全部來自於一個古老的姓氏——「瓜爾佳」。瓜爾佳原本是地名,後來居住在這裡的女真人以地名為姓氏,所以叫瓜爾佳氏。這個氏族的人祖上居住在薩爾滸,也就是今天的遼寧撫順地區。在歷史上,瓜爾佳氏一直是滿族第一姓氏。在清朝編撰的《八旗滿洲氏族通譜》中,瓜爾佳氏位列第一。
16世紀末的時候,瓜爾佳氏酋長帶著氏族的力量歸附了當時冉冉上升的愛新覺羅氏,與愛新覺羅氏聯姻,協助努爾哈赤與大明較量。由於政治原因,大金國以來,瓜爾佳氏就按地區分成了多個分支,如蘇完瓜爾佳氏、葉赫瓜爾佳氏等,滿清入關後有產生了鳳城瓜爾佳氏、金州瓜爾佳氏等分支。
在最早與漢族接觸的過程中,瓜爾佳氏被翻譯成「搗亂」或「圍繞菜園子的水溝」等,讓氏族的貴族非常不滿意。與漢族交往需要有一個響噹噹的姓氏,不然一定會被瞧不起。瓜爾佳氏學者們討論來討論去,最終決定姓「關」。之所以姓關,是因為瓜爾佳氏的知識分子和軍事將領大都崇拜三國英雄關雲長。
雖然分布在不同地區的瓜爾佳族人也相繼選擇了其他的一些姓氏,但關姓的依然居多。所以,滿族姓關的人幾乎全部來自瓜爾佳氏。瓜爾佳氏協助努爾哈赤取得了薩爾滸戰役的勝利。努爾哈赤吞併遼東後,瓜爾佳氏又隨努爾哈赤來到了遼瀋地區。滿清入關後,瓜爾佳氏來到北京,居住在今天的壽比胡同。由於政治原因,一部分瓜爾佳氏散落到中國其他地方生息繁衍。
滿清入關之後,瓜爾佳氏出了很多人才,康熙年間的權臣鰲拜、清末的名臣榮祿等都是這個家族出來的。此外,抗日名將關向應,香港藝人關寶慧、關之琳等,都是這個家族的佼佼者。
關學曾在曲藝界的輝煌
到1922年關學曾出生的時候,滿清的統治已經謝幕,中國進入了軍閥爭雄的亂世。關氏也隨著清王朝的落寞而衰落起來。關學曾家境貧寒,為了生計,12歲的時候變走上了江湖之路——拜常德山為師,學習單琴大鼓。單琴大鼓於清道光年間興起於北京大興及河北廊坊一代的鄉村,到清朝末年單琴大鼓演變成五音大鼓。
到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一些廣播節目邀請五音大鼓的師傅錄節目,為了錄節目方便,五音大鼓除去了多餘的樂器,只留下揚琴,再次更名為「單琴大鼓」,或叫「揚琴大鼓」。錄節目之外的演出多在廟會、茶館等地,聲音嘈雜,所以在樂器上又加上了四胡,再次更名為「琴書」。關學曾在傳統琴書的基礎上進行了改良,最終創立了北京琴書。
他20歲的時候,已經紅遍了北京;到30歲的時候,被書迷譽為「琴書泰斗」。抗美援朝期間,他曾經與國內其他的藝術家一起組團兩次赴朝鮮戰場慰問演出。當時賀龍擔任團長,老舍是副團長之一,成員包括梅蘭芳、史東山等老一輩藝術家。1996年張藝謀製作《有話好好說》這部電影時,請關學曾出山,創作了一段琴書,結果大獲成功。
關學曾老先生於2006年去世,留下了德藝雙馨的美名外,還留下了不小的遺憾。自己的兒孫們並沒有誰繼承他的曲藝,而眼看著民族曲藝隨著各位大師的離去慢慢式微。這是他的遺憾,也是我們民族的遺憾。關學曾的兒子關少曾雖然也從事藝術行業,但做的是影視演員而不是民族曲藝。
關少曾與關曉彤父女的演藝路
受父親影響,關少曾從小也學習了一些曲藝,但總感覺這不是自己未來的人生。他小時候學習舞蹈,後來走上了舞蹈加演員的人生。在他的演藝生涯中,演了很多電視劇,但一直是個不溫不火的角色,從未在哪部戲中突破過。他一直是這個行業頂尖俱樂部的局外人。但是,基於父親的人脈與自己的努力,他在行業里的關係打得比較通。
關曉彤四歲入行,在父親的幫助下演了《煙海沉浮》的一個小角色。多年來,一直是父親帶著她混圈子,認識了很多行業內的大腕。關少曾在十年時期,浪費了大好年華,到農村養過豬,收過麥子。回到城裡後,做過泥瓦匠。後來以演話劇起家,逐漸參演了很多電視劇,沒有紅起來。這個經歷讓他很遺憾,也讓他特別重視對孩子的教育,認為大好青春一定要奮鬥。
雖然自己沒有真正紅起來,但作為父親的關少曾為女兒鋪平了騰飛的道路。憑藉祖父、父親在圈子裡的人脈,關曉彤一路上高歌猛進,很快就成為冉冉新星。自從女兒表現出了演藝的才華後,關少曾把主要精力都用到了教育和培養女兒上。不過,儘管如此,關曉彤依然表現出95後特有的個性,不服管束、打網遊,與她在《好先生》中演的彭佳禾有幾分神似。
人們喜歡拿關曉彤與星女郎林允相比,一個是星三代,根基雄厚;一個是窮苦人家的孩子,沒有好的學歷。它們都屬於幸運的一代,但背後的付出的東西卻不盡相同。至於她們誰能走得更遠,仿佛後者更受支持。
結語
這個豪門貴族到上世紀初已經落寞了,關學曾先生在曲藝界打下了江山,但後輩們沒有人能繼承他的衣缽。雖然關少曾、關曉彤在各自的領域也都做出了一些成績,但這些恐怕不是老爺子真正想要的。民族曲藝後繼無人,是時代的感嘆,也是時代的悲哀。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25/node1113228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