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中,只有釋迦牟尼一人確曾出現於印度社會,有其生平歷史。除他以外,其它任何佛及菩薩都無在地球上的絲毫歷史可查,不過都是大乘佛教徒的某種幻想所成而已。關於阿彌陀佛的情形亦是如此,由於阿彌陀佛沒有一點點在地球上做過人的歷史,因此大乘佛經作者把阿彌陀佛的來歷編了一些故事,但這些記載卻內容各異,雜亂無章。在佛經中至少有六處,分別記載阿彌陀佛的身世及其所謂出家成佛的原因。如看這些原典,較能明白真義,但有幾處的佛經甚長,自首至尾多至數千字,如全部照抄,祇是徒增篇幅,對讀者亦無多大益處。為節省閱讀時間及篇幅起見,特抄錄南宋沙門宗曉所編「樂邦文類」中所載已經編輯縮短之佛經。本人曾經與原經仔細對照,覺其內容均同,倘無不合之處,故照引如下:(原載大藏經諸宗部四)
一、阿彌陀佛原為「大通智佛」王子說。法華經:「化城喻品曰,過去有佛名大通智勝。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皆以童子出家而為沙彌。爾時彼佛說是經已,即入靜室八萬四千劫。是時十六菩薩、知佛入室、各升法座,為四部眾廣說分別妙法華經,一一皆度六百八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眾生。是十六菩薩所化眾生,世世所生與菩薩俱。十六沙彌今於十方現在說法,乃至雲,西方二佛,一名阿彌陀,第十六我釋迦牟尼、爾時所化眾生,汝等諸比丘。及我滅度後未來世中聲聞弟子是也。若如來自知涅盤時到,便集諸菩薩及聲聞眾,為說是經」。「台宗明法華本跡……彌陀爾時乃為第九王子。」
二、阿彌陀佛原為「無諍念王」,其長子為觀世音說。悲華經:「往昔過恆河沙阿僧只劫有世界,名刪提嵐,劫名善持,有轉輪王名無諍念,主四天下。有一大臣,名曰寶海,是梵志種時生一子,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常光一尋生時,有百千諸天,來共供養,因為作字,號曰寶藏。其後出家,剃除鬚髮成菩提道,還號寶藏。如來廣為聖王說於正法,王請如來及諸聖三月供養。王有千子。王及千子,如是供養滿二百五十歲,各各向佛及比丘僧,悔諸不及。爾時如來,即入三昧放大光明,現十方世界,或有世界五濁弊惡,或有世界清凈微妙等。王白佛言,諸菩薩等,以何業故取凈世界,以何業故,取不凈世界。佛言菩薩以願力故,取清凈土,離五濁惡,復有菩薩,以願力故,求五濁惡。王言,我今真實欲得菩提,不願取不凈佛土。我已先於十歲之中,端坐思惟,莊嚴清凈佛土。我今發願,願成道時,世界之中,無有地獄畜生餓鬼,眾生皆作金色,人天無別,無有女人等。一化生壽命無量,世界清凈有臭穢,所有宮殿,種種莊嚴,如第六天。余佛世界,若有眾生,聞我名者,修諸善本,欲生我界,願其命終,必定得生,唯除五逆誹謗聖人破壞聖法等。
輪王發深願已,佛即告曰,大王汝見西方過百千萬億佛土,有尊音王如來世界,清凈莊嚴,悉如大王所願,如是四佛出現,入滅過一恆河沙阿僧只?,入第二恆河沙阿僧只?,是時世界轉名安樂,汝於是時,當得作佛,號無量壽如來等(龔按:無量壽如來即阿彌陀佛)。爾時寶藏如來尋為第一不日旬太子授記曰,汝觀天人三惡一切眾生,生大悲心,欲斷眾生諸苦惱故,欲令眾生住安樂故,今當字汝為觀世音,無盡壽佛般涅盤已,彼土轉右一切珍寶所成就世界,種種莊嚴安樂世界所不及也,汝成菩提道,號偏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
三、阿彌陀佛原為一國王,出家成「法藏」比丘說。無量壽經:「過去久遠錠光佛出世,如是次第至十三佛,名世自在王。彼佛世中有一國王,聞佛說法,心懷悅豫,棄國棄王而作沙門,號曰法藏,高才勇哲,與世超異。佛說法言,譬如大海,人以升量,經歷劫數,尚可窮底得其妙寶,有人至心精進,求道不止,何願不得,佛因廣說二百一十億佛剎天人之善惡國土之鹿妙。
法藏聞說,皆悉睹見,發起勝願,其心寂靜,志無所著,重白佛言,唯垂聽察。如我所願,當具說之。設有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法藏說四十八願已,大地震動,天雨妙華,法藏誠諦不虛,超出世間,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教化安立無教眾生,住於無上正真之道,今已成佛,現在西方安樂世界,其國七寶奇麗,超十方界。無有須彌日月大海溪渠井谷等,亦無四惡趣,亦無春夏秋冬,不寒不熱,常和調適,其諸冠生功德善力行業之地,故能爾耳」。
四、阿彌陀佛原名「不思議勝功德」,又名「持火」說。一向出生菩薩經:「佛言,我念過去廣大無量無邊阿僧只劫,有佛號寶功德威宿?王,彼佛將入涅盤,為眾廣說法本陀羅尼,時有輪王,名曰持火,王有太子,名曰不思議勝功德,生年十六,從彼如來聞是佛本,即於七萬歲中,精勤修習,未曾睡眠,亦不偃側,端坐一處。不貪財寶及以王位,不樂自身,得值九十億百千那由他佛,諸佛說法,盡能聞持修習,厭家剃髮而作沙門,作已復於九萬歲中,修習此陀羅尼,復為眾生,分別顯示。一生之中,力精教化,令八十億百千那由他眾生得發道心,積功累德,住不退地。爾時不思議功德比丘,豈異人乎,即阿彌陀如來是也」。
五、阿彌陀佛原為「月上轉輪聖王」之子說。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佛在瞻波大城,法會說西方安樂世界阿彌陀佛。看人能持名號,臨欲終時,彼佛大眾,住此人所,令其得見,見已歡悅,所生之處,永離胞胎穢欲之形。寶蓮華中,自然化生,其國號清泰聖王,其城縱廣十千由旬,於中充滿剎利之種。
阿彌陀佛父,名月上轉輪聖王,其母名殊勝妙顏,子名月明,奉事弟子,名無垢稱,智能弟子,名曰攬光,神足精進,名曰大化。魔主名曰無勝,有提婆達多名曰寂靜。若人誦此鼓音聲王大陀羅尼,十日十夜,六時專念敬禮彼佛,堅固正念,悉除散亂,念念不絕。十日之中必見彼佛,並見十方如來及所住處,唯除重障鈍根之人所不能睹」。
六、阿彌陀佛原為第三比丘,在「空王佛」所學道成佛說。觀佛三昧海經第九:「我念昔曾空王佛所出家學道,時四比丘共為同學,習學三世諸佛正法。……得三昧已諸佛現前授我記別,東方有國,國名妙喜,彼土有佛,號曰阿賒,即第一比丘是。南方有國,國名曰歡喜,佛號寶相,即第二比丘是。西方有國,國名極樂,佛號無量壽,第三比丘是。北方有國,國名蓮華莊嚴,佛號微妙聲,第四比丘是(大藏經集部二、六八八頁)。
綜觀以上諸佛經,我們對阿彌陀佛身世能作以下結論:
一、阿彌陀佛有三父:(1)大通智佛(法華經);(2)持火(一向出生菩薩);(3)月上轉輪聖王(鼓音王經)。一人有三父,豈不希奇?阿彌陀佛究屬誰子?
二、阿彌陀佛自己的名字有三個:(1)名無諍念;(2)名不思議勝功德;(3)原名不詳,但為第三比丘;(4)原名不詳,但出家後名法藏。阿彌陀佛究竟稱何名字?
三、阿彌陀佛出家時的地位有三說:(1)為王子時出了家(法華經,一向出生菩薩經);(2)為轉輪王時出了家(悲華經);(3)棄了王位後纔出家(無量壽經)。阿彌陀佛究竟在未登王位時?正做王時?或退了王位後纔出家?
四、阿彌陀佛學道時的佛共有五位:(1)大通智佛(法華經);(2)世自在王佛(無量壽經);(3)寶功德威宿劫王佛(一向出生菩薩經);(4)空王佛(觀佛三昧海經);(5)寶藏如來佛(悲華經)。各經作者都祇舉了一佛,阿彌陀佛向他學道,但現在竟多至五佛,阿彌陀佛到底向誰學的道而纔成佛的?以上諸問題,佛教徒絕對無法解答的。
再者,如佛教徒相信阿彌陀佛曾為王出家成佛的這套神話故事,我們便要問:(1)他的國土曾位於地球上的何處?(2)他的國家與人民生存於歷史上的那個時期?(3)他的國土的情形如何?以上的諸問題,我敢百分之百的說,沒有任何佛教徒能答覆出來。因為阿彌陀佛的所謂「做王,出家,成佛」等的故事,原是一套神話。由大乘佛經作者幻想編造出來的「空中樓閣」罷了,那有甚麼阿彌陀佛的存在呢?根據佛教教義,任何人必須經過修行悟道的階段,然後纔能所謂成佛(因果)。據說,沒有人生來便就是佛的,因此,對於阿彌陀佛也必須為他編出一個出家修道,然後纔成佛的故事不可。結果,弄巧成拙,故事矛盾百出,雜亂無章,竟把他描寫成有三個親生的父親,這筆爛帳不知從何算起?但可憐的是中國一般佛教徙,他們祇知道阿彌陀佛「曾為法藏比丘」的這個故事,其它的都不知道。因為佛教祇規定了專講此故事的「無量壽經」為凈土宗所尊奉的經典,其它不提,信徒因此都被蒙在鼓裡直到今日。
以上引用的六部佛經,都稱是釋迦牟尼佛說,但為何有這樣大的差別呢?只有兩個可能:一、說經的釋迦本人頭腦欠清,思想紊亂,東扯西拉,胡說一陣。但這點,似難成立,因尚未發現釋迦的頭腦有疾病之處。二、大乘佛經原由許多無名作者,在不同地點及不同時代,憑自己思想及傳說,參考佛教教義,偽稱佛說,寫下了經典的。以上所引六經作者亦都在相同情形下,以神話資料、傳說、幻想等為基礎寫下了他們各自的作品。並加上「佛說」的帽子。因此,互相說法不同,各論各的,彼此衝突矛盾,這就是「大乘非佛說」的原因及滑稽的結果。這些經典如僅讀一本尚能勉強看得過去,(是一個神話故事),但如把它們放在一起仔細閱讀比較研究,阿彌陀佛的身世便成為荒誕無稽,莫名其妙的了。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15/node98542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