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不要高估你的人脈關係!

km| 2017-07-11| 檢舉

請不要高估你的人脈關係!

is09933f2

 

小編有話說:社會是一個圓錐,每個人都在圓錐的高上面爬。你和同等水平、不同領域的人的距離就是你所處平面圓的半徑,只要你的水平更高,你接觸其他領域人的距離就會更短。

01「你的人脈靠譜嗎?」

某哥平時如花蝴蝶一樣,翩躚於各大飯局,號稱學校朋友無數。浙江愛情連連看劇組求助他幫忙組織戶外活動,需要一批外場觀眾。這哥心想平時朋友那麼多,找幾十個朋友做觀眾算什麼,一口應承下來。

然後當天上午群發飛信給很多人,大意是「是我的朋友你就來之類的」。結果到了錄播時間,攝像機等等全上,結果來的人,寥寥無幾。至於他包票會來參加節目而且「跟他很鐵」的校園牛人,則一個都沒有來……

「人脈」云云,不外如是。真正跟你鐵的就那麼幾個老兄弟。而讓很多人引以為榮的在課堂、開會、飯局、KTV、桑拿房等等社交場所開拓的各種「人脈」,都是不靠譜的。

在沒有感情基礎的前提下,人脈不人脈,全拼綜合實力。對於弱逼來說,一些所謂人脈,看似全線飄紅,實則虛假繁榮。

02「你的實力決定你的人脈」

社會是一個圓錐,每個人都在圓錐的高上面爬。你和同等水平、不同領域的人的距離就是你所處平面圓的半徑,只要你的水平更高,你接觸其他領域人的距離就會更短。

三流的投行員工認識三流的演員不太容易,但是投行老總和大明星就可以出雙入對。博士剛畢業的學術菜鳥認識一個基層政府科員的難度微大,但是院士沒事就會跟省長交流交流,喝一杯茶。

所以,決定你有效人脈的不是你接觸範圍的廣袤否,而是你自身的實力水平。你認識多少人沒有意義,能號召多少人才有意義。不是說我每天又認識了誰,跟某某名人一起吃了一頓飯,我就和他們建立了友誼關係或者形成了新的人脈資源。

問題的關鍵是我自己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和水平與他們站在同一個高度,即便是不同的領域,也可以肩膀對著肩膀來對話——他是投行MD,我是政府副市長,他是大學副院長,我是電影大導演等。

圈子內外不重要,實力高低才重要。即便我們和大神處於同一個具備某種特質的圈子——娛樂圈,投資圈,學術圈等等——經常一起開會、出席活動,我們還是沒有機會跟他們形成真正的友誼、建立穩定的聯繫,遑論「人脈資源」。原因就是大神只看得到同一高度的大神,我們還處於大神的俯瞰視線之外。

就算我們在騰訊工作天天見到馬化騰,馬化騰跟我們見面聊的都不如八竿子打不著的大衛貝克漢姆多;即便你是陝西富平人、清華化工系畢業、而且在中共中央辦公廳工作,習總書記出去喝杯酒也不會找你……絕大多數時候,我們太弱,以至於都沒有資格用共同特質向牛人拋出友誼的橄欖枝。

所以,對於我們廣大弱逼來說,盲目的「拓展人脈」,遊走在各種「社交場合」,加入各種「微信群聊」的意義真心不大,其效果遠遠沒有集中精力讓自己成長起來更有效。

03「先讓自己成為牛人中的一份子」

比起四處給牛人跪舔,處心積慮經營一些吹彈可破甚至虛無縹緲的「人脈」,倒不如自己成為牛人中的一份子或者起碼與牛人所處的水平更接近來得更實惠。

前幾天看到一個節目,是馬雲對話周星馳。一個是喜劇之王,一個是電商大鱷,照樣談笑風生。兩個如此看似無關的人聚到一起聊得來不是因為他們交情多少年或者共同語言有多少,而是因為他們都是站在各自領域頂峰的男人。

天下高手想聚在華山之巔一起指點江山,吃吃喝喝的前提是你能夠在兵器譜上有一號。想參加武林大會,你想喝俠客島的那碗「臘八粥」,你就得先混個掌門噹噹。

那麼友誼是不是一定要以實力為基礎?不一定,畢竟友誼是由不同的原因成就的。各方面差距大的友誼在時間上和空間上密集的存在著。

但是,以「經營人脈資源」為目標的功利性社交,一定是以實力為基礎的。想跟百萬富翁維繫「人脈」的最好辦法就是和他們一起成為億萬富翁。

那麼是不是所有有目的性的「人脈」和都不能成為真正的友誼的關係呢?也不一定。在沒有感情基礎的情況下,以利益為基礎的社交必然是以利益持有者之間的議價能力為基礎的。

你什麼價位,你就找什麼價位。至於是否有人具備「槓桿能力」,鳳毛麟角。如果日後隨著接觸增多,共鳴增加,升華為無關功利的生死之交也說不準。

由此來看,做一個每天痴迷於穿梭地鐵來聽各種講座,推杯換盞結交各種「名人」的交際花多麼的無意義,他們苦心孤詣的「人脈泡沫」多麼一文不名。與其汲汲於那些傷身體又沒效率的應酬,還不如看兩本書,鍛鍊身體,陪陪父母老婆哄哄孩子。

嶺深常得蛟龍在,梧高自有鳳凰棲。只要不斷進步,每個人自然就會有一批志同道合的真朋友結識和也會拓展和聚集一些可以發揮實際作用的「人脈」。

大家現在充實自我都還來不及,何必急於拓展所謂「人脈」。畢竟,五十元的人民幣設計的再好看,也不如一百元招人喜歡。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22/node156366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