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溏心風暴》要拍第三部了,這部「神劇」是怎麼火起來的?

田碗熙| 2016-05-30| 檢舉

《溏心風暴》要拍第三部了,這部「神劇」是怎麼火起來的?

《溏心風暴》要拍第三部了,這部「神劇」是怎麼火起來的?

近日,一個消息將沉寂已久的TVB重新推到了風口浪尖:金牌監製劉家豪回巢,宣布將打造《溏心風暴》第三部。消息一出,四方關注。什麼?你說現在的TVB居然還有人關注?咳咳……那你肯定是蛋蛋後吧,在距今已遠的2007、2008年,這兩部「神劇」可是創下了超高的收視紀錄,且口碑爆棚,成為紅遍全年的「爆款」之作。

第一部平均收視44點,最高收視48點;第二部平均收視35點,大結局平均收視47點,最高收視50點,戰績彪炳。也就是說,在香港這個常住人口七百多萬的城市裡,當年最起碼有三百萬的觀眾都在同步收看這部劇,可以說是一時無兩了。

但從大環境來說,當時的TVB其實已經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了,其全盛時期在21世紀初已經基本結束,之後每年都是平淡中略有佳績,若哪一年能出三、四部爆款作品,那絕對可以稱得上是「大年」了。所以,《溏心風暴》系列的火爆全城,更帶有一種「救市」的意味。

從題材類型來說,這部劇並無什麼特別,是TVB最常見的家庭倫理劇,也稱「師奶劇」,那麼,是香港觀眾已經形成穩定的收視慣性、只要是這種劇多半都會捧個人場嗎?這樣說也太過武斷。不過香港觀眾對這種劇的偏愛是真的,近兩年評價最好的TVB新劇就有黃宗澤和鍾嘉欣主演的《警犬巴打》,兩人的CP粉現在還在熱衷《家好月圓》中他們的無疾而終,可見這個系列的長尾效應非同凡響。

《警犬巴打》

其實《溏心風暴》的路數,要說起來,也很簡單:高濃度的戲劇衝突、「發肉緊」(即聲嘶力竭)的演繹方式、直插人心的諸多強煽情細節、有關人性和倫理的探討,這些都能讓觀眾有極強的參與感。這不僅是這部劇的路數,也是近十年來TVB許多「爆款」劇的路數。

比如黎耀祥和鄧萃雯主演的《巾幗梟雄》系列,照樣是靠這個路數火遍全城,更直接造就了黎耀祥如今的「四屆視帝」地位。當然,所有好的設定都要有一眾扛得起的優質演員才能實現,所以TVB你get到了嗎?千萬要找齊原班人馬(林峯、陳豪、黃宗澤、楊怡、陳法拉等)才能叫《溏心風暴》第三部哦。

這張海報中的很多人都已經不在TVB了……舊夢還能重溫嗎?

「豪門紛爭」是香港人的命門,假亦真時真亦假,令人迷醉

其實,《溏心風暴》系列會火,簡直是意料中的事。香港這個城市中,每天都上演著各種真實版的豪門紛爭,賭王家事、「小甜甜」龔如心臨老入花叢等等集雜著大尺度、香艷、亂倫的炸裂新聞每天都在香港的大街小巷裡流竄,但真實的故事總缺了點想像和腦補的空間,而戲劇則可以「誇大來作(文章)」。TVB有不少編劇曾直言,自己的寫作靈感皆來自於每日的小報軼聞,可見這樣的故事對港人的吸引力非同一般。

何況,《溏心風暴》系列不僅僅是講述頂級富豪那點破事,還勾畫了富豪從平民階層上升後異化的全過程,這個過程的複雜和給人帶來的深刻反思,才是這一類劇集的迷人之處。如果說「美國夢」給了許多人不切實際的熱血雞湯式鼓勵,那港式豪門爭產劇則承擔了這樣的功能:既展現了平民到富豪的可能性,在某種程度上宣傳了城市「平等、民主、自由」等slogan;又「不懷好意」地引導了一種屌絲風向:你看,那個有錢佬一有錢就變壞,還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他活該!

《家好月圓》中始亂終棄糟糠妻的「Jo鮑」(夏雨 飾)當年被全港市民罵慘了……

親情>愛情,人性>甜膩,格局夠大,戲劇才夠深刻

這種徘徊左右的微妙平衡,可視為某種以大多數人利益為依歸的「政治正確」,畢竟收視要靠大眾撐起來,如何做到既不過分迎合大眾又巧妙地替大眾發聲,TVB確實有一套。當然,這只是這一類豪門爭產劇的大前提,一部電視劇能實現收視和口碑的雙贏,肯定還是因為其藝術水準的過硬。

前文已述,「一有錢就異化」是該系列的核心,這種異化,不僅僅體現在婚姻上的「始亂終棄」、「出軌離婚」這麼簡單。TVB善用巨細靡遺的細節展現人物整體氣質的逐漸改變,他對親朋好友的態度、對街坊鄰居的態度、對工作事業的態度……都能展現出這個人的「異化」。

夏雨當年憑《家好月圓》拿了視帝,許多人替林峯叫屈。實際上,這個角色才是這部劇的戲眼,沒有他的出色演繹,就沒有那麼多好戲。

《溏心風暴》時,故事主線還不是太明顯,編劇既想講豪門爭產又擔心無法籠絡年輕觀眾,於是在鍾嘉欣、陳豪以及林峯的三角愛情線上也有較大的傾斜,但事後觀眾的反饋表明,不管是什麼年齡層的觀眾,對豪門爭產劇的熱衷是一樣的。

所以在《家好月圓》中,編劇迅速調整了策略,故事主線非常明晰,緊緊聚焦豪門爭產,雖然也有不俗的愛情戲摻雜其中,終究不再喧賓奪主。其實,對於這種豪門爭產劇,觀眾愛看的反而是父慈子孝、一家人其樂融融、互相插科打諢的場面,只有前期鋪墊得足夠深刻、打動人,後期一家人的倒戈相向、兄弟鬩牆才能給觀眾最猛烈的衝擊,人性中的赤裸遠比愛情戲的甜膩要吸引人。

粵語歌、豬腳姜、粵語俚語梗……所謂的「接地氣」是要熟識並化用當地的生態系統

曾聽一個編劇朋友說,TVB有個規定,編導等所有基礎職位都可以接納大陸人,唯有編劇一欄,只錄用香港人。先別急著憤青說人「港獨」,仔細想想,這或許才是TVB幾十年來劇本質量始終保持穩定的法門。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香港開埠幾十年來,已形成了穩定的一個生態系統,不管是其中的人(「港女」和「港男」),還是典型的事件(比如《踏血尋梅》的真實案件),都其來有自,只有親身浸淫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寫出的劇本才有可能「接地氣」、令人信服。

在《溏心風暴》系列中,這種「地氣」首先體現在語言上。粵語歌和粵語俚語梗是TVB劇最擅長用的戲劇技巧之一,例如《家好月圓》中楊怡飾演的養女跟關菊英飾演的Sa姨常發生口角,正因為兩人一個叫對方「攞婆」(即什麼都要搶的貪心女人)一個叫對方「攞女」(撿回來養的女兒),種種誤會造成了「家嘈屋閉」、雞飛狗跳,這是港人熟悉的粵式幽默,看配音版的觀眾估計就get不到了。不過,TVB劇都有字幕,語言障礙並不十分影響觀劇。

楊怡在《家好月圓》中飾演的「孫皓月」也是其代表角色之一,當年還獲得了最佳女配角獎

粵語歌也是TVB的拿手好戲。《家好月圓》中,在家庭還未分崩離析時,為了陪伴啞女阿慶(陳法拉 飾),每個人都學過《分分鐘需要你》這首歌的手語版,雖然在漫長的歲月和離散中,有的家庭成員已經近乎淡忘,但一首歌就可喚回內心深處的眷念,這種手法雖然很套路,但也真的百發百中。何況,那可是林子祥的經典名曲,在多少代香港人心目中都是神一般的地位。劇里感人、劇外有堅實的群眾基礎,也難怪很多觀眾現在還念念不忘劇中那場碼頭眾人齊唱歌的戲了。

這樣的例子,在《家好月圓》中比比皆是,黃宗澤跟鍾嘉欣因為嬰兒寶寶結緣,之後還唱起「豬腳姜之歌」,令人忍俊不禁。對於居住南粵的群眾來說,豬腳姜應該是一個再熟悉不過的事物了吧,既親切又讓人動容。這種生活中的小智慧對於成熟編劇來說不是難事,但年輕編劇多半缺乏生活閱歷,行文容易浮於表面。

還有Jo鮑眼鏡被撞掉急得驚慌失措時,只有荷媽(李司棋 飾)能聽出他口裡胡言亂語的是當年兩人貧困時一起看球賽的點點滴滴,這些是多年相守留下的堅實痕跡,是外來的力量(米雪飾演的小三)不可攻破的。羅伯特·德尼羅演的電影《天倫之旅》中也有類似這樣的段落:老頭子在過街地道里被搶劫,第一件事竟是打電話回老家對著電話那頭空空無也的房間傾訴,其實摯愛的妻子早已去世了,世間最懂得他的人已不在了……

有人不禁會問,如果太港式,那受眾範圍豈不是會很窄?然而數看過往優秀的港劇/港片,純港風味、或者說展現港式市井味兒的不在少數。《歲月神偷》里,我們感動一家人在暴雨中修葺房屋的齊心齊力;《每當變幻時》中,我們被片中菜市場濃濃的人情味所包圍,大明星楊千嬅和陳奕迅不施粉黛,演起賣魚佬和賣魚妹卻怎麼看怎麼舒服;彭浩翔的《志明與春嬌》為什麼評價比續集好那麼多?就是因為其精準地展現了香港的市井味兒。更不用說許鞍華的「天水圍」系列了。

《每當變幻時》

《溏心風暴》系列之所以能成為爆款,更重要的還是因為其基於人性的種種探討,甚至帶有一種杜琪峰電影的宿命悲劇論調。《溏心風暴》中,夏雨飾演的父親唐仁佳是一個集齊男性所有優點和劣根性的男人,他和陳豪飾演的養子(後被證明是親生子,並且是私生子)之間的關係一波三折,究竟是不是親生,這個問題緊緊牽動著觀眾的心,也一次次造成極致的戲劇衝突。

《家好月圓》中,鍾嘉欣飾演的于素秋,明明是一個顏好氣質好的高材生,卻陷入一段三角苦戀,知書識禮的她卻在愛情中優柔寡斷,不甘做第三者卻無法自拔。還記得她哭到崩潰,說自己從小最痛恨母親做人家的小三,想不到現在自己卻重蹈覆轍,那個心碎的場景,也是演員演技大爆發的精彩時刻。確實,人在怎樣的家庭環境中耳濡目染地成長,成人後也很難逃脫出自身的桎梏,這是《家好月圓》這部戲中最出彩的筆墨之一。

至於第三部,目前的動態是劇本還在做,監製劉家豪承諾會儘量約齊原有的主演,此前TVB還一連舉辦了好幾場晚宴,盛邀關菊英、夏雨、阮兆祥、楊怡等原主演,這就是在釋放一個積極的信號。雖然林峯、陳法拉、徐子珊等已離巢演員都還沒表現出加入第三部的意願,但這也算是一個好的開始,希望第三部能保持前兩部的優點,也希望TVB能再出一個爆款吧。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25/node110312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