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個「創業年」,國務院喊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口號。在這番政策利好之下,不少剛畢業的大學生,和一些職場人士也躍躍欲試,憧憬著單幹的艱辛與輝煌。但是中國的創業成功率只有百分之二左右,所以還有一大部分人並不適合創業。
今年是個「創業年」,國務院喊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口號。在這番政策利好之下,不少剛畢業的大學生,和一些職場人士也躍躍欲試,憧憬著單幹的艱辛與輝煌。但是中國的創業成功率只有百分之二左右,所以還有一大部分人並不適合創業。
李彥宏曾說,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創業,這就好像有些人適合當領導,有些人就不適合,當領導要有判斷力和決斷力。如果你自己創業是一把手,遇到問題要做判斷到底是做還是不做、走哪條路,這個時候你要拍板。有些人適合干這個事,方向看得很準,而有些人就缺乏這個能力。
投融界認為,每個人的能力不同,有的人生性靦腆,就沒法在缺乏銷售型合伙人的情況下縱身下海;有些人空有一腔創業熱情,卻缺乏技術,這也是沒辦法成功的;而有些人可能缺乏金錢、人脈等資源,就不能來一場說走就走的創業。
那麼什麼樣的人才適合創業呢?需要怎麼樣的條件呢?
1、不安分
要想創業,先分析下自己的性格中有沒有不安分的基因。其實這未必是顯性的「刺頭」表現,而更多是骨子裡的不服輸、求上進的基因。也許在平常的時候不會表現出來,甚至你都沒意識到,但是在人生遭到重大挑戰的時候,它可能是決定你的選擇的最重要因素。
2、有理想
不安分是否等於有理想?不然,不安分,可能導致你最終成為一個個體戶、小老闆而已。 但有理想,是做一個「成功並且有影響力」的事業的必要條件。這些例子太多了,馬雲、任正非、柳傳志等人的心路歷程早就被書寫過好多遍。有理想通常是指為社會和客戶創造價值,甚至推動行業的發展,這和賺錢並不矛盾。一個正常的創業團隊,是應該同時也具有(為自己)創造財富的理想,這必須要鼓勵。
3、有激情
創業其實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從一個打工者轉而走上創業的路,意味著你的生活會發生重大變化,會給你的家庭生活、時間分配、親友關係等等帶來劇烈的衝擊,你也許會很快遭遇到各種想像不到的困難和壓力。在這種情勢下,如果沒有足夠的激情,沒有積極的心態,很難堅持下來。
4、執行力
很多創業者都忽視這點,或者在這點上過高地估計自己和自己的團隊。很遺憾的是,一大半有理想、有追求、也有激情、很努力的團隊,卻因為執行力不強而失敗,或者淪為平庸的。什麼叫執行力強?很多創業者都有制定宏偉的目標和 X 年計劃,那請不妨來倒著想一下:如果你有一個雄心,要三年抑或五年之後做到如何如何,那以事物發展的常理推之,第四年你應該做到如何?第三年?第二年?明年?今年?又該達到如何的里程碑。
5、勤奮和專注
創業是一件極具挑戰性的事,世人的聰明程度其實是差不多的,要勝出一籌,勤奮和專注是必不可少的。相對來說,勤奮比較多的人能做到,特別是中國的企業家,受惠於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若論勤奮,那是在全球範圍內可以領先的。一些企業的CEO,經常在半夜還花時間在工作相關的事情上。但是,在專注這點上,經常有些聰明人做不到。 所謂專注,意思就是精力不要分散,應集中在對你的事業起關鍵作用的那些人和事上,外面的世界固然很精彩,但不值得你分散注意力的,大可不必分心。
6、快速學習能力
許多創業者都知道企業發展有個「死亡曲線」,就是在起步的時候,沒達到盈虧平衡之前,企業的現金不斷減少的一個軌跡。這是極其危險的一段時間,很重要。財務上的圖表畫出來是很現實和客觀的,容易理解和被接受。相比之下,容易被忽視的是企業的「學習曲線」。在市場波譎雲詭的變幻和企業之間激烈的競爭中,背後起作用的就是這條學習曲線。能夠付較小代價保持快速上升的企業,就是學習能力強的企業和團隊,往往容易勝出。
7、管理能力
這是一個決定你創業的企業能做一億還是十億乃至百億的能力。通常來說,如果你以前沒有在大公司負責過管理一個產品線,或者一個部門的損益表,那在企業快速發展到一個階段的時候,你就會碰到自身管理能力的坎。企業容易在此時出現管理混亂、策略不清、績效管理失衡、文化雜音增多等等問題。如果作為一個創業者你意識到自己這方面有所不足,建議在團隊里配備一個有這樣能力的COO,或者在某個時候物色能代替你CEO 位置的能人。
8、領導力
實在點說,這裡說的是胸懷。有些在其他方面堪稱一流的企業家,最終的短板卻是在這裡。例如,有的企業家過於獨斷,聽不進別人意見,導致一起打下江山的兄弟們逐漸流失;例如,有的企業家太著重控制,不能很好地用人,總是建立不起來強有力的團隊,自身的局限性限制了企業的發展卻渾然不知;例如,有的企業家自私,嘴上掛的總是團隊,但是常常都在為自己考慮……創業者們需要記住,橋歸橋,路歸路,生意歸生意。領導和管理,最終的主要目的,都是為了提高企業的效率。切忌自身成為企業效率的瓶頸和阻力。
據投融界了解,很多企業家創業最開始原動力都不是為了賺錢,其實通過創業掙錢是最苦最累的一條路。選擇對每個人來說是因人而異的,但是對於創業來說,你如果心中真正有那麼一個理想,你想把一件事做成,你覺得你也能夠做成,並且如果做成了對很多人是有益的、對社會是有益的,如果你有這個想法,成功的機率就很大了。
創業還是打工,要基於個人愛好、能力和時機。對於那些剛剛走出校園的同學,建議仍然是,去大牌的諮詢、投行、BAT看看,工作兩三年,從專業能力、職業習慣、商業操守各個維度去進行系統性、規範化的培養和鍛鍊。但對於已經混跡職場多年的朋友,一定要從埋頭工作的慣性思維中抽離出來,環視一下周遭的世界和當下的自己,有空多跟圈子外的朋友交流,看看有沒有更適合的選擇。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