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 mo a mi tuo fo
南 無 阿 彌 陀 佛

一個人,從稚嫩到成熟,真正的標誌往往不是懂得做什麼,而是從懂得不做什麼開始。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該說;什麼事能做,什麼事不能做。在很多時候,說得多不如不說,做得多不如不做。在自己還未成熟或是不了解情況之時,往往先要從懂得忌諱開始。
一個人有了忌諱,有了對未知的人和事的敬畏之心,才能夠保持一顆謙遜之心,進能虛心學習,提升自己;退能待人和睦,保全自身。所謂習慣成自然,所以平時的習慣便顯得極為重要。
古代經典《格言聯璧》中便講述了越是有本事的人,為人處世,越要注意的三個習慣,也是處事大忌。

一、氣忌盛
所謂盛氣凌人,一個人的脾氣不好、氣勢太盛、目中無人都是由於自身的修養不夠,特別是對於年輕人來說,年少氣盛,很容易便心浮氣躁,無法靜心做事,無法平和待人,這是為人處世的大忌。
當一個人的氣血過盛的時候,很容易讓自己情緒激動,做出一些不計後果的衝動之事,不僅容易將自己處於危險的境地,還很容易頂撞、得罪他人而不自知。
二、心忌滿
謙虛、謙遜是中國傳統的美德之一,但很多人認為這是服軟、懦弱的表現,從不肯向別人低頭,生怕被人瞧不起。殊不知,真正有本事的人,必有一顆謙虛的心。三人行,必有我師,對於自己不懂的,要敢於向別人虛心求教,所謂達者為先,你若是空有一身傲氣,卻無真才實幹,誰會理睬你?
人到中年,更需要忌諱心滿,俗話說:創業容易,守業難。很大一部分原因便在於,當人有了一定成就後,就容易驕傲自滿,自以為是,對於別人的意見不再理會,一意孤行,便很容易導致衰敗。
三、才忌露
老話說:人怕出名,豬怕壯。一個人若是非常平庸,生活平凡,往往不會出什麼大問題,倒容易長命百歲,享不了洪福,也能享享清福;但若是一個人才能出眾,聲名遠揚,反而容易出事,甚至英年早逝。
很多人總說天妒英才,其實是人妒英才,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嫉妒之心,對於比自己強,過得比自己好的,就會心有不滿,仇富心理便是如此而來。所以財不可外露,才華也是一樣,懂得低調做人,高調做事。對於做事,要有高的要求、追求,而做人則要低調。故培養自己的福報很重要!

凈空老法師:福報不夠怎麼辦?
「八者飲已定能長養諸根四大」,這就說得更清楚更明白了,諸根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幫助你身心健康,四大是物質,地水火風。養身、養心,身心都得到滋養。「多福眾生常樂受用」,往生到極樂世界是多福,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才能往生。《彌陀經》上這句話也要記住,「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你不能往生是你福報不夠。
福報不夠怎麼辦?念佛就補充了。為什麼?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我們用真誠清凈心念一聲佛號,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什麼樣的福慧能夠跟它相比。這才顯示出念佛的福慧之大,深廣真的是無量無盡,為什麼不幹?為什麼天天老打妄想,想些不相干的事情?所以我也常說,我們念佛要分秒必爭,我這一秒鐘的時間非常寶貴,它過去再不回頭了。我這一秒鐘幹什麼值得?念佛值得。不念佛,這一秒鐘就空過了,光陰浪費了。
五逆十惡,毀謗佛法,臨命終時遇到善友勸導他,他能信、能願,這個條件具足了,然後一念十念,那個一念十念是消除無量劫的罪業。這個機會不容易遇到,哪裡有一個人要斷氣的時候頭腦清楚?這頭一個條件,頭腦不清楚就沒辦法,誰都幫不上忙了。我們趁現在頭腦清楚的時候,為什麼不把握著時間念阿彌陀佛?別搞妄想了,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何必去參加庸人的行列?為什麼不跳出來?一心念佛,分秒必爭,我們成就了。
文摘恭錄—二零一二凈土大經科注(第三八五集)2013/8/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