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才是《肖申克的救贖》中真正的救贖?

| 2019-09-29| 檢舉
"

救贖,指用行動抵消、彌補罪過,使其脫離災難或危險。所以救贖有三個基本要素:有罪——付出代價——解脫。

救贖的第一層本意,結合電影,相當於我們的「洗心革面,重新做人」——這當然是反諷。

但電影所討論的「有罪」,遠不至於此。

在影片的開頭,安迪對瑞德說自己是被冤枉的,瑞德不無諷刺地說:「肖申克」這個地方,除了我之外,都是無罪的。

這裡的「有罪」,是世俗意義上的犯罪。

而安迪後來說的那些懺悔:「對,是我殺了她,槍不是我開的,但我害她離我遠去,是我的脾氣害死了她」,「沒錯,是別人乾的,卻由我受罰」。

這裡的「有罪」,是宗教意義上的「原罪」——傲慢、嫉妒和暴怒。

在基督教義中有一點很特殊,因為人類始祖亞當夏娃的背叛,人生下來就有七種「原罪」:暴食、貪婪、懶惰、淫慾、傲慢、嫉妒和暴怒,這是人類一切罪惡和災難的根源,而人生就是一個「救贖」的過程。

所以「救贖」的第二層意義,是宗教上的,指為陷入罪孽的靈魂,支付代價,給予其真正的解脫和光明,使其靈魂得以凈化。

監獄表面上是為你犯下的罪而受罰,實際上,你也在擺脫你的「原罪」。

安迪表面上看是蒙寃入獄,但此片的宗教意義下,監獄卻是人生「救贖」的最形象化的體現。

入獄後,安迪靠著之前當銀行家的經驗,幫獄卒和典獄長逃稅和洗錢。這事兒,他之前肯定沒少干過,不過之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是「原罪」,之後是為了「給我的同事每人三瓶啤酒,因為戶外幹活有了啤酒,才像正常的工作」,是為了維護人的尊嚴,這就是一種「救贖」。

典獄長為了方便安迪為自己洗錢,把他安排到圖書館,安迪卻利用這個機會擴大圖書館的規模,幫助那些罪輕的人掌握一技之長,出獄後更容易獲得新生活,這也是一種「救贖」。

典獄長利用安迪為自己洗錢,這是私慾的「原罪」,他為之付出的代價是:安迪利用他的信任越獄,並反過來告發,使他的下半生在監獄中度過,讓典獄長也為自己的「罪」與「原罪」進行「救贖」。

不過,「救贖」還有第三層意思,是心理學和哲學層面的。

人性的另一種「原罪」

需要救贖的不僅僅是安迪和監獄長,還有肖申克所有的人。

肖申克所有的人都是因為犯罪,到這兒尋求救贖,但監獄的這個特殊環境,卻激發了人性的另一種「原罪」——對人生麻木,失去人生的意義。

瑞德說:希望是危險的東西,是精神苦悶的根源。

大家都記得那個經典情節,在監獄裡過了一輩子的囚犯被釋放後,因為無法適應外部世界而自殺。

這就是心理學和哲學上的「救贖」,我們是自由的,但卻被囚禁地自身的牢籠中,被巨大的未知恐懼所包圍,只能有限的世界裡尋找短暫且易逝的快樂去麻木自己的靈魂。

安迪是如何擺脫麻木感,實現這種哲學意義上的「救贖」的呢?

就是越獄。

電影因為敘事節奏的問題,對越獄的很多細節忽略過去,以至於很多人質疑電影有BUG,比如說:

為什麼安迪幾十年都關在同一間牢房裡,沒有遭遇過一次查房?

為什麼沒有人跟他同住?

一個小錘子就能把監獄的鋼筋混凝土牆挖通?

……

這些問題在原著小說中有明確的回答,還有更多的細節,讀完才讓你明白為什麼越獄才是一次真正的「救贖」。

偉大的救贖

首先要梳理一下全片的時間線:

1948年,安迪入獄;

1950年,進入圖書館,幫助典獄長洗錢;

1963年,發現了真兇,要求翻案,被典獄長拒絕;

1967年,挖通了逃生通路,並發生了本文開頭的對話;

但直到1975年,他才逃出生天——這正是最大的問題,為什麼他要等上八年?

一切都要回到安迪入獄的第一夜,影片中有一個賭局,大家都下注,這個文靜的男人會第一個受不了這個鬼地方。

可事實上,這位愛好地質學的銀行家在第一個晚上就找到了可以令自己專注而忘掉痛苦的事情——研究監獄的牆。

肖申克監獄建於三十年代,當時的混凝土技術還不過關,經過這麼多年風雨,安迪研究了一下,意識到這個牆也許是可以挖通的。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安迪打算越獄,他根本不知道牆壁那邊是什麼,他只是想找點事情,對抗此刻的恐懼。

但接下來,「三姐妹」的頻頻騷擾,讓他開始考慮這個計劃的可能性,並搞到了小錘子和那張性感明星的海報。

隨著他對肖申克監獄的熟悉,他發現,從那堵牆往某個方向開挖,可以通向污水管道,通過污水排放系統又可以直接通向郊外,一個越獄計劃漸漸在他腦海中清晰起來。

但這個大膽的計劃在很長時間內,只是一個「備胎」,他真正的希望還是找到真兇,直到典獄長親手扼殺了這個希望,直到1967年某個夜晚,他突然挖通了那個通道。

但安迪與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於,越接近希望,他反而越冷靜了。

這個越獄方案一旦實施,就必須在十幾個小時內完成,完全沒有任何退路,可通道只是隨便挖的,通行速度很慢,而且萬一污水管的盡頭是一排鐵柵欄呢? 他又怎麼躲避追捕呢?

正是因為謹慎,安迪在挖通了通道後又繼續工作了八年,去確認污水管通向的地方,並把洞挖的更寬一些,清除障礙物,以爭取更快的逃跑速度。

但等待又意味著更大的風險,萬一某個力求表現的新警衛掀開海報,發現這個偉大的工程,或者突然住進一個新室友、被調到其他監獄、甚至獲得假釋,怎麼辦?

沒有什麼事情是萬無一失的,這個計劃並不是電影的BUG,而是現實生活中,當你要做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時,你必須承受的風險。

這才是救贖主題最深層次的東西,整個30多年,安迪一直在對抗自己內心深處那些被這個危險環境激發出來的消極的東西:

一開始是要對抗恐懼,他需要做一些能讓自己忘記這個危險處境的事;

接著是要對抗「甘心接受現實的沉淪」,他開始更大的雙重冒險,白天洗錢,晚上越獄;

最後他要對抗的是內心深處的恐懼,那些恐懼來自於他無法控制的風險。他唯一的辦法是謹慎些,更謹慎一些。

這種感覺你應該似曾相識:當我們離開「逼你學」的高中,進入「自由學習」的大學,我們是不是一下子不知道怎麼學習了?

我們離開制度森嚴、流程有序的工作8小時,我們是不是有一種無力安排自己的生活的感覺?

是否因為害怕自由,才讓我們甘願把自己變得忙碌呢?

紀伯倫說,自由是人類枷鎖中最粗的一條。

肖申克監獄裡所有的犯人和現代社會的人一樣,他們追求的自由是一種自由的幻覺,是牢籠中一時的喘息。

安迪所追求的自由,才是痛苦的自我反省、漫長的自我救贖後,體會到的真正的自由,又有他的自律、耐心、智慧做保證。

這才是《肖申克的救贖》中,真正的救贖。

"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23/node214516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