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行善積德」,其實還有你不知道的下一句,跟家族興衰有關 | 文 三隻眼讀史

佛學經典中,有一部三世因果經,又叫三世因果文,其內容是勸人向善,主要講「人的命是自己造就的;怎樣為自己造一個好命;行善積德與行兇作惡的因果循環報應。」希望人人都自覺自願的做一個行善積德之人。大家想一想,世上凡是損人利己的,坑害別人的,幹壞事的有哪一個能逃脫命運的懲罰。國家需要安定,民族需要團結,大家都做利於他人的事,自然就會得到認可,就是所謂的「好報」。

三字經中有這樣的四句:「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寥寥四語,足以勸世勵俗。竇燕山名叫竇禹鈞,後晉時期幽州人,因為古代的幽州屬於燕國,所以稱他為燕山。竇燕山自幼喪父,母親把他撫養成人,他對母親非常孝順,三十齣頭都還沒有兒子,讓他有了「無後為大」的憂慮。一晚,竇燕山夢見已故的祖父對他說:你前生罪業深重,不僅會沒有兒子,而且壽命也不長。望你及早回心向善,行善積德,挽救自己的命運。

竇燕山從此立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努力修身積德。竇燕山的一個僕人,丟下幼女,盜錢外逃,竇燕山不僅沒有實行父債女償,而且還把無依無靠的小姑娘當作自己的女兒撫養,小姑娘長大後,竇燕山還替她備了嫁妝。有一年新年期間,竇燕山到延慶寺去拜佛,拾到了白銀二百兩,黃金三十兩,他想一定是拜佛人所遺失,等候了半天才等到失主,原來這錢是去贖回被土匪扣押的親人的。竇燕山除了如數歸還黃金白銀外,還贈給失主一筆路費。

竇燕山還出錢為窮人買棺下葬、資助貧家子女婚嫁,樂善好施,建立書院四十間,搜集書籍數千卷,禮聘品學兼優的老師,為貧苦子弟提供免費教育。一天晚上,竇燕山又夢見祖父對他說:上天因為你做了不少的善事,給你延壽三紀,並賜給你五個貴子,來日都很顯達,竇家因為你積下是陰德,將會成為一個高門大第。後來,竇燕山果然生了五個兒子,由於教育有方,五個兒子長大後都先後中舉。大兒子竇儀,官至尚書,次兒竇儼,位至翰林學士,三兒竇偁,官參知政事,四兒竇侃,任起居郎,五兒竇僖,位左補闕,還有八個孫子,都很貴顯,而且竇燕山本人也做到諫議大夫的官職。八十二歲那年,竇燕山沐浴更衣,與親友從容告別,談笑而卒。

後世人根據竇燕山的事例,總結了一句話,那就是「行善積德,五子顯貴」。這段公案故事,告訴我們善惡有報,有的現世獲報,有的子孫獲報,有的來世獲報,雖有早晚的不同,但報應不爽。為惡者要謹記「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要向竇燕山學習「訓示其子孫,廣修善事」,不做損人害人之事,成就別人做成好事,消除自己內心的污染,將自己開放成一朵純潔的白蓮花。善是一種修為,行善積德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文明。
用生動的故事,講述枯燥的歷史,請關注「三隻眼讀史」。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15/node196101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