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金寶歸來:一次動人卻不算成功的嘗試,動作片的未來在哪裡?

yaya| 2016-04-05| 檢舉

洪金寶歸來:一次動人卻不算成功的嘗試,動作片的未來在哪裡?

文| 江宇琦

在徐皓峰的青春記憶中,洪金寶是一個「手黑」的人,動作剛烈兇猛。「習武的打不過唱戲的,洪大哥是學戲出身,據我了解,當時習武的人都很懶,每天練那麼一會兒就養著,學戲的人不一樣,他們既要學舞台上的武,還要學一些江湖黑手。」

在香港電影史上,洪金寶憑藉著過硬的動作設計和詼諧的表演風格,為自己贏得了獨特地位。從武行到演員,從武術指導到電影導演,幾十年走來,被稱為大哥大的「洪金寶」見證了華語動作片的風風雨雨、滄海桑田。

時隔十三年,洪金寶重執導筒,自導自演的動作喜劇《我的特工爺爺》於4月1日正式登陸院線。這部電影不僅吸引了劉德華、彭于晏等當紅演員的加盟,還聚集了「光頭神探」麥嘉、大導演徐克、已成老闆的石天和他的師弟妹「七小福」(除成龍外)的再聚首。

《我的特工爺爺》吸引了劉德華等巨星加盟

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裡,元彪、元華等人逐步淡出了大眾的視線,洪金寶和成龍雖還活躍於鏡頭之前,但身份也在逐漸發生著變化。

作為大哥的洪金寶,這些年我們更多的是在「動作指導」一欄看到他的名字,即便偶爾出現在熒幕前,也多像《黃飛鴻之英雄有夢》裡一樣,作為反派,給彭于晏在內的新生代演員「當綠葉」。

當《我的特工爺爺》的劇本擺在他面前時,洪金寶毫不猶豫地就答應了。「因為這個故事我感興趣,我喜歡。」洪金寶在解釋為什麼會接這部戲時說道,「我這個年紀,不會有太大慾望了,做事情本身的快樂,超過了事情之外帶給我的快樂。」

樂趣在電影故事闡述。在洪金寶看來,比起單純靠華麗的動作來吸引人,有深度的人物塑造、符合角色特點的動作設計,才更容易為影片增加魅力。

這次拍「特工爺爺」,不光打鬥的風格有所改變,連影片的整體風格、側重點也有所變化,「劇情重於打鬥」,是本片的一大特點。這也是洪金寶再次回歸做導演後的一大改變,在他看來,動作片單單依靠打鬥來就能賣錢的時代已不復存在了。

為了順應環境,「劇情重於打鬥」成了洪金寶當導演後的新選擇

考慮到主人公老丁的形象(一位退休軍官),洪金寶在動作設計時做了些「創新」,放棄了張揚的觀賞性打法,採用更具實戰性的近身搏擊打法,「適合年輕人打的招數,這個角色就不一定合適。」

「 江湖歲月

1950年,京劇藝術家於占元在香港設立了「中國戲劇學院」,並培養了一眾好手,其中最為出色的七人變成了日後享譽華語電影圈的「七小福」——洪金寶、成龍、元彪、元華、元奎、元德、元秋、元彬。

京劇在香港的衰落和電影的興起成為「七小福」進入動作電影領域的時代背景。為了生計,於占元不得不將身手矯健的弟子們租借給外面的電影劇組當武打替身,而這反倒成為了「七小福」人生的轉折點。憑藉在戲班裡打下的堅實基礎,七人迅速在影視圈站穩腳跟,並逐漸從替身成為了正式的演員。

所謂「武行」,有點類似於今天所說的替身演員。早年的香港影壇把出身武術行當,後參與電影拍攝的武師叫做「龍虎武師」,到後來,這一稱謂逐漸變成了「武術演員」或「武行」。

經過積累,專業和正規的動作技術單位「洪家班」正式創立。直至今日,「洪家班」一直是香港武行的傑出代表。上世紀70年代,隨著李小龍的突然離世和胡金銓、張徹接連幾部作品的票房失敗,香港功夫片曾一度陷入了低谷。

功夫片在內容層面出現了新的創新,洪金寶是其中的關鍵人物。1977年,洪金寶在導演處女作《三德和尚與春米六》裡將功夫與喜劇元素結合,開功夫喜劇之先河。彼時香港電影人普遍不看好他,覺得這完全是在胡鬧。然而事實「給了他們一記響亮的耳光」。

洪金寶是香港功夫片的關鍵人物

到了1980年,大哥大再做創新,率先拍出了靈幻功夫片《鬼打鬼》,並對香港電影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後來深受人們喜愛的林正英的《殭屍先生》系列,也是脫胎於此的(洪金寶還擔任了這一系列的監製)。

但當大家紛紛效仿大哥大拍功夫喜劇、靈幻功夫片時,不滿足於「吃老本」的他又拍攝了《奇謀妙計五福星》,引領了時裝動作片的潮流。這個類型的電影,還在此後催生了成龍的動作冒險片。

「洪家班」和以袁和平為代表的袁氏兄弟聯手合作,一時風光無限,90年代後,更是進入好萊塢一展身手。1979年,成龍自立門戶成立了「成家班」。此後,師兄弟二人既有合作又有競爭,開創了很多新式的功夫片拍攝技巧。在洪金寶等電影人的推動下,香港功夫片終於在80年代再次迎來了一個高峰。

「 武行興衰

由武行帶動的動作片盛世也沒能一直延續下去。

隨著九十年代本土市場的低迷,東南亞、台灣等外埠市場的喪失,香港動作片的黃金時代已成追憶。90年代,洪家班遣散;1992年,成龍也將成家班解散;1995年,影評人列孚在《明報月刊》上發出「香港電影已死」的哀嘆。

彼時,香港本地影片的開機率已大幅縮減,武行們面臨無戲可拍的尷尬。做過普通武行的錢嘉樂回憶,上世紀80年代,洪金寶給他開的底薪是一萬五千元港幣,而且一月哪怕只拍一天戲,或受傷沒法開工,一萬五也照拿不誤。

到了今天,香港武行日薪不過千元,多的兩千元,再加上無法做到「日日有工開」,如今武行如果留在香港,收入並沒有上漲多少。即便是到了內地,替身們的薪水也遠低於燈光、攝像。

這背後,折射出的是動作片的低迷和受眾喜好的改變。關於這一點,洪金寶深有所體會。他曾表示,動作片已經不再是現在電影市場的重心了。當拍個愛情片或者綜藝電影就可以輕輕鬆松拿高票房時,沒人再會費力氣拍動作片了。特效的大量使用,也讓武打的發揮空間有限。他還不止一次感嘆,現在的年輕人不再有功夫夢,電影市場也不再為他們提供這樣的平台了。

感受到這樣的「無奈」的,遠不止洪金寶一人。

《影武者》作者張海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中國的動作電影正在衰落。過去好萊塢裡負責動作設計的,好多都是中國人,可到了現在,連中國本土拍戲都更喜歡找外國的動作指導了。由此帶來的,是整個華語動作片行業的低迷,優秀的人才極其匱乏,創新力不夠。放眼世界,現在動作片拍的最好的,居然是韓國。

在分析原因時,張海表示出了和洪金寶一樣的擔憂。他認為現在國內拍動作片的,「花架子」太多,演員們都不肯像當年的洪金寶、成龍一樣在基本功上下功夫。沒了這些實打實的基礎,單單依靠特效,很難提升動作片的質量。

中國功夫電影的象徵成龍更是在2015年的遠東電影節上,說了一句驚人之語:「真正的動作片終將消失」。這讓從小深受功夫片影響的中國觀眾,感到無比遺憾。

「 等待未來

2015年,中國電影票房史無前例地突破了400億的大關,呈現出一片火熱。但在近年的票房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片子裡,除了好萊塢大片,幾乎都是國產喜劇。早在2014年,喜劇片就已經佔據了國產電影票房的半壁江山,《心花路放》和《分手大師》等片子同《匆匆那年》等青春題材的電影,共同撐起了那一年的華語電影。

這就是國產電影近些年來的尷尬:由《那些年》帶來的青春片的火爆,到一窩蜂的喜劇題材,國產電影類型的單一化、同質化現象十分嚴重。這兩年的IP熱更能說明問題,各大IP火爆熒屏,看似一派欣欣向榮,實則是類型單一所帶來的原創力不足。

功夫片的未來市場和想像空間有多大?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一切還沒有那麼糟。徐皓峰表示:「其實功夫電影中間已經死過好幾次了。」但他絲毫不擔心,因為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中國的功夫片總有起死回生之數。

近年來以硬漢形象火爆大熒幕的吳京更是深信,即使特效再發達,會功夫的武打演員永遠不可以代替:「我承認特技為武打帶來很多創新,但演員沒有肢體的碰撞的話,心裡交流是沒有的,演文戲還得交流眼神呢。動作演員必須會功夫,會功夫的武打演員是永遠不可以代替的。」

洪金寶更是沒有就此而喪失信心。雖然他認為現在國內的動作片現階段的生存環境很不理想,但內地電影市場的崛起,將為動作片的複興提供一片土壤。他將香港電影的衰落歸結於「太過於超前」,市場太小不足以承擔創新枯竭的成本。但內地電影市場才剛剛崛起,很多地方有待開發。

如何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突破、推陳出新,打破觀眾對於舊有模式的審美疲勞,是電影人需要思考的問題。大哥大曾說:「中國現在還是有很多空間可以拍好的動作片。只是需要每個製作單位多下一點功夫。」

有過好萊塢工作經驗的他意識到,比起國際市場,功夫電影更適合在中國本土生根發芽,很多紮根於文化內部的元素,只有有了傳統文化的滋潤,才能越來越好。因而近些年,大哥大不斷北上,和內地的公司展開合作,此次拍《我的特工爺爺》,更是首次全方位和內地的發行方合作,並嘗試了很多新的套路,甚至有點「逆市場而動」。

雖然洪金寶為這部電影付出很多,但是上映之後,還是面臨了口碑的分化和爭議。劇情的邏輯、結構和設定顯然都存在讓觀眾感到困擾的地方,在豆瓣上該片評分為5.5分,上映四天收穫票房2.2億元。

不過,64歲的洪金寶顯然擁有了超越具體電影內容的口碑。一個觀眾如此寫道,「洪金寶單刀赴會那段近身格鬥技,全方位立體化展示了各式不同的製敵殺招。腦力記憶雖然日漸退化,但練就一身好功夫的肌肉記憶早已化作戰鬥本能。這是全片最精華部分,卻也是唯一亮點。」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25/node100488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