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龐驚傳患「淋巴癌」!沒想到女友卻在這時提了分手,阿龐坦言:我失去求生意志..
阿龐,本名龐庸之,最近廣為人知的代表作,是新兵日記義務役下士的痴情班長餘善仁!
對正妹士官長的「勾勾纏」,至今仍讓小編印象深刻。
向來在螢幕前帶給大家歡笑的阿龐,近來接下中天《揹包踐客》主持。
他出席中天記者會,竟透露自己1年前罹患淋巴癌,讓他一度失去求生意志。
父親龐大為是前軍情局第六處上校副處長,罹患血癌,阿龐一直瞞著爸爸,不敢讓他知道。
那時,他檢查出淋巴癌零至一期,而女友居然向他提分手。
他遭受雙重打擊,讓當時的他相當痛苦,「手術完當下有想過遺言,最放不下媽媽和狗,也想過不做演藝圈了」。
目前阿龐已開刀取出姆指大小的腫瘤,強調自己很寬心,抗癌過程沒掉一滴淚!
他說:「其實我真的還好!」但曾在心中動念擬遺書,最放不下媽媽及愛犬。
阿龐驚傳罹淋巴癌 女友跑了收入減半!
藝人阿龐驚傳罹患淋巴癌!他出席電視台記者會,受訪時他自曝一年前發現患淋巴癌,約0到1期,目前已開刀取出拇指大的腫瘤,但他強調自己現在很寬心,抗癌過程沒有掉一滴淚,不過第一時間他得知自己罹癌時,曾在心中擬遺書,心中最放不下的,就是「家人!」
不過阿龐罹癌後,似乎衰運接踵而來,圈外女友與他分手,自己也對演藝圈工作感到很疑惑,想要退出演藝圈,更因體力及心理因素,主動請辭《食尚玩家》,戲也不敢接太多,就怕身體會垮下,收入頓時銳減一半。
阿龐說,自己罹癌後一直再想,到底為何罹癌,最後想到,以前無肉不歡,愛吃肉、牛排,不愛碰青菜、水果,現在大病初癒後才願碰蔬菜水果,而且以前有段時間忙拍戲,長達8個月每天只睡2小時,當身體亮紅燈,醫生告訴我,「你作息整個亂掉,會有危險」我才驚覺嚴重性。
阿龐自爆罹患淋巴癌 隱瞞媽媽長達一年
阿龐剛取代曹西平接下中天外景節目「背包踐客」主持棒,記者會傳出一年多前得到淋巴惡性腫瘤,為了不讓媽媽擔心,瞞著媽媽一整年。

他說,一開始是洗澡的時候,發現脖子有硬塊,被助理拖去檢查後,發現是惡性腫瘤,馬上請辭所有節目,做完手術後,休息一年,有一天跟媽媽吃飯的時候,才把消息告訴她,媽媽的反應很正常,但心中應該是千迴百轉。

淋巴癌6大警訊,立即檢視
藝人阿龐自爆一年前發現患淋巴癌,作家黃春明、前Google全球副總裁李開復、藝人比莉,也同樣與淋巴癌相連。國民健康署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顯示,2011年新增2149名淋巴癌病患,因症狀不明顯,一向被視為「沈默的癌症」,很容易忽略。
摸到腫塊盡速就醫
淋巴癌雖然是從淋巴組織長出來的腫瘤,但症狀不一定是淋巴腺腫大,可能是在淋巴結外的淋巴組織生成,譬如胸腺、肝脾、腹腔、鼻咽等都有可能長出淋巴癌;也有可能是其他的癌症發生淋巴轉移,譬如乳癌、肺癌、甲狀腺癌等,也會造成淋巴腺腫大。
淋巴癌最常見6大警訊:
1、燒: 突然無故發燒
2、腫: 脖子、腋下或鼠蹊部長出隆起的腫塊,不會痛
3、癢: 全身發癢
4、汗: 夜間盜汗
5、咳: 持續咳嗽、喘
6、瘦: 三個月內減輕體重5%以上、常覺得疲倦
當淋巴腫瘤日漸長大就會對鄰近的正常組織產生壓迫或造成阻塞,進而導致器官功能受損。
一旦確診是淋巴癌,不必驚慌失措。台北榮總血液腫瘤科主任邱宗傑表示, 在所有癌症中得到淋巴癌算是幸運的,治癒率相對高。 台灣最常見的淋巴癌是惡性的「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化療合併標靶藥物是健保給付的標準療法,已有十幾年歷史,治療效果很好,五年存活率有六到七成,治癒率也有三到四成,他的門診就有一些老朋友,過了二、三十年還健在。
針對年紀較輕、體能不錯的人,如果罹患高度惡性的淋巴癌或是面臨復發,除了化療和標靶藥物之外,還可做健保給付的自體或異體幹細胞移植。幹細胞移植能加強療效,殺死殘存癌細胞。
此外,如果只有局部發生癌化,也可以外科手術切除並輔以放射治療。高齡族群則以低惡度的淋巴癌為主,長得慢,不容易治癒,但只要好好服藥控制症狀,就可以與它和平共存。「好好治療,生命還是充滿希望!」邱宗傑說,很多病人被「惡性」兩個字嚇壞,卻不知道淋巴癌治療效果很好,逃避正規治療、到處亂找偏方的結果,反而錯失治療良機,造成遺憾。
一般而言,醫生會用目測、問診、觸診,必要時用穿刺、切片、驗血方式確認。身體外顯、外露部位較容易觀察,但屬於內藏器官周圍的淋巴管就必須靠電腦斷層掃瞄,甚至使用侵入性的內視鏡偵測。
邱宗傑指出,淋巴癌診斷不易,通常要仔細排除其他疾病,兜一圈才能確診。有些原本以為是胃癌、骨癌的病人,開刀開進去才發現是淋巴癌。藝人比莉就是因為時常胃痛,進出醫院20餘次,最後才被診斷出是淋巴癌。
會痛比不痛好
醫生會依據淋巴腫塊的數量、大小、發生位置、有無痛覺、質地、發病時間等條件判定,「準確度可達80%,」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資深主治醫師張明志強調。
數量: 如果只是一個、兩個腫塊,分散開來,基本上是良性; 若腫塊連成一串像葡萄,或者超過兩個部位以上,兩側都有,極可能是惡性。
大小: 直徑小於兩公分,摸起來會痛,良性居多; 直徑超過兩公分以上,摸起來不痛,但腫塊很硬,惡性居多。
比較需要注意的是一公分半、如花豆(大紅豆)般大小(約一個指節),才有「嫌疑」,若是如黃豆、綠豆、小紅豆般大,不妨先觀察兩個星期,腫大範圍是否持續擴大。
若是良性腫塊,直徑超過兩公分,幾個月仍未消掉,有些醫生還是會建議病人切除,以絕後患。
位置: 鎖骨上方、前頸胸骨乳突肌的三角部位淋巴腺腫大,很多與感染有關,良性、惡性的機率各佔一半;頸後則大多是良性,不過也有例外。
一般在胸腔或腹腔的部位,比較難察覺。有時是因肚子痛,開刀切片後才發現是淋巴癌造成的腸阻塞。淋巴癌較少是從腹股溝的鼠蹊部開始發病,很多是因為生殖器細菌感染性病,或下肢有外傷才造成腫大。
速度: 腫塊的生長速度也是一個重要指標。惡性腫瘤的特質之一,就是短時間內持續變大,1~3個月內變成兩倍,就有可能是惡性。如果腫塊已存在三、五年,反而較不需要擔心,「惡性腫瘤很少經過那麼久還沒有動靜,八九不離十,是良性,」林口長庚醫院兒童血液腫瘤科主任楊兆平指出。
病史: 病史很重要,以前沒有,突然在一、兩個星期內漸漸大起來,就要小心。
楊兆平舉例,有些小孩的淋巴腺從一、兩歲就開始腫,六、七歲才來就診,拖了這麼久都沒變化,絕大多數是良性,因為身體長大了,淋巴腺也會長大,除非是特殊原因感染,通常不需特別處理或治療,也不需要切除。
淋巴癌很難找出真正的原因,醫生再三叮嚀,平日多注意身體的變化,只要發現異常腫塊或不明原因症狀就要就診,還有定期健檢,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不過一旦身上有不明硬塊或者淋巴發炎、腫大,多數人難免疑神疑鬼自己是否罹癌。不過根據臨床經驗,80%以上的案例都是過度擔心,「每一個人一輩子隨時都有可能發生淋巴腺腫大,」張明志曾對《康健》表示。
他解釋, 一般常見造成淋巴腺腫大的原因,包括感冒、拔牙、細菌病毒感染等; 另外,則是其他疾病引起的淋巴腺腫大,譬如自體免疫系統的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以及梅毒、愛滋病等經常都是從淋巴腺腫大、發燒開始出現症狀。
還有,吃癲癇藥有時也會產生淋巴腺腫大的副作用;病毒感染的慢性疲勞症候群,有一部份特徵也是淋巴腺腫大。
尤其是小孩子生病,最明顯的就是脖子很容易腫起來,久久不退,父母就會擔心是不是長了腫瘤,但其實可能是甲狀腺或唾液腺腫大,也可能是腮腺炎(一般稱俗豬頭皮),或者甲狀腺旁邊的咽喉管囊腫。
楊兆平指出,兒童的淋巴組織在青春期以前比成人發達,淋巴細胞很容易接受抗原刺激,譬如痱子、疹子、洗頭、異位性皮膚炎、脂漏性皮膚炎、經常抓養等,都可能造成局部淋巴腺腫大。10~12歲以後淋巴組織開始萎縮,反應就不會那麼敏感。
淋巴腺腫大≠淋巴癌
淋巴組織主要集中於三大部位:頭頸、腋下與鼠蹊部;另外在腹腔、胸腔裡也有很多淋巴結,脾臟、肺臟、肝臟等內臟器官的入口處,周圍也分布很多淋巴組織。
淋巴結的形狀像豆子顆粒,每一個淋巴結像樹幹分枝一樣向外散開(淋巴腺),並有各自的管轄區域。楊兆平提醒,一旦發生淋巴腺腫大就要去「追本溯源」,它的管轄區域內是否有感染、皮膚病變或者被蚊蟲叮咬。
「經常淋巴腺腫大的人並非就是淋巴癌的高危險群,這是兩回事,」楊兆平確切指出,淋巴癌雖是造成淋巴腺腫大的原因之一,但因為淋巴腺腫大得到淋巴癌的機率並不高。
一旦發現淋巴腺腫大,病人就醫時可看血液腫瘤科、耳鼻喉科、風濕免疫感染科、家醫科、胸腔科、乳房科、一般外科、內科等。
誰是得淋巴癌的高危險群?
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的風濕免疫疾病患者、器官移植者、愛滋病患,因為身體監督機制較弱,淋巴癌風險比一般人更高。
醫學小辭典
惡性淋巴癌區分為「非何杰金氏」(No-Hodgkin’s Lymphoma)與「何杰金氏」(Hodgkin’s Disease)淋巴瘤(癌)兩大類。兩者雖都是惡性淋巴瘤,但在細胞病理組織型態完全不同。
東方人得「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比例較西方人多,惡性度較高,腫瘤細胞很容易散播,一般治癒率也可達60~70%,要視病況嚴重程度而定;「何杰金氏」治癒率較高,可達80~90%。
非何杰金氏淋巴癌轉移,比較常見的是轉移到骨髓、中樞神經、血液系統等部位。何杰金氏由於惡性度較低,癌細胞長得很慢,比較不會發生遠端轉移。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25/node1103585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