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丨索達吉堪布 敬摘錄丨大學演講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思考過:
我們是怎樣來到這個世界的?是無緣無故從天上掉下來的,還是從地裡長出來的?
其實,每個人都是因為一定的因緣才來到這個世界。對於這種因緣,佛教有自己獨特的觀點,科學界也有相關的討論。
因為絕大部分泰國人從小就信仰佛教,也承認輪回的存在,所以,我想大家對佛教中前世今生的觀點都比較清楚。
生命是延續的
每個人都應該關注生命的延續性,如果只關注短短的今生,既不思考前世,也不關心後世,那我們就跟旁生沒什麼差別。

很多人都把「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掛在嘴邊,但恐怕很少有人真正思考過,今生的業力是如何延續到後世,甚至再下一世的。
泰國百分之九十多的人都信仰佛教,而輪回是佛教最關鍵的觀點之一。
如果我們不懂輪回,那皈依佛教也只不過是尋求暫時的人天福報,並不究竟。
我曾在其他大學講過輪回的話題,但因為他們不相信輪回的存在,所以我不得不引用很多科學證據去說服他們,而沒有用太多佛教的道理來講解。
但由於泰國人大多從小就信仰佛教,有一定的佛學基礎,因此不會對輪回有太多懷疑,這一點和藏族人很像。
所以,今天我會從佛教理論的角度講一下輪回。
我聽說,朱拉隆功大學醫學院的老師和同學們十分想幫助臨終病人,可一兩句安慰的話,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要想真正地幫到臨終病人,就一定要講輪回,講生命的延續性。
如果臨終病人懂得生命是延續的,他就不會對未來失去希望。 而要懂得這個道理,必須先要明白 緣起法。
佛陀告訴我們,緣起可分為
1.外緣起
2. 內緣起。
外緣起 可以 通過一棵樹的比喻來說明:
比如一粒種子,因為地水火風等因緣,長出苗芽,進而產生根、莖、葉、果實,這就叫做外緣起。
但更重要的是內緣起。
所謂的 內緣起是指, 每一個人都在輪回中不斷地流轉,這一世做人,下一世可能做旁生,再下一世也許做天人……總之在沒有解脫前,就這樣一直不斷地在輪回中流轉。
這個過程我們一定要弄明白,否則,就沒有辦法通達輪回的原理,更無法真正去關愛別人。

「十二緣起」——輪回的密碼
第 1 法:無明
輪回的存在是有原因的,而最根本的因叫做「我執」,即每一個人對「我」和「我所」的執著,它也叫 「無明」。
我執 是十二緣起中的第一個法,也是 一切輪回的根本。
第 2 法:行
有了無明後,我們的身、口、意會造作善業、惡業,有各種各樣的行為,這就是十二緣起中的「行」。
可以肯定的是,無論是誰,來到這個世界的因,都是無明和行。
第 3 法:識
有了種種業以後,不論善業、惡業都會留在阿賴耶上面 ,這叫做「識」。
雖然我們的身體最終會毀壞,但心識卻是持續的,即使在死後也會存在。
1963年獲得諾貝爾獎的艾克裡博士[Sir John C. Eccles,1903-1997,神經生理學家,獲得1963年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從腦神經學的角度說明,在我們死後,還會有一個獨立於身體的「靈魂」(心識)存在 【 出自艾克裡博士的著作《Evolution of the Brain: Creation of the Self》 】
雖然從醫學角度講,去世之後,身體不再受支配,並會逐漸腐敗。
但如果結合佛教的知識來看,其實我們的心識是一直流轉的。
從哲學角度說也是這樣,比如,叔本華曾說過,我們的身體最終會滅亡,但「意志」卻依然存在[出自叔本華著作《作為意志與表像的世界》第二卷。
第 4 法: 名色
心識入胎後就有了十二緣起中的第四個法——「名色」。「名」指的是除了色蘊以外的一種心識,而「色」指的是身體尚未發育完全的狀態。
第 5 法: 六入
十二緣起中的第五個法叫做「六入」,也稱「六處」,指的是心識入胎後,胎兒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剛剛形成,但尚未接觸到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的階段。
第 6 法: 觸
第六個法叫做「觸」,指的是六根形成以後,接觸到外界的六塵,並產生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的階段。
第 7 法: 受
在六塵和六根結合後,我們會對悅意的對境產生快樂,對不悅意的對境產生嗔恨,對既不悅意也非不悅意的對境產生不苦不樂的心態,這就是十二緣起中的「受」。
以上所提到的識、名色、六入、觸、受,是前世的無明和行在今世所引發的果。
有了這幾個果之後,即生當中就會產生「愛、取、有」。
第 8 法: 愛
所謂的「愛」,就是指喜歡悅意的感受,不喜歡痛苦的感受,這包括種種的貪愛、嗔愛、癡愛。
愛, 其實相當於是前世的無明。
第 9 法: 取
「取」就是有了對各種感受的愛之後,進而接受。
第 10 法: 有
有了愛和取這兩個因緣以後,就會產生「有」。它是輪回,也是輪回的因。
愛、取、有 這三者, 就是今生當中所造作的後世的因。
因為我們造作了後世的因,所以肯定就會投生後世。
第 11 法: 生
十二緣起中,後世的第一個法叫「生」,這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識。在投生後世時,我們可能會降生在人道,也可能在其他道。
第 12 法: 老死
而有了生以後,肯定就會經歷「老死」,這包括了從名色到受之間的全部過程,這也是十二緣起中的最後一個法。
從十二緣起來看,今生的因緣會變成後世的因緣,而後世的因緣又會變成再後世的因緣,在沒有解脫之前,我們會一直在輪回中流轉。
大家可以通過學習《緣起經》來通達十二緣起。
輪回是佛教思想的基礎,如果沒有在理論上通達十二緣起的話,我們恐怕不能稱自己是一名合格的佛教徒。
解開輪回的密碼——無我空性
佛教在泰國非常興盛,到處都有寺院,人們對出家人十分恭敬,日常生活中也時常面帶微笑,心態平和。
但這還不夠,我們還要明白輪回流轉的道理。
我很喜歡泰國,因為這裡的人很平和、安詳,沒有太多的痛苦和煩惱。 尤其是我十四年前來的時候,那時人們的心理更加健康。
我當時在泰國待了一個禮拜,後來將所見所聞寫成了一本《泰國遊記》,大概有兩三萬字。
泰國有這麼多人信仰佛教,人們不但對臨終者有恰當的關懷,就連小孩子們對輪回也有一定的正確認識,這些都是在佛教不興盛的國家裡難以見到的。
其他地方的人,可能對泰國有一些看法,比如人妖,或者動盪的政局等。
但作為一個佛教徒,我覺得像泰國這樣有廣泛佛教信仰的國家是很少見的,泰國人在信仰佛教、行善斷惡等方面,非常值得讚歎。
無論是南傳佛教、北傳佛教,還是藏傳佛教,在教義上並沒有差別。
因此,我們都應該懂得十二緣起,更要懂得輪回流轉的痛苦,誠如《法華經》中雲: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
因此,打破輪回,應該是每一個人的奮鬥目標。
那解開輪回的密碼究竟是什麼呢?
實際上就是 無我空性。
如果沒有空性的力量,我們就沒有辦法斷除輪回的根本——無明。
我們能在今生得到人身是非常不容易的,但今後是繼續在輪回中流轉,做牛做馬,還是燒毀無明的種子,從而獲得解脫,這完全取決於自己。
所有人都會經歷衰老和死亡,這是輪回的一個特徵。
當年釋迦牟尼佛還是王子的時候,就是在看到生老病死後而示現出家,最後斷除了輪回的根本。
泰國有這麼多寺院,寺院當中有很多出家人,其實這些出家人就是在修無我的智慧,前往解脫。
在很多國家,人們只有在生活沒有希望時,才會選擇出家。
但是在泰國,當有人出家的時候,大家都會因為他走上光明之路而祝福他。
不僅是出家人有這條光明之路,在家人也可以通過不斷地修行,最後用空性智慧斬斷無明,獲得解脫。
希望大家都可以精進修行,運用空性智慧斬斷輪回的根本,從而獲得真正的快樂。
敬摘錄 泰國朱拉隆功大學演講
現在很多人對前後世一片茫然,原因就是不懂佛教,不然,這方面的理論會相當豐富。
其實總的來說,所謂輪回,就像陶師手中的輪盤、井中的水車、瓶中的蜜蜂一樣,接連不斷地旋轉。
關於輪回,《觀佛三昧經》將之喻為火輪;《佛說無常經》、《入中論》則喻為水車;《法句經》、《大智度論》、《心地觀經》中比喻成車輪;《佛本行集經》中喻為竹筒中的蜜蜂。
就拿蜜蜂的比喻來講,將蜜蜂關在瓶內,它只能在瓶中飛來飛去,同樣,我們無論生於善趣或墮入惡趣,都超不出輪回的范圍。
善趣的人間天境如同瓶內上面的空間,三惡趣就像瓶內下麵的空間,六道眾生就像《俱舍論》中所言,以有漏的善業、不善業為因,連續不斷地投生流轉,為此叫做「輪回」。
現在很多人修行時,根本沒想過脫離輪回,只是每天念經參禪,卻沒有通達空性,也沒以菩提心來攝持。這樣行持善法是有漏的,以此為因,會周而復始在輪回中流轉,時而快樂、時而痛苦。
如《法華經》雲:「以諸欲因緣,墜墮三惡道,輪回六趣中,備受諸苦毒。」意即眾生以各種慾望的因緣,有時候墮入三惡趣,有時候從三惡趣解脫,轉生到三善趣中去,這樣周而復始在輪回裡流轉不停,感受無邊痛苦,即是輪回的一種本性。
之所以把它叫做「輪回」,《寶鬘論》中用旋火輪無初、無中、無尾的比喻,也進行了說明。介紹十二緣起時,大家會明白這個道理。
因此,我們一定要超離這個輪回。
就好比關在監獄裡的人,雖然暫時吃得好、穿得好,但那裡畢竟是牢獄,誰都希望有一天得到釋放。同樣,我們如今有吃有穿,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但它畢竟不離痛苦的本性,因而每個人都要有嚮往解脫之心,否則就不叫真正的修行人。
敬摘錄《前行廣釋》
傳遞是積善,功德無量!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15/node1953556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