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人看事帶偏見?這部電影教你不再讓偏見蒙蔽雙眼

"

《十二怒漢》影評(原創)

導演:西德尼·呂美特

主演:亨利·方達,傑克·克盧格曼,李·科布,馬丁·鮑爾薩姆,艾德·賓斯,傑克·瓦爾登,George Voskovec,E.G. Marshall,George Voskovec,Robert Webber,埃德·貝格利

文/阿洛

剛打開這部電影時,黑白基調又把自己拉回到看黑白電影的學生時代,那段歲月青蔥且衝動。

看前,知道它是「辯論」故事,看後才知是法庭上另一個無可輕重的陪審團群體,由十二個素不相識的人組成,對案件進行一場激烈的討論。十二個人各有各的職業和性格,有人巧舌如簧,有人暴躁固執,有人溫和冷靜。。。

我知道,火花來了。

一個18歲的男孩被告上法庭,原因是被別人看到殺害自己的父親。看似有確鑿證據的情況下,法庭將委派12人的陪審團對此案件進行討論,理清證詞真偽。於是18男孩的生死很大程度上被掌握在了這12人手中。

在狹小悶熱的會議室里,沒有空調,有人試圖去打開風扇,風扇卻沒有反應,此人判定---風扇壞了。

一群西裝革履的陪審員紛紛脫掉厚重的外套,紛紛落座,迫不及待地想結束這場討論,因為大部分人都有各種約會。

會議規則------全部人達成共識,方能結束會議。

第一次舉手投票:11人認為男孩「有罪」,1人認為男孩「無罪」,結果11:1.

打算儘早結束會議的人開始對這個持不同意見的人很不滿,認為他一定是哪些地方「弄錯了」。但迫於會議規則,只能讓他闡述認為男孩「無罪」的觀點。我們暫時稱他為A吧。

A的觀點---覺得這個男孩才18歲,正值青春好時光,就這樣被認為「有罪」而判刑,太殘忍了,覺得大家有必要認真討論一下,給這個男孩一次機會。

看到這,阿洛忍不住想點個贊。

而其他人紛紛提出法庭上一系列的證詞及自己認為男孩「有罪」的觀點,力圖證明再次討論是不必要的。

1.男孩的家庭教育缺失,在貧民窟長大,看起來不是乖孩子,並且處於青春期,這樣的孩子本身就是社會危險份子。

2.住在男孩樓上的老人聽到孩子喊「我要殺了你」,衝下樓梯後看見男孩跑出外面。

3.住在男孩對面樓的女人通過火車窗戶看到了孩子把刀子插進父親身體。

4.事發當晚,男孩自述出外看電影,自己並不在場,可卻想不起電影的名字。

5.殺害他父親的摺疊刀,刀把花紋獨特,商店老闆陳述店裡只有一把,並且是被男孩買走了。而男孩自述自己的刀子在破洞的褲袋裡溜走了,而現場卻找到了刀子。

在大家自信滿滿地提出以上證據時,即刻有一個也在貧民窟長大的的陪審員立馬反駁第一個證詞:認為自己也是在貧民窟長大,但一路以來都知道善惡之分,也認真地規矩地長大成人,具有對社會有用的價值。而A也試圖反駁眾人從法庭上帶來的各種證詞,提出自己對證詞的懷疑,卻在其他人情緒的壓制下,感知自己力量單薄,想為男孩平反的希望顯得有些渺茫和力不從心。

這個時候,A對其他11位陪審員提出進行一次秘密投票,如果大家還是一致認為男孩「有罪」,那麼他也將贊同大家,結束會議。

第二次投票:劇情卻發生了反轉,秘密投票中,出現了另一位支持者,結果10:2.

眾人情緒顯得很不耐煩。

一位有16歲孩子的父親開始偏見地認為一定是那位貧民窟長大的陪審員改了立場,於是對他進行了人身攻擊,情緒激動,失態,暴躁。而被攻擊的陪審員卻始終冷靜,溫和,顯出修養。

此時,一位在A旁邊的老者開口了,承認他是那個改變立場的人。滿臉是歲月溝壑的老者深深感受到了A對男孩的憐惜,也認為自己得對陪審員的身份負起責任,同時也覺得此案疑點重重。而隨之,老者同樣迎來了其他反對者的言語攻擊和情緒轟炸,會議不得不先暫停,中場休息。

第二次有人去查看為什麼風扇開不了,儘管還是沒查出原因。

討論繼續。「暴躁父親」還在與他人玩著桌面遊戲,明顯輕視著接下來的討論。A有了老者的支持,知道自己的一切努力有了轉機,一把搶過遊戲者的玩意,引起「暴躁父親」的強烈不滿,對A接下來的所有陳述都一概否定。

A再次深究之前的觀點,弄清電車經過的速度,提出當時聲音很大,那一刻老人不可能聽到樓上的聲音。

老者則認為樓上的老人是想引起眾人的注意,因為一生默默無聞,身體殘疾,日子過得安靜平庸,這樣的人如果此時有人會去詢問他的意見,他則不想放棄奉獻和做好事的機會,甚至會把自認為的假設當成事實告訴別人,希望能體現自己的價值,而事實的真偽卻比體現他自身的價格次要了。

第三次投票:結果9:3 又有人改變立場。支持「無罪」的人又信心倍增,其他人則漸漸分為兩個立場:動搖和不動搖。

會議明擺著不會太快結束,一開始急著去看球賽的人把原本掛在椅子靠背上的外套拿到櫥櫃里用衣架掛好。

雙方圍繞刀子的消失及男孩事發後三個小時才回到家裡的原因進行了激烈討論。暴躁份子仍然暴躁,溫和的紳士仍然平和淡定。

第四次投票:結果8:4 暴躁份子失望,卻還是固執己見。其他動搖份子開始出現左右為難的表情。

A繼續深究老人的證詞:不顧他人反對,親自示範跛腳老人當晚跑出房間的速度,結果證明老人證詞15,秒完全是捏造的。

儘管如此,「暴躁父親」仍然憤怒,失去理智地怒吼。空氣極度悶熱,緊張。

主持人不得不進行調解,提出第五次投票,然而勢均力敵的局面出現了,結果6:6 。

此時每個人都大汗淋漓,期待已久的雨終於下了,房間的悶熱驟然散去。

之前打不開風扇的人終於換了一個方式打開了,露出「原來如此」的笑容,調侃地說到:局勢變好了。

因為室內空氣不再悶熱,大夥情緒逐漸平和,繼續著新一輪的討論。

1.男孩無法記住電影片名的原因:

支持「有罪」者:看電影的證詞是捏造的,男孩並不在影院。

支持「無罪」者:看電影是事實,記不住是電影片名是正常的。

A問了其中一個前幾天與妻子去看了電影的陪審員是否記得當時的電影名和主角,對方回憶後回答得吞吞吐吐,明顯記不全。

而這個陪審員則承認看電影當晚並沒有任何壓力,是一個及其普通的夜晚,記不住只是隨意地去看了那部電影。於是眾人當即也認為,不能以男孩記不住電影名而認定他說謊。

2.男孩與父親的身高相差很大,瘦小的男孩是怎麼拿著摺疊刀殺死父親的?

「暴躁父親」親自示範,直接認為只要把刀尖向下壓,致命很容易。

「貧民窟長大的」卻認為用摺疊刀使人致命並不容易,因為拿摺疊刀的手法並不是所有人都懂,得經過長期訓練。

第六次投票:結果3:9 另一個頑固不化的反對分子開始大聲吆喝,以自己固有的偏見想再次判定孩子「有罪」,理由荒唐可笑,所有人都聽不下去且紛紛離開會議桌,任由他宣洩下去。而他則突然明白,大家的不捧場則是對自己的不支持,自己的偏見和固執是錯的。

此時,老者突然提出住在對面的女人是近視的,列出了種種現象,引起了大夥的共鳴。

最後一次投票:結果1:11.「暴躁父親」徹底奔潰,撕掉與16歲兒子的合照,最終在自己蒼白的陳訴中流下了作為失敗老父親的淚水。那是對自己過去親子關係的悔恨,無奈,還是最後的寬容?

會議結束。陪審團對男孩判定「無罪」。

影片結束了,並沒有交代法庭對男孩最終的判決。

而看完這部電影,仿佛就在看以往的自己與現在的自己在碰撞,刺激,而後豁然開朗。。。

很多時候,一個人的偏見足夠致人於困難的境地,偏見者渾然不知。

而「固執」卻是偏見者的喜好,於是給別人貼上了各種標籤和人設,卻被偏見蒙蔽了雙眼,看不到真相,更感受不到真相裡頭的真善美,冷酷丑。

阿洛想說:無論什麼時候,儘量用心和腦子去觀察一切吧,堅持自己的信念,不讓自己被蒙蔽,不讓他人受傷害。

"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23/node214467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