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從《綠皮書》這部電影上映以來就大獲好評,榮獲了91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那麼這部影片究竟有什麼魅力,得到奧斯卡評委們的一致好評?
首先,影片為什麼取綠皮書這個似乎與影片內容並無太大關係的名字呢?綠皮書本來是60年代,美國非洲裔黑人的旅遊指南,看起來是為黑人旅遊提供的服務方便,其實代表了嚴重的種族歧視,本片取名「綠皮書」,就源於此。
影片取材於真實故事,電影《綠皮書》音樂家唐的人物原型是唐雪瑞,意裔美國人托尼的人物原型是維果莫特森,本片將托尼和雪瑞的這段跨越種族、階級的生活經歷,通過電影這種極具表現力的形式展現了出來。不得不提到的是,在那個時候,美國南方對黑人還大為歧視,所以故事中在兩個人出發前,有人交給托尼一本書—美國非洲裔黑人的旅遊指南,裡面記載了黑人在南方旅遊時可以居住的旅館。影片也是因此得名。
「世上有太多孤獨的人害怕踏出第一步」:
托尼對雪瑞說:「世上有太多孤獨的人害怕踏出第一步」,毫無疑問,雪瑞就是這樣的人,作為一個黑人,他不能和其他黑人一樣吃炸雞,和他們正常相處,最令人感同身受的是當車子出現了問題,不得不停在一片田野中的時候,雪瑞下了車,看著田野中勞作的黑人同胞,而這邊卻是衣冠整齊,雍容華貴的自己,他的眼神中流露出孤獨,寂寥,而此時一道隔閡無形地矗立在他們中間。
雪瑞似乎是一個異類,痛苦掙扎在黑人和白人中,孤獨的生存在自己的世界中,既得不到白人的認可,又不能融入黑人的生活。他仿佛一個人住在城堡中,無人問津,與世隔絕,夜深人靜後,昏暗的燈光下只有一杯又一杯的威士忌在他的手中靜靜地搖曳。雪瑞似乎也從來沒有認可自己的黑人身份,他對自己膚色的不認同在影片中一直都有體現,例如托尼在提及黑人應該都愛吃炸雞的時候,雪瑞突然表現出一絲不自然,這樣的例子在影片中比比皆是。對自己的不認同或者說是對「踏出第一步」的恐懼,使他孤獨的生存在自己的城堡中,與世隔絕。這種不認同以及恐懼感在他的人際關係上表現的淋漓盡致,他無法自然地像其他黑人一樣吃炸雞,不喜歡黑人通常都應該喜歡的音樂,甚至沒有與自己的哥哥有過一次聯繫。
一部「政治正確」的電影:
毋庸置疑,《綠皮書》是迎合社會和大多數人的一部極具「政治正確」色彩的電影,《綠皮書》但面對種族歧視依舊大行其道的今天,我們又的確需要這樣的一種影片來勇敢的指出人與人之間不應該按膚色來劃分。
作為一個著名鋼琴家,在台上備受喜愛和尊崇,下了台,僅僅因為膚色問題就飽受歧視和欺辱。雪瑞仿佛是白人取樂的工具,於是在象徵孤獨的滂沱大雨中,他的所有憤懣、不忿正如這場滂沱大雨般噴湧出來,他吼道:「那些白人富翁花錢讓我給他們彈鋼琴,是想讓自己顯得有文化,但只要我一下台,我又會變回了那個他們不屑一顧的黑鬼,因為那才是他們真正的文化。而我只能獨自承受著這些,因為我不被自己人所接受,因為我跟他們也不是一類人!如果我不夠黑,我不夠白,或者不夠男人,那你告訴我,Tony,我到底是什麼?」影片在設置種族歧視的同時,也安排了同性戀歧視,當雪瑞赤身裸體的進入警局的時候,白人警察對他的歧視顯露無疑,這種歧視不僅是膚色上的,同時也是性取向上的。
意義與價值:
如果說,這部電影到底想表達什麼?
我想有兩點:
認可自己,相信自己,勇敢的踏出第一步。人與人之間不應該按膚色和性取向來劃分。
"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23/node2145157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