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蝠鱝是「深海捕食者」還是溫柔巨魚?看科學家們的新研究吧

通過他們身上深色的斑點可以辨別出巨型蝠鱝的樣子來。科學家表示大蝠鱝是一個眾所周知的儒雅利維坦(leviathan),而實際上是一個掠食魚類和其他動物的「深海掠食者」。人們一直以為這種可以寬達七米的魟(即蝠鱝),一直以海平面的浮游生物為食,沒想到其實最新的研究表明蝠鱝的大部分食物都來自深海。

這一發現為大蝠鱝這種作為易危物種被列入瀕危物種名錄的生物的未來帶來了新問題。根據國際自然保護組織的數據,如果不提升這種魚類的生存率那麼它很可能被列入瀕危物種級別。

我們有時候看到蝠鱝是在水面捕食,所以我們總是猜測這就是他們獲得食物的地方。但根據我們最新研究表明這只是個點心時間而已,而它們食譜上的主食則來自其他地方,非常有可能是深海[海面下200米(650英尺)以下的水體]。

昆士蘭大學的研究者對水肺潛水員從厄瓜多沿海採集的(大蝠鱝)細微肌肉活組織樣本進行了生化測試。他們發現這種鰩類食譜中73%的成分來自大洋表面下200至1000米的水體。

B博士表示他們依然認為大蝠鱝仍以浮游生物為主食(尤其是浮遊動物)。我們還認為它們攝食的浮游生物可能不在表層水體中生活。這就是為什麼白天我們在厄瓜多領海中很少看到大蝠鱝在(表層水體)攝食。這也有可能是一些大蝠鱝個體以小型深海魚類為捕食目標一樣。

現生最大的鰩類大蝠鱝遍布全球熱帶和較溫暖的水體。包括美國西海岸南加州和東海岸新澤西州等地的沿海,而南半球最南分布地包括秘魯、烏拉圭、南非和紐西蘭。然而,大蝠鱝的數量變得越發稀少,零星分布,而且容易被過度地捕撈。

這種鰩類生長緩慢且一次繁殖只產一隻幼魚。B博士表示因此無論是無意還是有意,任何漁業捕撈壓力都會對其種群數量完成重要影響。目前由於棲息於表層水體中的其他魚類種群被消耗殆盡,漁業捕撈開始轉向捕撈深海魚類。大蝠鱝已被列入到IUCN紅色目錄中的易危至滅絕間的級別,而它們依賴一種深海食物源這一習性將導致它們將會在深海漁業捕撈中被捕撈的數量增加。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21/node136366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