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水不敵通脹 友族越堤賺新幣

(ಠ ಠ)| 2017-09-04| 檢舉

近年來,越來越多巫裔及印裔友族,越堤到新加坡工作。

(新山2日訊)天還沒亮,睡眼惺忪的大馬客工,提著包耐心等候公車通關到對岸賺錢,過往是以華族為主的寫照,近年隨著馬幣兌新幣匯率每況愈下,我國生活開銷日益增長,越堤到對岸賺新元的友族人數也在劇增。

馬幣匯率受各方面因素影響,一度成為亞洲幣值最差貨幣,讓人民在生活上面對更嚴峻的挑戰,不得不選擇賺「快錢」的方式獲得更舒適的生活。

 

就職低門檻領域

新幣兌換令吉匯率維持在1:3左右的價位,不少友族為了應付生活開銷,選擇到新加坡工作,為家庭換取更舒適的生活。

以往到新加坡工作的大馬客工,無論是白領、藍領,基本上以本地華裔佔絕大多數,印裔及巫裔卻是少之又少。

近年越來越多巫裔及印裔友族到新加坡尋求工作機會,他們從事保安人員、清潔工、巴士司機、運輸業及工廠操作員等工作,這些都是基本進入新加坡就職的低門檻領域。

在新國工廠工作的操作員指出,過往在工廠當操作員的巫裔或印裔,每10人中可能只有2人,但現在則是每10人中,有一半是巫裔或印裔。

受訪的友族客工透露,國內近年生活成本日益增長,家庭開銷面對嚴峻的考驗,再加上許多孩子畢業後,考量家庭生計及個人包袱,才決心忍耐越堤2公里路,以時間換取更高的薪資。

新國客工尤索夫(32歲,運輸業)受《東方日報》訪問時指出,由於過去的生活基本消費不高,因此在本地工作就可應付一家大小的開銷。

「另外,隨著近年政府取消及減少各項津貼,造成百物漲價,日常生活開銷加重,逼於無奈之下,才有出走他國工作的念頭和決定。」

他透露,他在我國同樣從事送貨服務,偶爾有適合的散工也會兼職,由於上有父母下有妻女,工作辛勞之外,賺取的薪資仍難以負荷。

「最後在友人的推薦與介紹,終於進入新加坡小型公司,每天清晨負責送面、米粉等食材到巴剎及熟食中心,工錢固定維持在2300新元(逾7000令吉),家人的生活才感到較為輕鬆。」

 

工廠員工俞半巫印裔

在新加坡工作的印裔希瑪雅帝(24歲,電腦資訊業)指出,她在去年畢業後,就選擇到新加坡工作,主要考量條件包括薪資、匯率及應對生活基本開銷。

她透露,她從小居住新山,自小對於鄰近的新加坡文化也相對了解,畢業後選擇工作,自然就可比較本地及對岸的工資與機會,再做出決定。

她說,身邊不乏巫裔及印裔朋友到新加坡工作,因此相信此現象會越來越普遍。

「我在新加坡工作,也在新加坡租房,領取的薪資扣除基本生活開銷,仍有足夠的費用。」

而在新加坡從事服務業主管的張家豪(27歲)說,大馬目前生活基本開銷日漸受通貨膨脹的影響,再加上薪資起伏追不上物價上漲,所以有巫裔及印裔也加入客工行例,一點也不奇怪。

「近幾年的經濟變化迅速,相信有不少友族同胞,已無法應付生活開銷,才會選擇到新加坡另闢他路,賺取更高的工資,以應付在大馬的生活開銷。」

中學畢業後就進入新加坡工作的葉蓉惠(26歲,工廠操作員)透露,新加坡工廠操作員近年聘請本地巫裔及印裔員工有增加的趨勢,如過往10人當中,可能僅有2名是巫裔或印裔,但目前有些工廠已出現10人當中,一半是巫裔或印裔。

「現在載送的廠車也可看見不同族群,不似早期的清一色都是華裔,清晨從古來到新山的車程,也見各站擠滿不同族群。」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22/node162442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