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話對佢無興趣 , 無興趣你又送上門? 整個地球都知道你是什麼,臭雞
內容如下 :
港女,於傳媒本來是「香港女性」或「香港女子」的簡寫,如《世界麻將大賽港女爭王》、《港女疑在澳失蹤》等。但在網上,「港女」一詞卻有另一個意思,另有所指。「港女」者,並非如表面泛指香港的女人,實際上是指「擁有不良特質」的香港女人,指現今香港女性的其中一群。但究竟擁有甚麼特質才是「港女」?甚麼女人才不是「港女」?迄今還未有定論,但有不少人士和網站均嘗試對這個詞語下定義。但若要見識這個詞語被虛詞化,則非上高登討論區一趟不可。在高登論壇,「港女」的定義公認是貪錢以及性格頑劣的女性。事實上,這類女性在世界各地都存在著,但為何此類女性大多生於香港並到處作惡?目前仍未有合理解釋或答案。而「港女」一詞的定義亦越來越模糊和無所不包,故開始令某些網民反感。有網民更陰謀論地認為,批評「港女」的人都是因為欠缺異性緣,不受香港女性的青睞,所以才製造「港女」一詞來中傷香港女性,然而這種回應手法令討論更加趨向罵戰,尤其是所謂「港女」和「毒男」之間的對罵。
其實在「港女」一詞出現之前,已有「拜金女」一詞存在——意謂「見錢開眼的女郎」,跟「港女」一意有相近之處;而「港女」的一詞泛濫出現,的確是跟香港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後期起的經濟急速發展及女性地位的改變有關。「港女」在這幾年間漸見於各媒體及網上討論區中提及,網上並且開始有別稱出現,如「膠雞」、「MK姣西」等具貶斥的字詞[1]。
有人亦指出,香港的網上討論常常有虛詞化的傾向,即爭論者為了佔領道德高地,令對方無地自容,便爭相替人扣帽子。隨著港女一詞的定義日益擴張和模糊,不滿意港女受批評的人亦逐漸製造另一個概念來作反擊,正是港男或更到位的毒男,毒男隻是指女性緣份低的男士,但在網上罵戰中,其定義得以茁壯成長,包括未曾拍拖的人、愛上網的人、內向的人、社會地位低的人、無錢的人、愛看動漫的人。爭論雙方各自企圖為對手訂造一頂任何負面詞無所不包,但世上不存在的帽子。網上世界被指成為了「有恃無恐的野孩子」。[2]。《明報》刊登一位學者分析,「港女」一詞的出現可能是網路自由言論之下的產物,因為網民的批判不需要理據,誌同道合者即可以發出並附和對「港女」不滿的宣言,對「港女」發出一股怨氣
從前,旺角是柴米油鹽衣物等的貨物集散地,沿海為主要貨運碼頭,蔬果肉類海鮮等均經此上岸及散貨,因此成為了黑社會派系必爭的「油水區」,三山五嶽,各路人馬均眾集於此,建立他們的小王國,開展他們的「生意」,毒品交易,黑市買賣,煙寮妓院應運而生。繁華的旺角就成為各路人馬的盤踞地,區內的另類消費場所,如召妓場所(俗稱「馬檻」)、的士高、夜總會等,自然仍有很多黑人物在此區活動。
黑社會人士當中有些年青一輩為要突顯自己的身份,便在身體及衣飾風格上花點心思,使人們覺得他們是與眾不同;他們會參照潮流動向,跟隨外國或日本方面的潮流打扮,卻加入一點點的自我風格,成為別樹一套的潮流形相;因此類形相之人大多在旺角出現,故此便有人創作了「MK人」一詞。
然而,有些並不是黑社會人物的年青人,對於潮流時尚不太熟悉,卻又不想落後於人,於是便參照街上那些所謂「型人」會怎樣穿戴,模彷一番,因此亦被歸入為「MK人」一類。
雖然時代一直演變,但「MK文化」可謂歷久不衰,亦因智慧型手機、社交網路等興起,由街頭流行至網上。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