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機長》的奇蹟,是很多普通人一起拼出來的

"

想拍好[中國機長]不容易。

前有[薩利機長]、[緊急迫降]這些個優質樣板擺在那,故事也有一定相似度,不管特效還是刺激程度都很難超越。

一個不小心,就可能成為山寨版「某某機長」、「某某備降」。

(左)2016年[薩利機長]海報(右)2000年[緊急迫降]海報

而且這次川航事件,全球皆知,整個過程毫無懸念,想要拍出驚喜,只能從人物角度入手,充分挖掘他們背後的故事。

導演劉偉強深諳這一點。

拋開濃墨重彩的英雄主義,將鏡頭對準了機組人員和形形色色的乘客,踏踏實實地講述一群普通人,如何共同經歷空中劫難的故事。

為原本冰冷緊急的空中危機,蒙上了一層人性的弧光。

既刺激又溫暖還帶那麼點幽默。

成為十一期間最具類型片氣質的主旋律電影。

眾所周知,[中國機長]改編自真實事件。

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號班機在飛行途中,前擋風玻璃突然破裂,導致駕駛艙釋壓,機組人員只能緊急備降成都雙流機場。

從事故發生到成功備降,一共用了35分鐘。

電影沒有一上來就直面危機本身,而是跟隨登上這次航班的各種人物,旁敲側擊地將觀眾勾引到事件上來。

機組人員各有心事,登機的乘客也是問題百出。

將看似分散的人物,用川航3U8633相連接,既有緊張刺激的視覺衝擊,又有矛盾糾結的人性思考。

最終形成了一幅危難面前的眾生相。

電影從家庭瑣事切入。

張涵予飾演的機長是個不折不扣的女兒奴,臨行前要例行親吻小公主不說,還答應人家下班回來給她過生日。

出門前還不忘擺正牆上的氣球,給小狗狗滴個眼藥水,提起女兒滿臉溫柔,儼然一個慈愛的老父親形象。

與同事眼中的黑臉兒形成強烈的反差萌。

片中機長和女兒的照片

袁泉飾演的乘務長畢男也是個有故事的人。

機場門口,她坐在車裡久久愣神。

看著眼前的同事由老公一路護送上班,反覆摩挲手上的婚戒,不自覺地露出一個苦澀的笑容。

可感情再煩,工作也得繼續。

收拾情緒,下車,帶著標準職業的微笑開始準備這一班次的飛行。

一前一後的情緒轉換,表現了人物職業和個人的兩面

還有歐豪飾演的年輕氣盛,甚至還有些油嘴滑舌的副駕駛員,杜江飾演的看見美女就按捺不住的二機長。

張天愛飾演的拒絕結婚生子,立志週遊世界的乘務員,以及李沁飾演的馬上談婚論嫁,不知該如何平衡工作和婚姻的空姐。

除了機組人員,還有乘客。

既有看著父母信息一臉厭煩的叛逆少女,還有帶著孩子不遠千里探望老公的妻子。

也不乏對老媽惡語相向的油膩暴發戶以及不敢對心愛的女孩表達愛意的男生。

[中國機長]不惜筆墨,用三分之一的時間刻畫了他們不同的身份特徵,不同的生活處境。

從危機開始時的陌生,懷疑,質問,到最後的信任,鼓勵和依賴。

電影跳出大格局的事件敘事模式,將鏡頭對準飛機這一小空間裡的人。

通過他們行為情緒的變化,讓原本冰冷無情的危機變得有血有肉有溫度。

人啊,總是在經歷過生死後才能大徹大悟。

一群陌生人在人生的巧合中相遇,又一起經歷了這種幾乎只發生在大片里的危機,對生活的態度都有了這樣那樣的改變。

電影中飛機遇險時客艙的情景

叛逆少女明白了父母的擔憂,不再事事炸毛;不敢表達心意的男生,在生死關頭終於說出了那句「我喜歡你」。

暴發戶也禮貌的向空姐致歉,好言好語地答應媽媽立刻回家陪她。

副駕駛雖然受了重傷,職業生涯卻得到了一次跨越式成長,還間接斬獲了女神的芳心。

機長回到家陪女兒過了一個難忘的生日,乘務長對自己的婚姻似乎也已經釋懷。

或許對於旁觀者來說,這只是民航史上一次化險為夷的空難奇蹟,但對於當事人來說,卻不亞於一次人生的重啟。

電影也將民航人員的專業性展現到了極致。

片中不厭其煩地為觀眾展示了他們例行檢查、值機、起飛準備等各項繁瑣細緻的工作流程。

餐食、警示帶、應急燈光、起落架手柄,雨刷器,APU滅火按鈕,跳開關面板...哪個點都容不得一絲馬虎。

機組和乘務人員每一個動作,每一步流程都嚴格按照手冊執行,而且是一個人操作一個人復檢。

起飛前,機長帶領駕駛員準備飛行事宜

起飛前,乘務長帶乘務員核對機艙事務

駕駛艙玻璃第一次出現裂縫的時候,張涵予飾演的機長,先是用手去撫摸裂痕,感受破裂程度,而後冷靜地向指揮中心報告:

「四川8633,我現在有點故障,我申請下高度。」

「8633,下8400保持。」

「下8400,我要返航了,我現在風擋裂了。」

看過去年關於川航事件報道的人會發現,這段對話與當時的錄音一模一樣,就連語氣也相似,沉穩鎮定。

玻璃碎裂後,歐豪飾演的副駕駛員瞬間半個身子被吸出了機外,忍受著極寒和時速800公里的狂風襲擊。

生死一線。

杜江飾演的二機長在乘客們和乘務員的助力下,成功進入駕駛艙。

為機長、副駕駛員帶上氧氣罩,簡單交流確定備降成都後,在機長身後協助駕駛。

乘務長畢男帶領乘務組人員在危險和混亂中安撫著所有人的情緒,一遍遍耐心的告訴乘客:

系好安全帶!保持吸氧!

她們不怕嗎?

當然怕。

但再怕也不能有任何表現,依舊得面不改色,冷靜地指揮乘客做好安全措施。

這就是專業。

為了深入體驗角色,保證電影呈現出的專業性。

[中國機長]拍攝之前,幾位主演專門奔赴四川航空培訓中心接受高強度的專業訓練。

期間,張涵予、歐豪、杜江組成的駕駛艙小組上午在教室學習理論,下午在模擬倉練習飛行駕駛技術。

演員杜江第一次進模擬倉就被嚇到了,驚呼道:「這世界上怎麼會有按鈕這麼多的地方!」

與駕駛組不同,乘務組的袁泉、張天愛、李沁等人主要接受的是空中乘務人員的客艙服務、安全保障和應急處置的課程。

站姿,表情,手勢,儀態,露出八顆牙齒的標準微笑,甚至是提醒乘客時彎腰的度數,背後都有嚴格的標準,需要反覆練習。

細碎而繁瑣。

與環境融為一體的背後,是辛苦的訓練

為了最大限度地融入角色,不管練習還是拍攝,演員們都非常嚴謹的去完成每個細節,形成習慣記憶。

還不停地和乘務顧問說,「只要您覺得哪裡不對,請一定要告訴我們。」

一舉一動的較真兒將角色塑造的真實可信。

除了進行特訓,演員們還不斷地和原型人物進行交流,了解他們在危機發生時的心路歷程。

片中一個小細節非常值得注意。

杜江飾演的二機長進入駕駛艙後,手一直在機長手臂上摩擦,這也是對現實細節的一個還原。

去年接受採訪時,二機長梁鵬曾說:

我一直用手去摩擦他(機長)的胳膊,一是給他鼓勁兒,二是摩擦生熱,能讓他暖和一點,因為當時駕駛艙釋壓,氣溫已經降到零下幾十度了。

這種點滴處的小細節讓片子在緊張中又含著一絲絲感動,真實感前所未有的強烈。

我們眼中腳踏七彩祥雲,救人於危難的勇士也是普通人,肉體凡胎的他們也會緊張,會害怕,會冷,會熱,會擔憂生死。

但專業的一面讓他們掩藏了種種負面情緒,拼盡全力保護乘客,帶著他們活下來。

就像乘務長畢男說的:

從乘務員到飛行員,我們每個人都經歷了日復一日的訓練,就是為了能保證大家的安全。我們也是兒子,女兒,爸爸,媽媽,我們的家人也在等著我們,我們會一起回去。

誰也不是天生的英雄。

[中國機長]更想表現的,是在死亡逼近的時候,一個,兩個,三個,許多個普通人一起拼出來的奇蹟。

這種奇蹟的出現並非天賜。

是在合作、團結、無條件的信任和對活著極度渴望的眾多人為因素共同作用下出現的。

電影將普通人見不到的專業的一面投射在了銀幕上,看完對乘坐飛機不僅沒有恐懼,反而愈加踏實。

原來,在我們不知道的地方,有這樣一群人默默守護著。

原來,在生死關頭,有這樣許多專業的人可以讓我們無條件信任,交託生命。

原來,我們所經歷的每一次起飛降落,每一份飯、一杯水,甚至一個微笑都是被溫柔以待的。

這才是[中國機長]最動人的地方。

"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23/node214847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