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回憶、面對從小到大遭受過的嘲諷、欺凌,彭博說:「一個人的良善,既是天生的,更是後天的自我選擇。」
9月27日,深夜。
帶著從北京來的朋友們,遊覽過武漢長江大橋後,彭博急匆匆的趕回家中。他一邊打點行裝,一邊複查所帶資料有無遺漏。
因為第二天,他將飛赴韓國,參加一個重要的國際性電影節。
作為電影《夢想演說家》的出品人和主演,彭博對此次韓國之行非常看重。「不論是電影題材還是演員類型,中國都沒有自己的阿甘,如果我的電影成功了,它將填補這一空白。」他說。
這是一部很具獨特性的電影:主演、人物原型以及出品人,竟然是同一個人。
前兩個月,彭博密集的往返於北京和武漢之間。
他擯棄了「由電影拍攝團隊自己剪輯做後期」的建議,轉而選擇離家千里的北京專業公司來做《夢想演說家》的後期。
「這是我的第一部大電影,為了不留下遺憾,我要選最好的後期製作公司。」他說。
幾天前的一個凌晨,他從後期公司的剪輯室回到酒店,仍然興奮的睡不著覺。因為看過片子後,北京的電影同行和影評人都給出了很高的評價。
他甚至開始盤算著,下一部電影想請張涵予出演。
手機上,張涵予多年前奪得影帝時的視頻被他找到。站在台上的張涵予說:「剛才XXX說他走到今天,用了10年;我走到今天,用了整整20年。」
只一瞬間,彭博便被「擊中了」,他淚流滿面。
「我一下就想起從1998年離家打工做保安到今天,我也整整走過20年了。」彭博說。
他天生耳聾、口吃,儘管通過十年如一日的艱辛訓練,他現在已經完全克服了口吃的症狀,但是如果不戴上助聽器,他還是聽不清別人說話。
20年,一把熱淚,流淌的是「他與生俱來的不容易」。
要知道,在世界範圍內,所有的心理學家有個一致的結論:童年的陰影,對一個人的一生,都有著深刻且長遠的負面影響。
多年前的馬加爵,這兩年的張扣扣都是例證。
如何回憶、面對從小到大遭受過的嘲諷、欺凌,彭博說:「一個人的良善,既是天生的,更是後天的自我選擇。」
18歲生日那天,他在日記本上寫下邱吉爾的一句話送給自己:如果你對每隻向你狂吠的狗都停下來扔石頭,你就永遠到達不了目的地。
30歲生日那天,他寫下羅曼羅蘭的一句話: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他選擇良善,選擇專注,選擇熱愛。
回過頭看,這些選擇決定了他的宿命走向。漸漸地,一些「好運」開始投懷送抱。
2014年秋天,彭博在上海完成一場演講後,一個導演主動找到他,提議將彭博個人經歷拍成一部微電影。
「我很喜歡看電影,但是在那之前,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有一天可以拍電影。」彭博說。
彼時的彭博,已經實現了草根的逆襲:既是一個專注於會銷行業的演講、培訓大咖;還是一名暢銷書作家,連續出版了《點燃工作激情》《會銷演講》等7本著作。
從上海回到武漢後,彭博開始找人寫劇本,並為他的第一部(微)電影命名——《口吃演講家》。
「從整片的角度講,我對這部微電影很不滿意,但是裡面有一些搞笑的橋段我挺喜歡。」他說。
「勵志 喜劇」的題材方向和表達方式,從那個時候就已經奠定了基調。某種程度上,這既是彭博逆天改命的寫照,亦是彭博電影出品的基因。
「從大局上看,我仍然認為那段經歷是我的好運:一個是讓我找到最好的媒介形態來激勵基數很大的口吃群體;一個是讓我用最少的錢來試錯。」他說。
在篩選過N個劇本後,彭博去尋求一位企業家朋友的幫助,後者頗為神秘的常年包房於著名的武漢東湖賓館。
在這位人脈廣泛的朋友的推薦下,武漢本地的一名導演受邀執導《口吃演講家》。
然而,隔行如隔山。彭博和其朋友,雖說在各自擅長的領域都獲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對於一部電影的創作以及拍攝調度,完全是門外漢。
到了2015年夏天,《口吃演講家》用時一周拍完。
拿到成片後,他對導演說:「我不懂得如何拍電影,不代表我不會欣賞。這個片子,我這個外行人都看不下去。」
導演汗顏,不再追討拍攝尾款。
這部微電影,被彭博當成宣傳片使用,每每放於其專場演講之前。
彭博非常慶幸沒有聽信另一位「朋友」的建議,後者曾勸他投資兩千萬,把《口吃演講家》拍成院線電影。
有人問十九世紀英國最偉大的作家狄更斯:應當如何看待和辨識宿命?
狄更斯答:「所謂宿命,就是要把人生中的許多『點』串成線,這條線足夠長的時候,宿命就會顯現。」
一部很不成功的微電影《口吃演講家》,卻牽引出了一部成功的網絡大電影《舌戰》。
「我為什麼有信心出品並主演院線電影《夢想演說家》,是《舌戰》給了我底氣。」彭博說。
拍完微電影後,彭博算是「一隻腳踏進了電影圈」,他被很多所謂的製片人、導演拉進各種群。
混跡其中,彭博樂此不疲。
2015年冬天,他在群里結識了武漢電視台一檔節目《一飛沖天》的製片人。
在了解彭博的奮鬥歷程以及微電影《口吃演講家》之後,對方約他在武漢電視台附近的餐廳吃飯。
彼時,網絡大電影在所有主流視頻平台聲名鵲起。
就此,網大《舌戰》在當晚的飯局中開始立項。彭博吸取出品微電影時的教訓,他用了半年多的時間,和一撥撥的導演見面討論,並認真觀看、考察每一個導演的以往作品。
最終《舌戰》的導演確定為陳亮。「這是一個青年導演,在看過他創作的很多短片之後,我除了對他的攝影水平很欣賞之外,更看到他對於拍攝電影的熱愛和激情。」彭博說。
作為曾經以寫作、出版《點燃工作激情》開始揚名的彭博來說,他相信一個「有激情、有熱愛」的人。
「《舌戰》這部網大,除了燈光方面略有瑕疵,其它我都挺滿意。」他說。
此時的彭博,對於一部電影的製作,已經具備了專業的鑑賞和判斷能力。
他甚至兜兜轉轉,把新華網引入進來,成為《舌戰》的聯合出品方。
劇本打磨半年後,「針對彭博」的一個危機出現了:包括導演、編劇在內的全體主創,一致請求彭博放棄出演的念頭。
主創給出的理由,不可謂不專業:彭博沒有學過表演;此前除了在那部很不成功的微電影中有過短暫的出場外,再無任何塑造角色的經歷;更何況彭博要出演的角色是男一號。
彭博堅持出演的理由是:這是一個特殊的人物,他由一個口吃裂變為演講家,這其中的體會,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他希望自己的出演,能夠激勵起更多人的激情和勇氣。
為了說服主創,他把曾經在幾百場演講中,感染過無數人的一段話,現場演繹出來:「生而為人,我們最大的殘疾不是身體上的殘疾,而是內心的恐懼。」
一瞬間,一片安靜之中,空氣就像被凝固了。
那些主創從來沒有見過,一向溫文爾雅的彭博,走上講台的那一刻,竟然如此絢爛以至炸裂。
末了,彭博說:「這部電影,最大的價值在於真實的人物、真實的經歷、真實的情感。從這個角度說,沒有人能比我更合適。」
2016年5月9日,《舌戰》如期開機。
這個日子是彭博定的,從2011年5月9日到《舌戰》開拍前夕,彭博完成了300場演講。
工夫不負有心人,網大《舌戰》在視頻平台的播放量和豆瓣評價上,均有不俗的表現。
更讓彭博感動的是,很多聽過他演講的人,很多有口吃頑疾的孩子、學生,在線看過《舌戰》後,都深受鼓舞。
他們給彭博寫信,在電影下方留言。
「那些信件我都珍藏著,那是一顆顆赤誠的心,我決定拍院線電影的底氣和信心就源自他們。」
這,便是大電影《夢想演說家》的緣起。
"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23/node2145513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