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發現2600年前佛寺,文物足以填滿阿富汗國 !
關於佛陀到底是兩千五百多年前降世還是三千年,也就是「佛歷」的頂年問題,學術界和佛教界一直有不同的意見,即便是佛教界內部也是兩種觀點都有,在藏區多認為是三千年,但一直不受認同,這次挖掘所獲得考古實物證據,應該可以讓兩千五百年論者啞口無言了。
在藏區寧瑪傳承的普巴金剛密續, 一直被某些人指為偽造,但當薩迦班智達, 在印度挖掘出梵文古本時,那些人就啞口了,如同一轍。
目前世界上一般認為釋迦牟尼佛出生在2500多年前,如果考古隊所說的時間是準確的話,該寺院從佛陀年代已經開始建造,或者就是釋迦牟尼佛所處的時代, 比目前所認為的年代還要早,而可以100%肯定的是2000年前佛法經過這裡來到了漢地。
無論如何,即使從文物角度看,該發現已經是不可思議了,足以填滿阿富汗國家博物館,在這個3000畝的遺蹟上,太多值得我們佛教徒驕傲與期待的了!
一家中國公司在阿富汗境內開採銅礦時,意外發現一座2600年前, 建在古絲綢之路上的佛教寺廟,出土了多座古代佛雕像。據英國《每日郵報》(2010年11月)報道,考古學家正快速趕往位於絲綢之路旁的這處公元前七世紀的遺址,看看能發掘到什麼。
據介紹,這處遺址位於首都喀布爾南部20英里處,屬於東部的盧格爾(Logar)省。遺址包括了Mes Aynak寺廟和數座舍利塔,是今年(2010年)5月中國冶金科工集團公司(中冶集團)的工人進行挖掘時找到的,但是日前才對外發布消息。
寺廟遺址的地下蘊藏著銅礦藏,該公司原本希望明年(2011年)底開始在當地建設世界第二大的銅礦。阿富汗考古學家早在1960年代便知道艾娜克銅礦是古佛寺遺址所在,但多年來卻沒有動靜。最近幾年已經有文物竊賊為了在遺址尋找珍貴文物而損害了寺院的一些建築。
目前,有15名來自阿富汗以及3名法國考古學家,正帶領二三十名工人,在面積0.77平方英里(約3000畝)的現場展開挖掘。
根據中冶集團與喀布爾政府的非正式協議,要給考古學家三年時間,進行考古挖掘。但是從5月起就在那裡的考古學家說,三年時間要完成全面保護是不夠的。
在現場的法國考古學家馬奎斯說,因為缺少資金和人手,考古搶救努力是「零碎和小範圍」的。面對如此規模和豐富的遺址,通常都需要20名考古學家和100個工人。
目前,該座佛教寺院的建築已完全出土,寺院的走道、繪有壁畫的房間、各式陶制和石制的直立佛像與睡佛,都已一一呈現在眼前。據指,在相信是寺院庭園的遺址,曾矗立數座4到5米高佛塔。
阿富汗政府, 已經為考古挖掘配備了兩百萬美元經費,正在籌措另外五百萬至一千萬美元的經費。美國政府已經承諾資助考古工作,具體資金數目目前還不清楚。
還有一處作為院子的地方,分布著多座四五英尺高的舍利塔。目前已經發現的佛像超過150座,一些大的都很重,難以搬動。而且考古小組, 缺少把小佛像挖出時, 不讓它們破裂的化學品。
圖片是在考古現場拍攝,來源於華爾街日報。以下圖文為綜合多家媒體報道整理。
該佛像表面似乎飾以了黃金。
馬奎斯說:「這裡可能是絲綢之路上, 最重要的樞紐之一,這裡埋藏的珍貴文物,數量之多足以填滿阿富汗的國家博物館。」目前遺址已經被挖開,露出了裝飾有壁畫的走廊和房間,房間裡放滿了站立或躺靠的石雕佛像,一些有10英尺高。還有裝飾著黃金和錢幣的多彩壁畫。
2000年前,該地是佛教從中亞傳播往中國的重要通道。
在這片佛教寺廟遺址中,考古學家發掘出了一尊木質佛像,約有1400年的歷史。
考古隊認為該佛寺從公元前200年開始繁榮,直到至少公元六世紀,公元九世紀的時候還是居民點。
另一名考古學家泰代斯科說:「這裡的文物如此豐富,十年時間都不多,三年可能剛完成所有文物的記錄工作。」
考古學家們, 還發現了一尊五米長的臥佛。
巨大的佛塔,直徑約為20米。
該處位於歷史上所稱的犍陀羅國,犍陀羅藝術受希臘羅馬藝術影響,漢藏佛教藝術皆受犍陀羅藝術的影響。
有不少人認為蓮師出生於犍陀羅國,而無著菩薩、世親菩薩也出生於犍陀羅國。
幾個世紀以來,Mes Aynak寺廟遺址和當地的銅礦藏就廣為人知,在阿富汗達里語中,「Mes」就是銅的意思。由中國公司建設的銅礦,將極大推動阿富汗經濟發展。阿富汗礦業部說,這裡有600多萬噸的銅儲量,目前市值上千億美元,開發銅礦和相關的運輸設施,將帶來更多就業和經濟活動。政府每年也可從中獲利約12億美元(約37億令吉),並且能製造大量工作機會。
負責考古事務的礦業部官員瓦希杜拉表示,礦場開始運作後,保護遺址將會是中國冶金科工集團公司與阿富汗政府的共同目標。為更好地保護這些文物,挖掘現場附近的採礦工作已經停止。
銅礦自古以來便與宗教密不可分,部分出土的文物顯示,古人曾用銅礦裝飾神像和神壇。
考古隊希望該考古遺址能與銅礦的開發共同存在,並認為該遺址對阿富汗的旅遊業會有促進。
附:阿富汗巴米揚(Bamiyan)大佛
巴米揚大佛是世界上第三高的大佛(世界第一大佛四川省樂山大佛,佛像高71米;世界第二大佛山西省蒙山大佛,佛像高63米),距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上曾經歷3次劫難。曾有很多國家的科學、文化、藝術和宗教界知名人士強烈呼籲,要注重保護這一人類歷史文化遺產。
但是,2001年3月12日,大佛還是遭到了塔利班政權的殘酷轟炸,爆炸聲持續了三四天。
巴米揚大佛有東、西兩座,始建於公元3至5世紀,因雕鑿在巴米揚河谷邊山崖面南的斷崖上,故被稱為「巴米揚大佛」。國晉代高僧法顯大師和唐代玄奘大師都曾瞻仰過宏偉莊嚴的巴米揚大佛。
巴米揚佛像群位於阿富汗首都喀布爾西北的巴米揚鎮東北郊不遠的山崖處。這裡遍布大小石窟6000餘座,石窟群中有6尊傍山而鑿的佛像。
其中兩尊巨佛,一尊造於公元五世紀,高55米,著紅色袈裟,名叫塞爾薩爾;一尊鑿於公元一世紀,高38米,身披藍色袈裟,名叫沙瑪瑪。
公元四世紀和七世紀,中國晉代高僧法顯大師和唐代高僧,玄大師都曾先後到過這裡,並在其各自的著作《佛國記》和《大唐西域記》中對巴米揚大佛作了生動的描述。
公元7世紀,玄奘大師在前往印度求經途中路過阿富汗的巴米揚山谷,隨後在其著作《大唐西域記》中留下了寶貴的記載,其中寫道:
「王城東北山阿有石佛立像,高百四五十尺,金色景,室飾煥爛。東有伽藍,此國先王之所建也。伽藍東有金俞石釋伽佛立像,高百餘尺,分身別鑄,總合成立。」
這段文字所描述的,就是巴米揚大佛。巴米揚石窟,與中國敦煌莫高窟、印度阿旃多石窟一起被列為世界佛教藝術最珍貴的遺產。
巴米揚石窟位於絲綢之路上,曾是希臘、印度、波斯文化交匯之地。公元前3世紀,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征服現今阿富汗所在地,將佛教帶到這裡。直至公元7世紀,這裡一直是佛教香火興旺之地。
一千多年以來,巴米揚大佛,從興都庫什山脈俯視芸芸眾生,見證了阿富汗的戰火紛飛、滄桑變化。
巴米揚的兩座大佛, 是在一個山崖上雕刻而成的。較大的那尊大佛高度為53米,較小的大佛高34.5米。佛像的主體為砂岩,一些小的部位如手、腳和面部則由泥和乾草混和物組成,並鋪上灰泥表層,用木料支撐。大佛矗立的山體上,還雕鑿了大大小小上千個洞穴、佛龕。
在塔利班以前,兩尊大佛面部已被剷平,其中一座大佛雙腿也被毀壞。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15/node91837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