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台灣最好的黑幫片,我選它

John| 2016-05-31| 檢舉

近十年,台灣最好的黑幫片,我選它

大概是2004年,周杰倫找到鈕承澤,提了一個黑幫電影合作案,由鈕承澤執導,周杰倫扮演一名黑道人物。

後來由於種種原因,周杰倫退出了這個項目。

但鈕承澤一直放不下這個項目,幾經周折,本片終於得以拍攝,並於2010年上映。

大家應該知道我要說的是哪一部了:《艋舺》。

據說因為周杰倫退出,鈕承澤和周杰倫還曾經鬧得不愉快。

不過這種八卦能省我就省了吧,反正後來鈕承澤談到本片的時候,也不止一次說過起點在於周杰倫。

本片的片尾字幕,打出「特別感謝:周杰倫」的字樣。

而周杰倫2006年的一支MV《退後》,請來Hebe和他一起出演了一個黑幫故事,至於是不是為了彌補沒有拍成這部黑幫片的遺憾就不曉得了。

其實很長一段時間,大家對台灣電影的印象都是楊德昌,侯孝賢那種大師範,藝術但商業觀賞性比較小眾。

但到了2008年前後,台灣電影突然有了一個集體爆發,《九降風》,《囧男孩》《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這類故事好看,票房也很好的電影一部部開出。

更有創造了台灣電影奇蹟的《海角七號》,台灣的電影人好像集體開竅了。

鈕承澤對這個現象歸因到是「台灣電影長久等待和累積的結果。」

在這樣一個拐點上,立項之初很難推動的《艋舺》,也終於上馬,在2010年上映之時,成為了「台灣本土片年度票房王」。

對於這部電影,鈕承澤的總結是:這是一部有著黑幫背景,帶有史詩情懷的青春片。

這部電影的背景發生在上世紀80年代的台灣,非常本土化,裡面包含了許多台灣的方言,以及當時艋舺那個地方的黑道背景描述。

當時鈕承澤要的是:1987年以後的東西,統統不要。

故事,有一部分就改編自鈕承澤自己年輕時候的事。

鈕承澤說到年輕時的一段經歷:「有一次,一個經常找我麻煩的傢伙,遠遠地看到我背後有一群人,就站了起來。

當時,我認為他準備要過來打我,沒想到下一個動作,竟是雙手奉上麵包。」

這一段,在《艋舺》中,化成了李志龍等人在學校樓梯口,對受人欺負蚊子說出那句:「要不要交個朋友?」

由於童星出身,年輕時在藝校屬風雲人物的鈕承澤坦言,在那個年歲裡面,打架圍事,逞兇鬥狠都不算新鮮事。

片中就藉由蚊子和白猴之口,道出了那時候的年少輕狂--

蚊子:「每天這樣打打殺殺有什麼意義?」

白猴:「意義是三小(什麼玩意),林被(老子)只聽過義氣,沒聽過意義。」

歃血為盟,說出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也成為太子幫成立時的誓言。

走在學校,陣型也要有所講究:前方正中是老大壓陣;第二,三排分別站兩人,分別負責觀察周遭情況及隨時準備應對。

鈕承澤接受採訪時說道,想藉由這部電影,對自己荒謬的青春有個交代。

所謂荒謬,他形容到:

--就是集黨結社,男女關係,到後來自我否定,甚至是自我放逐。

在本片開始沒多久,鈕承澤就拍了太子幫成立的過程。

而本片實際上也算是分成兩個部分,一群少年混入黑道,從年少輕狂到進入成人世界的過程。

開始的時候,年少輕狂,什麼都很拽,去幫兄弟出頭,說話的口氣也很大:

「通知你一聲,從現在開始,他的事就是我的事,他的仇人就是我的仇人,別人欠他的,我一定會幫他討回來;別人送他他不要的,我一定會幫他還回去。」

而本片在末尾畫面變黑後,出現的第一條字幕是:獻給我的兄弟林小明。

這個林小明,是鈕承澤少年時候認識的一個道上的朋友,兩人認識之時,年紀和電影中的主角相仿。

那一年,鈕承澤的夢想是成為一個集編導演製作於一身的全能型電影人,而林小明的夢想則是成為大哥,有一群小弟。

《艋舺》開場,和尚對蚊子說道:「今天你不弄死他,明天就會被他們弄死。」

這句話,就是當年林小明對鈕承澤說的(非原話,但為這個意思)。

後來,年少的兩人各分東西,進入了各自成人的世界。

在電影中段,藉由太子幫殺死狗仔兒事件,鈕承澤分界了片中的少年世界和成人世界。

這個分界點,使太子幫從此脫離校園,進入了真正的黑道。

我還記得上學時候,有個朋友跟我說過:「真正黑道混得好的是社會上那些3,4十歲的大人,我們整天說混,實際上我們都只是小孩子而已。」

《艋舺》中,GETA老大懲罰太子幫殺人那一段情節,也讓我想起當時那個朋友跟我說的話。

GETA說道:「你們五人,翅膀還沒幹,就能飛了?。。。什麼太子幫。。。李啊志龍,你真的以為你是太子嗎,人命在你眼裡,真的不值錢嗎?」

在那場戲裡,GETA把和尚打成重傷住院,而真正拍攝的時候,扮演和尚的阮經天,就真的挨了100多個巴掌。

但懲罰之後,對於太子幫,這事就算結束了;對於GETA大哥,還沒有結束。

後面有一段,GETA和MASA兩位大哥在衛生間相遇,GETA生氣地說道太子幫殺了狗仔兒一事:

「黑白兩道,江湖道義,我都有顧及。為這事,我還要去跟一個小弟解釋?」

GETA口中的小弟,就是狗仔兒已出獄的大哥文謙。

孩子做錯了事,大人懲罰過後就算;但孩子捅出來的簍子,大人還要幫著擦屁股。

這就是大人的世界,多了責任,也不再那麼純粹。

片子中段出現一條字幕:1987年,我們一起走進大人的世界,並且一去不復返。

電影之外,年少分別十多年後的鈕承澤和林小明再次見面之時,鈕承澤已經成為了一名導演,而林小明也成為了一個大哥。

當年說的話,當年的夢想,也一步步邁進。

當時,聽說《艋舺》這個項目之時,林小明放話,要借給鈕承澤五百弟兄拍場轟轟烈烈的大場面。

只是,還沒等到《艋舺》開拍,林小明就因病去世。

鈕承澤在他的第一部電影《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中,有一個黑幫老大烏龜哥的原型,就是林小明。

《艋舺》開場那多人大混戰,據說也是大部分林小明生前的弟兄過來幫忙拍攝的。

回到電影。在進入成人世界後,故事的背景已經離開了校園,但和前半段的少年時代相比,更是襯托出了年少輕狂那一腔熱血中的無知無畏。

雖然後半段進入了黑幫衝突,各方人馬爭奪地盤的部分,但片子仍然是青春片的內核,以太子幫少年的視角來看這個成人的世界。

在蚊子看來,GETA大哥就像是父親一樣的角色,他對GETA的敬重無以復加。

儘管第一次見到GETA之時,他難以相信這個帶著浴帽在廚房為大家做菜的小老頭就是艋舺一個黑幫的老大,但也接受了這個俗擱(又)有力的台灣正港黑社會。

但在GETA眼中,這些孩子,依然只是孩子。

他考慮的,卻是整個艋舺的大局事宜。

對於外省人提出在艋舺的合作,GETA一口回絕:

「我們有自己管理地方的方式和傳統,不想和別人合作。我們就窩在艋舺,做點自己的事就好,外面的事情我們不懂,不想去外面到處跑。」

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覺得GETA這個人物有點老炮兒的感覺。

甚至,GETA還教訓太子幫這群年輕人:

「槍是西方人傳過來的邪惡東西,是沒種的人在用的,是下等人的武器。在黑社會中打滾,就要靠拳頭,靠刀。我不准你們五人碰到槍。」

但對於蚊子來說,他想得很簡單:我混的不是黑道,我混的是友情,是義氣。

所以,GETA死的時候,他衝動到不管母親,不惜性命要去幫GETA報仇。

在最後被兄弟背叛之時,仍然說出當時GETA訓斥的那句話:「槍是下等人的武器。」

通過成人世界和少年世界的對比,以及通過少年視角來看的這個故事,更是顯示出本片在黑幫背景下的青春片這個內核。

這樣的青春,是一場殘酷青春,成長之痛要付出代價,但不等於付出的代價最後都能承受。

《大秦帝國》中有一段寫到趙括,我覺得也算是一種殘酷青春。

長平大戰之時,熟讀兵書但未經歷練的趙括做為大將與白起對峙,節節敗退,最後用上了孫臏的兵書中所提及的一個陣法—車城圓陣。

這個陣法,孫臏雖然寫在兵書上,但自己卻從沒用過。

而看到趙括擺出的這個陣勢之後,白起贊道:「如果這次大戰趙括能活下來,那麼將來必然是趙國一個傑出將領,甚至可能成為秦國一個強大對手。」

只可惜,趙括最終沒有活下來,成長機會沒能給到他。

《艋舺》的最後也是這樣,太子幫最終四分五裂,都沒有好下場。

其實如果不按著一腔熱血行事,留得青山在,或許將來還有另一番天地。

但鈕承澤只講了這些人的下場,並沒有講到這之後的艋舺是什麼樣的,而這樣的處理方式,我覺得更為切合本片的主題—青春。

鈕承澤曾經在《康熙來了》中說道:「在本片的最後,加入了我自己的一些反思,包括壞路不要走。」

在蚊子看來:

踏入黑道,抽到的就是一支壞簽,最後不是亡命天涯,就是慘死街頭。

可是那一年,我跟我的兄弟們,都以為踏入黑道,以暴制暴,才是王道,才是唯一的生存之道。

而或許成人和孩子的區別,就在於知道自己是風還是草:

風往哪個方向吹,草就要往哪個方向倒。年輕的時候,我也曾經以為自己是風,可是最後遍體鱗傷,我才知道我們都是草。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25/node110638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