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咒就是一座功德寶山,每日持誦此咒,不管背負多少罪業也能消除!永不墮惡道,功德無量!

每日爆文| 2018-09-20| 檢舉

阿彌陀佛,師兄吉祥!

這個咒就是一座功德寶山,每日持誦此咒,不管背負多少罪業也能消除!永不墮惡道,功德無量!

佛祖開示

地球上有六大道,三道善道和三道惡道,三道善道:天道、人道、阿修羅道是給那些常年行善積德,廣作布施的人們所留輪回道;三道惡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是給那些常年行惡多端,未化解業障的人們所留的輪回道。每個人頭頂都有一座山,是善是惡,是好是壞,是福是禍,惡業做多了,累積起來就能填滿十方剎土,在世上會受無窮無盡的苦楚,命終還會墮落阿鼻地獄,善業做多了累積功德福報

讓你遠離一切煩惱,命終登入西方淨土修得正果

念 功德寶山神咒之功德,猶如堆積寶貝如同高山一般,若人誦此咒一遍,就算此人背負全世界的罪業,也能消除,不入地獄。欲莊嚴法身,需無量功德,培養善因緣,不要為了顯示自己的特殊性,自己的與眾不同,做些害人害己的事,須知功德乃由心性中得,藉著昇華自己的心靈.

《功德寶山神咒》

  nā mó fó tuó yě。nā mó dá mó yě

 南無佛陀耶。南無達摩耶

nā mó sēng qié yě,ōng

南無僧伽耶,唵

xī dì hù lǔ lǔ。 xī dū lǔ。 zhǐ lì bō。 jí lì pó

悉帝護嚕嚕。悉都嚕。只利波。吉利婆。

xī dá lǐ。 bù lǔ lǐ。 suō pó hē

悉達哩。布嚕哩。娑嚩訶

本書『正信的佛教』,初稿刊於民國五十二、三年間的菩提樹月刊。初版單行本問世,是民國五十四年元月,由佛教文化服務處發行。在迄今的十七個年頭之間,由於受到教內外及海內外廣大讀者的喜愛,有許多印經會及佛教關係書店,包括臺灣香港、南洋等地,將之大量原版影印、打字照相及排字重印,多系贈送結緣,亦有訂價流通,總計約十數萬冊上下。在我寫的二十多種著述之中,乃是流通最廣的一種。民國六十七年十二月,中華佛教文化館及天華出版社,同時再版,所不同者,文化館版加了附註十七條,印了三千冊,雖也訂價流通,多半仍是贈送。以如此長的時間,尚未被人遺忘,已經值得告慰,但以總發行量而言,仍不能算是一本暢銷書。由此可以了大家的讀書風氣還不夠旺盛,佛教徒中具高昂求知態度的人,依然不夠普遍。民國六十四年八月,以海外學人身分,回國出席國家建設會議時,當時任教育部次長的陳履安先生,很希望約我作數日長談,由他提出一百個現代知識份子對於佛教信仰及佛學理論方面常常遇到或想到的問題,請我解答,公之於世,我也覺得這是一項很有意義的工作。可惜,會後我又出國了,履安先生也尚未能夠抽出時間來實踐此一構想。故在新的百問未成之前,仍以本書的七十問,獻給讀者。事實上,佛教的本質,並沒有迷信和正信的分別,佛教就是佛教佛教的基本內容,到處都是一樣,永久都是一樣。佛教是從大覺的佛陀──釋迦釋尊的大悲智海之中流露出來,那是充滿了智慧、充滿了仁慈、充滿了光明、清涼、安慰的一種言教,根據這種言教的信仰而建立之教團形態,便是佛教。所謂正信,就是正確的信仰、正當的信誓、正軌的信解、正直的信行、真正的信賴。正信的內容,應具備三個主要的條件:第一必須是永久性的,第二必須要普遍性,第三必須是必然性的。換一個方式來說,便是過去一向如此,現在到如此,未來必將如此。凡是對於一種道理或一樁事物的信仰或信賴,如果禁不起這三個條件的考驗,那就不是正信而是迷信。一個宗教的教理,禁不起時代的考驗,通不過環境的疏導,開不出新興的境界,它便是迷信而不是正信。但也無可諱言的,正信的佛教,在大乘的流行地區,尤其是在中國,一向是被山林的高僧以及少數的士君子們所專有的,至於民間的正信,始終未能普及,一般的民眾,始終都在儒道釋三教混雜信仰的觀念中生活,比如對於鬼神的崇拜以及人死即鬼的信念,都不是佛教的產物。

雙手合十

我們每日持誦功德寶山神咒

事事順利,諸事順心,左右逢源

虔誠念誦此咒 十遍

消災免災,煩悶、病痛疾苦都將消除

虔誠念誦此咒七七十九遍

諸佛菩薩生世庇佑,化解千秋萬罪。

這個咒就是一座功德寶山,每日持誦此咒,不管背負多少罪業也能消除!永不墮惡道,功德無量!

不。正信的佛教,沒有創世主的觀念,佛陀是人間的覺悟者,佛陀雖能覺悟世間的一切原理,但卻無能改變世間已有的狀態;佛陀雖能化度眾生,眾生的能否得度,尚須由眾生的能否自我努力而決定。佛陀是最好的良醫,能為但眾生痛苦診斷處方,服他的藥必定得度如果不肯服藥,佛陀也是愛莫能助;佛陀是最好的嚮導,能給眾生引導出離世間的苦海,聽從佛的引導,必定得度,如果不從引導,也是愛莫能助。因此,佛陀不以創世主自居,甚至不希望徒眾們僅對佛陀作形式上的崇拜;能夠實踐佛的言教,就等於見佛敬佛,否則,雖然覲見了當時的佛陀,也等於沒有見佛。所以,佛陀既不是創世主,也不是主宰神,佛陀只能教導眾生離苦得樂的方法,佛陀自己雖已離苦得樂,但卻不能代替眾生離苦得樂。佛陀是大教育家,人天導師,而不是幻術家及魔術師,他用不著騙人家說『代人贖罪』,他是教我們一切要自己對自己負責──『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佛陀,含有自己覺悟、覺悟他人、覺悟一切而無所不知無時不覺的意思,所以,又被稱為一切智人或正偏知覺佛陀,簡譯為佛是在我們這個世界,距今約二千五百八十九年(西元前六二三年),生於印度迦毗羅衛城的釋迦太子,成道之後,稱為釋迦牟尼。釋迦是族姓,意為能仁,牟尼是印度古代對於聖者通用的尊稱,意為寂默。這就是佛教的教主但是,從釋迦牟尼的言教中,使我們明白,在現有歷史的記載中,雖然只有釋迦一人是佛,可是過去久遠以前,這個世界曾經有佛出生未來的久遠以後,這個世界仍將有佛出生,現在的十方世界,也有很多佛的存在。所以,佛教不以佛陀是獨一無二的,佛教承認過去、現在、未來,有著無量無數的佛陀,乃至相信所有的人,所有的有情眾生(動物)不論信佛與否,將來都有其成為佛陀的可能,因為佛教相信:佛陀是以覺悟的眾生,眾生是尚未覺悟的佛陀。在境界上,凡聖雖有不同,在本質上,佛性一律平等,所以,佛教不將佛陀當唯一的甚來崇拜,也不承認另一個宇宙的創造神的存在。所以,佛教徒是無神論者。

迴向祈福

弟子XXX

願將誦持《功德寶山神咒》之 功德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迴向給法界一切眾生

願眾生都得阿彌陀佛加持

得聞佛法,離苦得樂

家人朋友健康吉祥,消災除業,增福添壽

弟子願意常年日行一善,廣做布施

不斷積累功德,消除累世業障

堅持日常修行,早日悟得佛法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15/node195403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