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該爆紅的國慶檔大片!真實的歷史,比電影更精彩

"

在國慶檔的三部備受關注的電影里,我最期待的就是《攀登者》。因為,我對登山這個題材一直有著非常濃厚的興趣。

人為什麼要登山呢?

這是《攀登者》里,方五洲的學生問他的話。對呀,連飯都吃不飽的時代,為什麼要耗費大筆的財力物力去登山呢?這難免讓人困惑。而我,也有著相同的疑問。

我第一次有這樣的疑問,還是幾年前看到王石和蔣方舟爬雪山的新聞,當時的想法是,像他們那麼有錢又有名的人,不是更惜命嗎?為什麼要去冒險?

第二次有這樣的疑問,是去年看了一篇講述登珠穆朗瑪峰的文章,文章中說山上的雪地里白骨累累,當時就想,既然人們知道登這座山危險,為什麼還要去登呢?當然了,最終,我也未能找到很好的答案。

我去看《攀登者》,是希望它能解開我的一些困惑。同時,我知道,我或許一輩子也沒有勇氣和機會登那座山,但我可以在電影中看看別人是如何登上去的。

60年代,中國為什麼要攀登珠穆朗瑪峰呢?

其實是為了爭取珠穆朗瑪峰的歸屬權,以及國家的尊嚴。這就是為什麼《攀登者》海報上寫著「為國登頂,寸土不讓。

眾所周知,《攀登者》是根據事實改編的,影片中,主要是演繹了中國登山隊歷史上兩次攀登珠穆朗瑪峰的故事。

第一次, 是1960年攀登珠穆朗瑪峰。

當時,中國和鄰國就珠穆朗瑪峰的歸屬問題存在分歧。

中國的意思是,把邊界劃定在珠峰的峰頂,但鄰國認為,珠峰是在他們國土境內,應該歸他們所有。且還反問中方:「你們都沒上去過,怎麼證明是你們的?」

之所以如此有底氣,是因為在1953年,39歲的鄰國嚮導丹增•諾蓋,和紐西蘭登山家艾德蒙•希拉蕊曾在南坡成功登頂了珠穆朗瑪峰。

所以,能不能登頂珠峰,就直接決定著中國能不能擁有珠穆朗瑪峰的半座山的所有權。正因如此,登頂珠峰就成了一項特殊的「戰鬥」,而登山隊員,應該算是一支特殊的部隊。

從北坡登頂珠峰,其實在當時很不被看好,因為北坡相比於從鄰國登頂的南坡,地形更加陡峭,在第二台階處,還有一個4米左右逼近90度的岩壁,宛如天塹,很難上去。

為了爭取到這片領土,中國登山隊還是義無反顧地向著峰頂發起了挑戰。

當時的策略是,把登山隊成員分成主力隊員和運輸隊員,進行適應性行軍,逐步淘汰,從而選取登山突擊隊員,向峰頂發起突擊。適應性行軍的另外一個目的是,把物資向山上運輸,為登頂做準備。

第一次適應性行軍還比較順利。第二次適應性行軍,是從大本營上到7600米的高度,然後返回大本營,這次要經過攀登珠峰的第一道難關—北坳。結果,在大家登陸北坳時,卻遇到猛烈的暴風雪,最終完成了任務,但是有隊員卻在行軍中犧牲了。

第三次適應性行軍遭遇了更大的挫折,這次的任務是偵察路線,並且建立8500米的營地,可是在登山途中卻遭遇雪暴,一人因高原反應犧牲,50多人被凍傷,可是根據氣象監測,當時只剩下最後一個登頂的好天氣,於是原來的隊長臨時決定,由王富洲,貢布,屈銀華,劉連滿等人組建突擊隊,向峰頂出發。

在遇到最艱難的4米的崖壁時,劉連滿想出了搭人梯的方法,最終使得三人成功上去,而這個4米岩壁就花掉了整整3個小時。在這個過程中,屈銀華雙腳被凍傷,後來十個腳趾和腳後跟被迫切除。

由於體力不支,劉連滿留在原地休息,王富洲,貢布,屈銀華終於在5月25日凌晨4點20分登頂成功,並在峰頂留下了國旗和紙條。這是中國首次成功登頂珠峰,也是人類首次成功從北坡登頂珠峰。

但遺憾的是,由於這次登頂是在深夜,沒有拍下影像資料,所以國際社會還有廣泛的質疑。

《攀登者》一個非常大的亮點是,很好地還原了這段歷史的細節,遭遇雪暴,被迫下撤,搭人梯過第二階梯,最後登頂……都得到了極好的再現。

為了讓人物更加立體,電影對某些細節做了修改,譬如沒在珠峰峰頂拍下影像紀錄的原因,是因為曲松林在雪暴中出現意外,而方五洲在人和攝影裝備只能救一個的情況下,選擇了救人。這也為日後方五洲和曲松林之間的齟齬埋下了伏筆。

我個人非常喜歡這段兄弟情,或者說,我非常喜歡方五洲的選擇,因為,在榮譽和兄弟面前,他選擇了兄弟。

按理說,被兄弟救了,應該銘記在心,感恩戴德,但是曲松林反而恨上了方五洲。為什麼恨呢?因為沒拍下影像設備導致他們的登頂不被廣泛承認。

其實我覺得,曲松林恨的不是方五洲,恨的其實是自己,他只是不敢面對,才把恨轉嫁到了方五洲的身上。而張譯把這種恨的尺度拿捏得非常好,在15年後,他們再次重逢時,他先是和貢布緊緊擁抱,卻只是很彆扭地握了一下方五洲的手。

當然,曲松林最終理解了方五洲的選擇,兩人達成了和解。首先,這種和解的前後呼應,構思很精巧,其次,張譯對這個時刻的詮釋非常妙。他抱著方五洲痛哭流涕,這哭,很複雜,他演繹出了那種複雜。這時令人情不自禁想到了那句話:人生啊,你無論怎麼選,都會痛苦!

不光張譯,《攀登者》里所有的演員演技都是可圈可點的,章子怡自然不必多說,她飾演的徐纓是個氣象學家,前後時間跨度是15年,15年前,她是個青澀的學生妹,15年後,她成了幹練的氣象學家,很難得的是,40對的章子怡,演學生妹的還演得還毫無違和感。

章子怡作為《攀登者》的第一女主,和男主吳京之間有一段非常令人動容的感情戲,他們演繹出了那個時代感情的青澀,含蓄,欲說還休。更演繹出了那個時代人們的「死心眼」,比如章子怡對方五洲的執著,為了實現他的登山夢想,他去學了氣象學。再比如方五洲對感情的彆扭的態度,他非要再一次登上珠峰才肯向徐纓表達自己的感情,仿佛只有那樣,他才翻越得了愛情那座山。這就像我們這個時代,很多人要買了房,才跟女方結婚的執念極為類似。仿佛不達到某種標準,就不能獲得愛的資格。

我認為恰恰是這段感情戲,讓電影變得就不那麼「主旋律」了,讓那些歷史人物不再只是臉譜化的「英雄」,而變得有血有肉了。因為他們誓要登上珠峰,除了肩上的使命,還有私人的原因。他們不光是為國登頂,也是為了自己登頂。這就把英雄,還原成了一個個人。這在「主旋律」影視作品的創作上,應該是一種突破。

《攀登者》其實融合了歷史上的兩次登珠峰的行動,著力於人物的塑造和細節的在線。在歷史上,第二次登珠峰是1975年,歷史上,這一次登頂其實換了一批登山隊員,最終登頂的有9名攀登者,並且在珠穆朗瑪峰頂停留了長達70分鐘,且是在無氧狀態下。這次登頂,中國測出了珠穆朗瑪峰的高度,並拍下了影像資料,得到了全世界的承認。

而在這次登頂過程中,也出現過一個動人的故事,一個叫夏伯渝的24歲小伙子,在藏族隊友背包掉下懸崖物資全失的狀況下,把自己的睡袋讓給了對方。而他自己卻在零下35度的環境下入睡,最終腿被凍傷,下山後被截去了雙腳。

胡歌飾演的楊光身上就有夏老的影子,而更加動人的是,即使失去了雙腳,在很多年後,他還是堅韌地登上了珠峰。這部電影一個可貴的地方就在於,把登山這種國家行為,變成了一種個人的執念,通過個人的執念,來凸顯人的家國情懷。

方五洲對登山的執念,其實來自於遭受的質疑,電影中有一個細節,他在給學生上課時,為了證明自己登頂過珠峰,把一塊在珠峰頂上帶回來的化石給學生傳看,但是學生們並不珍惜,在傳看過程中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地扔在地上,石頭碎成了兩塊,那碎掉的不只是石頭,還有他的尊嚴。所以他等了15年,還是要再次登珠峰,向世界證明,他們真的來過,更撿起了自己掉在地上的尊嚴。

任何一個時代,個人的命運,榮辱,都是會和國家綁定在一起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任何時代,也都需要電影中那樣勇於攀登的人,用生命,用個人犧牲,為國家和自己換取尊嚴。而歷史,就是由這些勇於攀登的人創造的。

人為什麼要登山呢?

電影中吳京的回答是,「因為山就在那裡」。什麼意思呢?就像登上珠穆朗瑪峰,才能獲得珠穆朗瑪峰的半座山的所屬權,只有你登上了山頂,那座山才屬於你,那座山下的風景也是你的,你在它面前不會再只有恐懼,無知和怯懦。

"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23/node214627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