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陽區有散養的三十萬仁波切。「仁波切」是漢人對活佛的習慣稱呼,用藏語稱為「祖古」更合適,在驚人的數量面前,如何分辨真正的活佛,避免被鬧劇戲弄,已成為居家旅行的必備神技。
內地常把心地善良、救人於水火之中者稱為活菩薩,而藏傳佛教這些轉世再來的祖古,大都是佛菩薩或者修有所成的大修行人,各教派大大小小的轉世活佛何止千萬,活佛大致可以分為:佛菩薩化身、轉世修行者及宗教情感需要。一位受人尊敬的活佛,至少是完成了五部大論的系統學習,然而學習五部大論前後大約要花11到20年的時間。
佛教歷史說起來太抽象遙遠,不如用一部記錄電影直給來得簡單明了。
《轉世小活佛》是來自以色列耶路撒冷的導演巴拉特斯首部紀錄長片,記錄了5年,最後剪成102分鐘的影片。來自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聖城耶路撒冷的導演拍一部關於藏傳佛教的紀錄片,本身就構成了一個耐人尋味的趣味點。
電影不但獲邀多倫多國際影展首映,入選柏林影展「電影大觀」單元,更榮獲海法國際影展最佳紀錄片、美國全景紀錄片影展評審團大獎、波士頓獨立影展評審團特別獎,成績斐然。
此片在條件艱苦的尼泊爾喜馬拉雅地區拍攝,畫面雖然粗糙,但可貴就在於深刻無欺的記錄過程,袞卻格西圓寂後,影片記錄下了火化真的能燒出舍利子的畫面。
袞卻格西的舍利子
袞卻格西的大弟子巔津梭巴尋找其轉世,透過占卜和夢的啟示,巔津專注靜思,理出澄澈心緒,不畏勞苦跋山涉水,然而經過長年遍尋,卻始終未有所獲。
即便你走了,我也會在今生找到你!
巔津最後來到他的故鄉─尼泊爾的樽區,當年袞卻曾在此閉關多年。
巔津發現了一歲多的男童,男童見到袞卻生前的念珠便緊抓不放,甚至在日後嚴格的鑑定程序中,精確選出袞卻的所有法器。
小活佛稱呼巔津「big uncle」,他指著照片上「袞卻格西」告訴「big uncle」那是自己。
小活佛和生父母告別一開始還以為是暫時的再見,等到父母漸漸離開又不停轉過頭來張望他時才意識到是真正的告別,不停說別讓他們離開。
當問及願不願意讓小活佛回到寺廟時,小活佛的生父母勉強地微笑的那句話很是感人:
「如果他是為了利益有情的話,我願意獻出我的孩子。
這個男童最終獲得袞卻格西轉世的正式認證!
真正感動的是他們之間這種不斷傳遞的情,袞卻格西對巔津,小活佛以後對自己的弟子,就像一條永續不斷的河流,世世代代奔涌。
巔津和小活佛玩耍時的歡欣,看的出他對小活佛無微不至的關懷,他的愛就像是陽光一樣圍繞著小活佛。
當我是小孩時,你把我放在膝蓋上給我念佛經,你轉世後,我把你放在膝蓋上,每天照顧你。
對於巔津來說,他真的在一個小孩身上找到他所摯愛的上師,真的在尋找轉世活佛就夠了。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