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喬恩」小時候,竟然寧願待在墓地也不願回家!原來是媽媽做錯了一件事.....

Ming bi ...| 2016-04-21| 檢舉

「陳喬恩」小時候,竟然寧願待在墓地也不願回家!原來是媽媽做錯了一件事..... 2016-04-21 / 作者 : 貝貝 / 0

最近熱播一檔真人秀節目《旋風孝子》讓我們在鏡頭下看到了明星與父母的互動,這成為了當下中國家庭關係的縮影,其中陳喬恩和媽媽的相處方式應該更為典型。

以下圖片來源

「我從小活在恐懼中,我很怕媽媽。」這話從一向以樂觀、活潑形象示人的陳喬恩嘴裡說出來,確實讓人咋舌,也讓人心疼。近期節目中她說,小時候母親對自己很嚴格,常常動手打她,有一次還拿了一捆的枯樹枝打得她流血。在談到這一塊的時候,她整個人都變得很緊張,謹小慎微,甚至有一絲膽怯,當聊起童年那些不美好的回憶時,她甚至猛地回頭,以確認媽媽確實聽不到,內心的恐懼可想而知。

對她而言,媽媽並不像其他的媽媽那樣親切,也不和媽媽太親近,媽媽更像是她童年裡隨之不去的陰影、噩夢,導致長大後和媽媽關係也並不太親近,甚至有些生疏。而在節目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兩人坐在沙發上,的確都一語不發,與其他明星家庭的親密融洽成鮮明對比。陳喬恩自己也因媽媽的棍棒教育,性格有些孤僻。

而陳媽媽在節目中也流淚懺悔,坦承自己當時並不知道自己這樣的「棍棒教育」會給孩子造成如此大的傷害。可惜,這麼多年過去了,兩母女的隔閡越來深,並不是簡單幾句道歉就能彌補的。

雖然很多老一輩的中國母親信奉的教育理念是「棍棒底下出孝子」,每次挨完打媽媽還會補上一句「我打你是為你好!」。可是,棍棒教育真的能教出好孩子嗎?父母的拳腳相向會給孩子帶來多大的陰影?這可能是很多信奉「虎爸狼媽」的父母從未思考過的問題。

什麼樣的家長會信奉「棍棒教育」?簡單歸納來說便是「愛無能」—— 不懂得如何以正確的關愛角度來教育孩子面對還沒有形成穩定人格結構和價值觀的孩子來說,溝通是件複雜的工程,並不存在一招鮮吃遍天下的必殺技。不僅不同成長環境中的孩子所需要的溝通方式不同,就算是同一個孩子在不同年齡段需要的溝通方式也不盡相同,這便需要家長付出更多的耐心和方式方法來進行溝通交流,用愛來引導孩子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

但對於「愛無能」的家長而言,他們偏偏最缺乏的就是關愛孩子的耐心,教育孩子的情商與交流溝通的方式。在以成人方式溝通失敗,也不懂得如何以孩子能夠理解和接受的方式進行引導的情況下,動手這種簡單粗暴又能快速解決與孩子的一些觀念和行為上衝突的破壞性方式成為了這部分「愛無能」群體家長的選擇。他們使用的目的當然無非也是為了讓孩子改變錯誤的言行、觀念、態度等,希望灌輸一些成人認為正確的做法和思想等,但顯然這種懲罰的手段不過是藉助家長自身在體力和資源上的優勢來向弱小的孩子顯示自己的震懾力而已。對於年齡小的孩子而言,家長打罵會產生恐懼,進而形成一種對家長的不信任感。這種心理上的陰影將永遠存在,將來有可能會在某種情境下爆發。

懲罰孩子危害大,請慎用

1.可能導致孩子厭惡與受懲罰行為相關的這個行為。

如女兒對待媽媽的批評,直到第二天才跟媽媽道歉,這本身就是孩子用行動在對母親做無聲的抗議。

2.還可能導致孩子厭惡實施懲罰的人。

如一位長期承受家庭暴力的男孩就說,「我恨死他(指他的爸爸)了,等我再長大一點就逃走。我長大了要麼不要孩子,有了孩子絕對不會像他這樣對待我的孩子。」

3.懲罰還會給被懲罰者造成極大的心靈傷害

比方出現消極(或負面)的情緒,它就會像一個黑洞,不斷吸附孩子自身甚至周圍所有或消極或積極的能量,最終發展成為孩子內心跨不過去的心魔,結果是,孩子可能長成為極度厭惡父親卻又脫離不開父親控制魔咒的可憐人。

4.懲罰還可能帶來這樣的效果

即孩子會認同暴力,也就是說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扮演了「負面榜樣」的作用。如,我們大多數人並不覺得孩子做錯了事,凶他兩下有什麼問題,因為從小我們的父母就是這樣對待我們的呀,我們其實在這個過程中內化了父母教育我們的方式。

當孩子出現不乖行為時,如哭鬧、無理取鬧等,我們下 意識的反應就是吼他一頓。我們的父母成為了我們的壞榜樣,而我們也在不知不覺中扮演著同樣的角色。若是不及時覺察並有意識的控制自己的行為,相信會延續到下一代身上。

家長需要找到有效的教養方法,尋求其他更佳的方式來教導孩子。今天和家長分享,不使用棍棒教育,教育孩子最佳的幾種方法。

1 、多多了解孩子

在忙於生計的同時,家長一定要抽出時間來多了解孩子,與孩子多多溝通,儘量對孩子在各表現有一個全面把握。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誤解。這樣一旦孩子真有不聽話的時候,也能比較明白應該如何去引導孩子。

2 、吸收教育知識

社會在變化,孩子的成長環境也在變化,那麼教養方式自然也要不斷進步。身為家長,就要責無旁貸地主動吸收教育新知。在傳統的親子教育方式中,多半是父母用權威來教育孩子,而打罵處罰更是權威教育的重要方法。吸收新知可以幫助家長跳出自己的成長經驗,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育觀念。

3 、耐心傾聽孩子

如果是氣急攻心的家長,在面對不聽管教的孩子時,通常會火冒三丈,此時家長應先冷靜下來,嘗試著多一分耐心,問問孩子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當家長的心思已經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並想辦法幫孩子解決問題時,也許就會發現孩子的行為其實是情有可原的,並且也已經釋放掉了很多負面的情緒。

4 、真正放下身段

有些家長總喜歡在孩子面前保持威嚴,習慣用以上對下的態度來對待孩子。因此,每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就使用自己的威嚴鎮壓孩子。家長需要真正放下身段,從內心尊重孩子,不要再用命令的口氣跟孩子說話,給予孩子尊重。不要總是對孩子說「不」,而是要給孩子選擇題,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如果孩子的年齡足夠大,表達能力沒有問題,也可以讓孩子自己提出解決方案或替代辦法。

5 、跟孩子講道理

除了平時的告誡之外,家長也要在實際的情境中教導孩子一定的道理。讓孩子有同理心,讓他從其他人的角度去體會一下,真正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如何影響他人。至於解說道理的方式,則可依孩子的年齡來選擇講解的深度,特別小的孩子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來進行。

6 、讓孩子去體驗

如果孩子老是聽不進父母的話,那麼在保證安全和沒有惡劣後果的前提下,家長也可以讓孩子自己會「自食惡果」的滋味。通過自身的切實體驗,孩子將能深刻領悟到家長的教導有多麼正確和重要。

7 、同孩子做協商

不要總是要求孩子按照大人的意願做事,不只是孩子痛苦,家長也辛苦。孩子也有自己想做的事,因此與孩子協商,各退一步是很好的方法。

8 、盛怒時不管教孩子

在憤怒的狀況下,家長肯定無法以理性的方式來管教孩子,所以要等事情平靜下來的時候再冷靜思考如何處理。

9 、修正對孩子的期望

有時家長過於求好心切,拿自己做不到的標準來要求孩子。孩子年齡還小,有好動、固執、健忘等表現都很正常。家長如果真的要對孩子有所要求,也一定要考慮孩子的成長狀況,不要總是拿放大鏡去看待孩子的表現。

10 、真誠對待孩子

有些家長在與孩子做溝通的時候,總是喜歡用指責或命令式的語氣,這常常讓孩子難以接受。親子之間的溝通應該是真誠而沒有距離的,家長可以很誠實地將自己的擔心解釋給孩子聽,讓孩子了解他的行為會讓你難過。只要語氣是平和的、態度是真誠的,你就會發現,其實孩子是很樂意體貼父母的。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25/node103473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