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大家分享一媽祖的傳奇故事

chin ch ...| 2016-02-04| 檢舉

媽祖

與大家分享一媽祖的傳奇故事
與大家分享一媽祖的傳奇故事

媽祖(莆仙語:Mâ-cô;閩南語:Má-chó͘;閩東語:Mā-cū)是以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為中心、包括東亞(琉球、日本及東南亞)沿海地區[1]的海神信仰,又稱天上聖母 、天聖聖母、天後、天後娘娘、天妃、天妃娘娘、湄洲娘媽等[2]。

媽祖的影響力由福建湄洲傳播開來,歷經千百年,對於東亞海洋文化及中國沿海文化產生重大的影響,被學者們稱為媽祖文化。

2009年10月,媽祖信仰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媽祖姓林,名字不清楚,「默娘」不載於正典,歷史考證確實有此人,出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或曰五代末年[3])福建路莆田縣湄洲島東螺村(宋太宗年間曾改為興化軍),民間傳說一出生則不哭不鬧,因而取名為默,小名默娘。

媽祖的生卒年與家世,史料中有多種記載:

現存關於媽祖最早的文獻,是南宋廖鵬飛於紹興廿年(1150年)所寫的〈聖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謂:「世傳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洲嶼人。初以巫祝為事,能預知人禍福……」據此,媽祖生前是一個女巫。文中並提到:宣和五年(1123年),「給事中路允迪出使高麗,道東海。值風浪震盪,舳艫相衝者八,而覆溺者七。獨公所乘舟,有女神登檣竿為旋舞狀,俄獲安濟……」船員說這是湄州女神顯靈,於是路允迪返國後上奏朝廷請封,詔賜順濟廟額。 南宋李丑父《靈惠妃廟記》:「妃林氏,生於莆之海上湄洲」。 南宋李俊甫《莆陽比事》「湄洲神女林氏,生而靈異」。 (明)張燮《東西洋考》「天妃世居莆之湄洲嶼,五代閩王林願之第六女,母王氏。妃生於宋建隆元年三月二十三日。始生而變紫,有祥光,異香。幼時有異能、通悟秘法,預談休咎無不奇中。雍熙四年二月十九日升化。[4]」 (明)嚴從簡《殊域周咨錄》:「按天妃,莆田林氏都巡之季女。幼契玄機,預知禍福。宋元祐間遂有顯應,立祠於州里」[5]。 (清)楊俊《湄州嶼志略》:「湄州在大海中。林氏林女,今號天妃者生於其上」。 (清)《長樂縣誌》:「相傳天後姓林,為莆田都巡簡孚之女,生於五代之末,少而能知人禍福。室處三十載而卒。航海遇風禱之,累著靈驗」。 《莆田九牧林氏族譜》則記載媽祖是晉安郡王林祿的第二十二世孫女。

從南宋到清代,絕大多數史料公認天妃姓林,生於湄州嶼,自幼有異能。具體生日,雖只見於《東西洋考》,但早被全世界媽祖信徒奉為媽祖生辰,舉行慶典。

十七歲時春天,一艘商船經過湄洲嶼海域,忽然遇到濃霧而觸礁,船底破漏,時刻都有沈沒的危險,船上商人個個驚慌失措,高聲呼救,這時媽祖正在家中誦經禮佛,隱約聽到海上傳來十分淒慘呼救聲,就祭起銅待察看,發現一商船觸礁欲沈,趕緊請漁民們出海搭救,可是海上風浪巨大濃霧茫茫,誰也不敢去冒險,媽祖見此危狀,急著在海邊拔了數欉小草往海中一拋,頃刻海面浮出無數根大杉木,箭似般向遇難商船飄去,一根根併列把船駕住,緩緩駛到湄洲嶼,商人深感神奇,趕緊詢問當地漁民,才知道神姑「化草成木」附舟救商的事由,就特地登門拜謝神姑救命之恩。媽祖日後更以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精神,行善濟世,遐邇馳名有口皆碑。

得道昇天

宋太宗雍四年(公元九八七年)媽祖已二十八歲,農曆九月九日,那天媽祖特別早起梳洗換裝,塗指抹粉,盛裝打扮像似仙女一般美麗,步出閨房,低頭輕語向幾個姐姐告別說:『今日乃重陽佳節,我欲登高遠遊以暢素懷。萬望諸組,孝敬雙親,共享天倫之樂』。並依依不捨拜別雙親而去湄嶼。九九重陽秋高氣爽,湄洲山上金菊盛開,海風輕拂潮音盈耳。媽祖緩步登上湄峰,站在一處摩崖巨石上,舉目觀瀾,碧海連天,風平浪靜,漁帆點點。回顧灣內,水中有山,山外有海,山海奇觀,晶瑩奪目,景緻優美,令人陶醉。這時從天空飄來一朵巨大彩雲,傳來陣陣輕妙鼓樂笛聲,頃刻湄峰香霧繚繞,媽祖端立彩雲上,冉冉升空,此時島上漁民百姓望見萬里晴空有片艷麗繽紛彩雲騰空而上,又隱約聞見悅耳的絲管仙樂之聲,雲中許多金童玉女,握旌旗,頂彩傘,若隱若現簇擁著媽祖昇天了。

日後,湄洲島上時常香霧瀰漫,曾有多人看到媽祖身著朱衣,飛翔海上,神靈屢顯,救助遇難漁民無數,感其澤佑美德,在湄嶼山上建祠供奉,尊稱她為「通賢靈女」並在湄峰摩崖刻上「昇天古蹟」四大字,士人相率祀之。

媽祖的左右將領 一 千里眼與順風耳

與大家分享一媽祖的傳奇故事
與大家分享一媽祖的傳奇故事
與大家分享一媽祖的傳奇故事
與大家分享一媽祖的傳奇故事
與大家分享一媽祖的傳奇故事

千里眼與順風耳 宋太平興國七年 (九八二年), 湄洲島西北方的桃花山有二位妖怪出沒, 附近居民驚恐萬分.這二名妖怪面貌兇惡 目如銅鈴,齒像短劍,身材高大,聲如巨鐘, 來去飄風,去似閃電,就是後來媽祖娘娘, 面前的將軍--------千里眼與順風耳. 關於其由來有幾種傳說:第一種傳說指千里眼與順風耳本是金精,水精所化 ; 第二種則說他們是商代時期紂王的大將 大哥高明 , 小弟高覺 , 有一次與周文王的軍師姜子牙交戰而身亡死後陰魂不散四處飄遊 , 來到桃花山 , 就盤居在此. 默娘聽到桃花山有二怪擾民 , 危害 百姓 , 就獨自前往收妖在山中遇到二怪 力勸他們修道愛民 . 千里眼與順風耳勃 然大怒 , 以為默娘只是尋常的村姑 , 竟敢前來訓示 , 心中不服 , 就使出法寶 與默娘交戰 . 默娘手提銅符 , 口唸神咒,二怪全身 無力 , 四肢不聽使換 , 只得認輸屈服 , 並懇求默娘開恩 , 表示願意隨之修道 , 一同救濟天下蒼生 . 千里眼與順風耳被默娘收服以後 , 就在桃花山修道 , 沒有再出來害人,靜待 她成神得道 . 又有一說認為千里眼與順風耳是天庭 的天將 , 奉玉帝旨令降凡在桃花山等待 媽祖得道成神之時 , 輔佐聖母救渡海上 遇難的眾生 , 以化解人間的劫厄 . 另有書中記載 , 媽祖乃是觀音菩薩的 化身 , 所以千里眼替媽祖執行 ( 觀 ) 千里的災難的任務,則順風耳執行(聽音) 救苦的職務 , 觀與音二者相合 , 正符合 ( 觀音大士 )之意 . 因為這些傳說 , 所以聖母 廟宇 , 除了天上聖母的金尊以外也供奉 示現降魔金剛像眼觀宇宙萬物的千里眼 耳聽世間眾音的順風耳 , 一同輔佐聖母 驅邪鎮惡 , 護佑萬民 . 伏魔解災活菩薩 默娘二十六歲時 ,即宋太宗雍熙二年 (九八五年) , 中國閩南 , 浙江一帶大水 氾濫 , 當地知縣上奏朝庭 , 朝庭下昭命官將設壇防災 , 知府知道默娘神通廣大 就請她祈求上蒼不要再下雨 . 默娘雖知此災是天數 , 仍願設法阻 止此劫.以造福村民,因此前往海邊設壇 . 設壇之時, 海中有一神人手持法寶,踏浪 而來,對默娘說:[奉玉旨罰此一方,汝怎可 違犯天命?]默娘說:[誠知玉旨降災 , 但民 生遭困已極,下界天子為民請命請你奏表 玉帝赦罪開恩]言畢這位神道就消失無蹤 不久風停雨靜,烏雲散盡,天空清朗, 默娘 又一次化解眾生的災且劫.當地居民感謝 不已,都尊稱她為活菩薩.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15/node88332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