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行,是一種向內觀修
所謂佛法、儀軌,它並不只是一些儀軌、念誦或者一些身口意的行為而已。所謂的「法」,藏文叫作「卻」,「卻」的意思就是一種改變我們身心的一種方式,亦即「佛法」。譬如有瞋恨心的人,得不斷提醒自己,試圖改變自己,讓自己的瞋恨心慢慢地愈來愈少、愈來愈小;如果自己是一個貪慾心特別重的人,那麼讓自己的貪慾心變輕、變少。
所以修行可以說是一種向內來觀修,修持轉變自己的心,讓自己的心平靜、清凈下來的方式,這個叫作「佛法」。不論各位在工作、生活當中,我們都可以修行。譬如在工作的時候,你會觀察「我的動機是什麼?」、「我為什麼要這麼做?」,你可以慢慢的改變自己,或者調整自己的心情,或者與人相處時,你會試著、懂得佛法的應用,你會隨時觀看自己的心、調整自己的心態,這是很重要的功課,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這個才稱之為「佛法」。
大乘行者:不舍眾生、不忘眾生
在世界各個角落的每個人,有著不同生活背景跟環境,雖然處在不同的環境里,但是我們還是可以體念一切眾生。我們常常說修行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心,我們不要忘記眾生,這是很重要的。但我們有的時候不在乎或者散逸,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忘了眾生了,甚至我們眼睛看不到周遭任何人了。這表示我們懈怠了!所以無論在世界哪個角落、哪個國家,我們的眼睛要看到,心中要想著跟我們有關聯的朋友以及眾生們,如果忘了這些,那麼整個佛法的基礎就沒有了。所以我們說大乘的一個修行者,對他來說最重要的就是不捨棄眾生、不忘眾生,如果能夠隨時記著芸芸眾生的話,那麼所有佛法的基礎都紮實了,它都建立起來了,所以這是最重要的。
利他是改變的動機
如果我們心中能夠活生生的顯現,或者感受到眾生歷經的各種苦樂的話,那麼我們才可能慢慢生起一種想要調整自己的心。現在其實很多人,他並沒有很想要調整自己或者改變自己的心,或者並沒有具備感動自己、調整自己內心的緣,他會覺得:「我為什麼要改變自己呢?我就是我自己嘛!我自己也有自由,過得也很好。」亦即心中只有自己的話,那你會覺得不想要改變現狀。
因為,如果改變自己的話,那麼原有的就會消失,所以對一個執念深的人來說,他不會想要改變自己。倘若一個人能夠想著眾生,真正能夠對每一個眾生的苦與樂,能夠感同身受、時時想起來放在心中,然後想著如何幫助別人的話,那麼你才有可能以這種因為想著別人的心,你才會想要改變自己、調整自己,真正實際開始改變自己。
心中有眾生,才能體會別人的苦樂
我們常說改變、調整自己,這需要一種感覺,需要一個因緣,你只是說「我要改變自己」沒什麼用。一定要有一個促成或者激勵你,想要改變自己的一個因緣。你知道如何改變自己,就算自己沒有了,也沒有關係!因為體知你與眾生一體,當你真正把眾生的苦樂感同身受的時候,你會更在乎別人的苦樂,你也會體會到「自他的苦樂都是一樣」。
那麼你會慢慢放下「只有我」的自己。只愛自己、只想著自己的這種心,慢慢、慢慢就會放下、就會變小,你會想要慢慢放下你自己,因為你總是看到、體會到別人的苦樂,所以常常我們說:「心中要放著眾生啊!」這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對眾生的愛,如同珍寶一般
對於一切眾生的一種關愛,這種如同珍寶一般的,如果我們掌握到它,如果放在你的心中的話,那麼我們所謂的該斷的煩惱、具備對治法,才會變得比較容易,因為你會知道心中有這麼重要的一個珍寶,而其他的沒有什麼關係。
譬如說:「煩惱」,平時我們說要捨棄「煩惱」似乎不太容易,我們常常會覺得粗略的「煩惱」不好,雖然有這樣的一種認識,但是你卻不完全覺得應該捨棄它,所以會很容易生起情緒跟「煩惱」,但是如果你掌握了慈愛、關愛的珍寶,在你心中的話,你會覺得其他都不重要了。
譬如有一個人很喜歡對方,他雖然找很多對象,到處去結一些緣,但是都沒有辦法作決定,最後將會知道──「心中最喜歡的人是誰?」當他得到這樣一個喜愛的人的時候,那過去的、所認識的,都不再需要了。只有這一個你愛的人,你會想要跟他過一生。
這樣比擬雖然有趣,你如果找到這樣一個心中知道最珍貴、最珍愛的對象時,其他都不再需要。所以現在我們心中的這個珍寶,可以說是一種,對一切眾生的關愛。如果你只放在心中,但是因為你沒有意識到,你不具備這個珍寶,所以你會覺得手足無措,沒有辦法作決定,會有很多的疑惑和遲疑。
生活當中去實踐利他
所謂佛法是在生活中實踐。好像我們生活當中,經常會有很多煩惱、很多疑惑,那你會過得不開心,人生目標不清楚時,你會過得不愉快。
所謂的佛法,如果有一個清楚的目標,你要達到的一個目的的話,那麼佛法並不困難。如果你不了解真正佛法修持的目的話,那麼只會讓你的修持變得更繁忙、更麻煩,甚至造成更多的妄念,那麼佛法只會流於教條式的宗教。
的確佛法包含很多的教條和義理,重要的是我們要將自己和這些教義融會在生活當中,無論是不是精通這些教理,要在生活實踐這種利他跟這些教義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